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隋堤柳
释义 隋堤柳      

杜牧

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

自嫌流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

【鉴赏】折柳送别,以示流连惜别之意,向为国人传统。中国历代的咏柳诗,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也大多不脱依依惜别之情。不过,杜牧这首咏柳诗,由于不同的时代心境,不同的咏物对象,而生发出较多新意。

据说,隋炀帝酷爱杨柳,故命人沿运河两岸栽种杨柳,故名“隋堤柳”。关于隋堤柳的盛况,诗人白居易曾有描述:“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隋堤柳悯亡国也》)隋堤柳是婀娜多姿的,令人驻足流连,但由于它与隋朝亡国之君隋炀帝过于密切的关系,不免使其笼罩上一层亡国的悲凉之雾。如白居易之“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罗隐之“夹路依依千里遥,路人回首认隋朝。春风未借宣华意,犹费工夫长绿条”,应该都抒发诗人对于前朝盛衰兴亡的无限感慨。

一、二句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夹岸垂杨三百里”的美景。试想,诗人途经运河,举目四望,两岸栽满垂杨,在和风中翩翩起舞,袅娜多姿,更兼连绵数百里,不失为一幅气势磅礴、烟水流霞的水彩画。三、四句则抒发诗人面对大好景色的慨叹。一“疾”字,足见诗人回京心情之急迫。可惜我现在流落东南,要赶着回京,没有机会欣赏二月春深、东风吹拂时,柳枝那袅娜风流的样子啊。

表面看来,诗人不过是睹物抒情,表达对隋堤柳依依不舍的怅惘之情。但考虑到作者当时的处境,我们略微可窥见他内心的焦虑与惆怅。唐大中五年(851),杜牧由湖州刺史调任京城为官,此诗即诗人赴京途中所作。其时诗人已四十有九,即将步入人生的尽头,功名未立,岁月蹉跎,人生失意等多种复杂的情绪堆积心头,满腹辛酸凄凉,却无处道来,其痛苦可想而知。之所以来不及欣赏隋堤春柳的美景,乃在于诗人还想抓住这人生最后的机遇,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

杜牧是一个自我期望颇高的诗人,他少年时即立下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人生宏愿,然而事与愿违,毕其一生,他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其悲剧命运,令人惋惜。《唐诗纪事》云:“牧初自宣城幕除官入京,有诗留别云:‘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后二十余年,连典四郡,自湖州拜中书舍人,题汴河云:‘自怜流落西归疾,不见春风二月时。’至京果卒。或曰:舍人未为流落,而遽及之,魄已丧矣。”难道一语成谶,诗人的悲剧命运,已在这首诗中获得应验吗?

作者:乐云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531-532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