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悯农二首
释义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鉴赏】李绅六岁丧父,客居润州,成年入仕后也曾外放端州(今广东肇庆)等地,当目睹不少百姓艰辛。《悯农》二首,又名《古风》,是李绅三十岁时举进士,赴长安,干谒吕温的行卷之作。吕温赞“斯人必为卿相”(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上“江都事”条),吕温的称赞主要是从社会的稳定、长治久安的角度考虑,李绅对农民的悲悯体现了“仁者爱人”的胸怀,符合社会对官员的普遍期待。日后李绅也果然官居宰相;任地方官期间,也能刚严吏治、宽缓爱民,证实了吕温的眼光。

今天,《悯农》二首,可谓家喻户晓,具有其他诗歌难以匹敌的社会效应。

在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上,两首诗各有侧重。

第一首主要运用夸张和对比。首二句在数量上向最小和极大的方向极力夸张,通过一粒粟和万颗子的对比,形象体现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接下来又夸言“四海无闲田”,由此,按照一粒粟——万颗子的对应关系,收成总量应相当客观。经过前三句对丰收的极力渲染,结句“农夫犹饿死”的命运可谓一落千丈,反差强烈,令人惊心动魄。诗人用短短二十字,概括了农民从耕种到收成到被剥削的全过程,既有具体刻画又有宏观概括,以事传情,言近旨远。正如林庚先生所评:“诗中通过一粒种子的具体成长,算了一笔劳动剥削的细账,提出了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且分析了这饥饿不是由于天灾旱涝及其它当时人力还不能控制的自然条件所造成的,而正是由于无情的剥削带来了恶果。”(《唐诗综论》)作者对统治者深重剥削的揭露和谴责并未明确表达出来,却在二十字的铺垫中呼之欲出。农民的悲惨遭遇不是源于劳动过程中的懒惰或是天灾,那么,来自哪里?由此,使读者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去质疑,矛头所向,将会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伐檀》)的统治阶层,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不合理制度。

第二首则通过细节描写来达到抒情议论的目的。首二句,作者选取了最典型的时间——正午,最有表现力的画面——汗水滴落到土里,精辟概括了农夫劳作的艰辛,没有对农村生活的细致观察,没有对农民的真诚同情,没有高超的提炼功夫,是无法写出这样的诗句的。由这一典型细节,作者引申出富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议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劝诫人们体恤农民的辛劳,珍惜劳动成果。劝诫的对象,可以是当朝权贵,也可以是普通的百姓;在分配制度不公正的农业社会适用,到今天,也仍然有其生命力。“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清人《朱子家训》的这句名言,与之具有同样的深意。古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是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石。重视农业,是古往今来的政治家、思想家一以贯之的信条。珍惜劳动果实,则是下至黄口小儿,上至鹤发老者都应贯彻的意识。这首诗以最朴素的语言和形象,把这一农业文明的生活理念逼真表现出来,故而,千百年来传唱不衰,甚至成为童蒙教材。

此外,这两首“姊妹篇”均选用短促的仄声韵,流露出急切悲愤、抑郁难申的气息,与其揭露、谴责、劝诫的内容相称,因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从《诗经》的《豳风·七月》《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篇开始,古往今来的咏农诗数量蔚为大观。这其中,《悯农》二首无疑是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泛的。它以凝练朴素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农民的同情。篇幅短小,却闪耀着力量与锋芒,可谓四两拨千斤。

作者:冯丽霞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450-451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16 23: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