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古柏行
释义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鉴赏】本诗是杜甫在夔州(今属重庆)所作。

诸葛武侯在唐代的剑南道地区(即今四川、重庆一带)可谓是家喻户晓,史载诸葛亮逝世之后,蜀中百姓感其恩义,于所在处处为其立庙。杜甫在夔州也见到了武侯庙,但是,他的注意力却被庙前的一棵古柏吸引住了。

这棵古柏不知生长了多少年了,它的枝条像青铜般坚硬,它的树根固如磐石。在不知多少年的风雨中,它的树皮被风吹雨打得成了苍白的颜色,表面也光滑得可以直接让雨水沿着树皮滑溜下来。这棵古柏是如此巨大,要四十个人才能合抱,它深青色的树干直指天际,高不可攀。

起首四句,写古柏极有精神,诗笔夸张,极写古柏的高大。而这个高大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下面两句做了回答:原来诸葛武侯与刘备君臣相得,又刚好成为风云中心的人物,其遗爱流播于蜀地,以至于其祠堂前的古柏也为人所爱惜。这两句写诸葛亮在蜀地的遗爱极佳。因此,这棵古柏是如此高大,当云朵从东方飘来时,它就与东方的三峡之气相连接;而当月出之时,寒气袭人,古柏就与西边的大雪山声气相通。这两句还是落足于古柏的高大之上。但宋代的刘须溪曾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它们应该在“君臣已与时际会”句之前。果真如刘须溪所说的话,君臣遇合导致留下遗爱于民间的事迹,就落脚得比较勉强了。杜甫作诗一向谋定而后动,此处虽然断开进行插叙,但没有百姓的爱惜,古柏不可能长得如此之高,也不可能“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了。

此时杜甫的思绪由眼前的武侯祠萦回到了成都草堂附近的先主庙和武侯祠,在那里,诸葛武侯永远陪伴着曾经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的先主刘备。那里的柏树,枝干虬结,给成都城外的郊原带来了一阵古老的气息。先主祠中彩绘的门窗是那么的深邃,就像诸葛武侯的功业那样,永远让人景仰。这四句笔调宕开,转写成都先主祠,起到对比的作用。

下句又转回夔州的古柏:它孤独而出群,因生长在武侯祠前,被人倍加爱惜,虽然得其所哉,但树高招风,其地又在高山之上,直指青苍的高空,烈风吹袭,它所承受的摧残也比成都平原上的柏树要更多。它没有被大风连根拔起,这自然是神明的力量。古柏形体挺拔,象征着正直与正道,造化天成,神明又怎能不扶持它呢?此句虽然是咏物,但也是写人,所隐喻的,应该就是杜甫自身的命运。大厦将倾,栋梁之材就会显出它的重要性,庙前的古柏重如丘山,上万头牛也拉它不动,这是极度的夸张,但也隐含了大材难为世用的道理。在杜甫看来,自己的命运,与这棵古柏似乎交融到了一起。这株古柏,未露出它的纹理,世间就已经为之惊叹,如果要把它砍伐用做栋梁之材,它也会心甘情愿,但谁能将它送出深山呢?此处不但是为古柏的命运而叹,更是为自己的命运而叹:就像古柏虽有材质但却无人送出深山一般,又有谁能送(推荐)自己呢? 自己本有心为世所用,却一直少人汲引扶助,面对古柏,杜甫不禁兴起了深深的同情之感。

下两句续其意而下:柏心味苦,赤心已尽,难免会容纳蝼蚁之物;但柏叶余香犹在,还可以栖鸾宿凤,余芳可挹。这两句也寄寓着杜甫的身世之思及其用世之意。而诗之最末,则迸发出无可奈何之下的最强音:“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志士与不得志的幽人不要再悲叹了,古来大材的命运,就难以为世所用啊! 诗意至此,所吟咏的对象,柏耶?人耶?已经混沌一片,不可分割了。从“大厦”句到末尾,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高度融合。清代黄生说:“大厦一段,口中说物,意中说人。结句人物双关,用笔省便。”是读出了其中三昧的。

此诗寄寓遥深,通篇使用比兴之体,沉郁顿挫,意味深长,是杜甫夔州诗中的名篇。

作者:黄鸣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219-220-221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4 21: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