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释义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鉴赏】 由诗题看,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对象是灞水岸边的柳树。灞水发源于秦岭,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水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灞岸柳絮飘舞,好像冬日雪花飞扬,“灞柳风雪”也成为旧关中八景之一。灞水附近有汉文帝之墓,即灞陵。水上有灞桥,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客到此,往往折柳赠给行人。故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陵、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成为文人墨客吟咏不绝的主题。

唐代的灞水送别场景也相当繁盛,传为李白作的《忆秦娥》中就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句子。本诗首句说“灞岸晴来送别频”,既是写实,也借写送别点出咏柳题旨。

“相偎相倚不胜春”,表现灞水边柳树相连一片,柳条依拂,春意盎然的样子。柔长的柳枝垂下来,随风摇曳,飘到路人身上,仿佛要牵绊行人,勿使远离。暮春时节,柳絮也因风而起,摇摇的离开柳树,在空中飞舞,诗人于是有“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之语,仿佛嘲笑柳树,自己的飞絮尚且飘飞无定,怎么懂得如何留住行人?

借柳树写离别,并不少见。此诗也不止于此。细细体味,则诗人句句赋柳,而句句比人。“相偎相倚不胜春”,既写出春风中垂柳婀娜摇摆的姿态,更使人想见灞水边的青年男女在临别之际的亲昵缠绵、难舍难分。后二句,感慨飞絮无定、柳条缠人,更点破送别双方的身份。“飞絮无定”,暗喻送行的女子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归宿,甚至可能情感亦不由自主,“垂丝绊路人”,暗示出她们应是青楼倡女,“争”通“怎”,说明她们实际不懂得那些男人的心情,也不可能仅以缠绵的情丝留住他们。末句又作“争把长条绊得人”,语意更直接。总体而言,诗意并不止于抒离别之惆怅,而是调侃这些身不由己的倡女,可怜她们卖弄风情,却是徒然。然而诗人自己漂泊异乡,何尝不是飞絮无定? 壮志难酬,何尝不是命运无奈? 故而在调侃中,又可读出诗人委婉的同情,及难言的感喟。

中唐韩翃有诗云:“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章台柳》)以柳喻其宠妓。敦煌曲子词中也有“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梦江南》)的曲子,以柳喻妓女,以任人攀折叹息其凄凉身世。至于“眠花卧柳”、“烟花柳巷”等词,均以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所以,以柳喻人,尤其是喻这些身世无定的妓女,并非罗隐独创。但此诗的长处,在于赋柳的同时,既写离别,又写倡女的飘零,一石二鸟;描写、议论之中,双重含义与柳的形象融合无间;暗喻贴切,而又巧妙自然,所以在咏柳绝句中,亦自独具一格。

作者:冯丽霞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573-574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21: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