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牡丹
释义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鉴赏】此诗将牡丹拟人化,作者与花似久别重逢的恋人,絮絮地倾诉别后相思,构思新颖别致,情调低徊隽永。

首联回忆去年春暮的分离——花谢意味着人与花的离别,“红笺”当指作者自制的深红小笺,“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皆制狭之,人以为便,名曰‘薛涛笺’”(辛文房《唐才子传》)。当去春的最后一朵牡丹迎风落下片片花瓣,诗人伤心欲绝,研墨欲书,她的眼泪在笺纸上洇出缕缕水痕,如同晶莹的纹理,点滴浸染着伤别的意绪。造语真挚,读来感人至深。

颔联两度用典,分别渲染别后的忧恐和重逢的惊喜。“巫峡散”指楚襄王和巫山神女的梦会和别离,传说中的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此处以神女喻花,为诗境笼罩了一层如梦似幻的氛围,又暗示人神情缘的不永——这是作者担心花谢之后,重会遥遥无期的原因所在。然而在对散不复聚的担忧中,牡丹终于又一次绽放在娇艳的春光里,诗人便如天台遇仙的刘晨、阮肇一样欣喜若狂,不禁慨叹际遇的奇幻。“因何”似在惊疑中的天真发问,仿佛一时还不敢相信上天竟会如此眷顾。这两句之间有一个情绪上的转折,似在失望和忧虑中蓦地收获惊喜,不禁奋笔疾书,欢乐无限。

颈联刻画赏花的情景。牡丹无语,便以馨香传情,诗人为花之知己,自能体味其中深意,“彼此知”更显得胸有成竹,心领神会。诗人与花脉脉相看,晶亮的眸子黑白分明,一泓秋水映出花的倩影。人耶?花耶?一时竟有些恍惚起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看似什么也没说,但已是什么都说了。

尾联再出奇语,将人与花的相依相恋更推进一层。“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仿佛白天并未倾诉完胸中的渴慕,还要将枕席安在花边,深夜继续共说相思。诗人与牡丹好比重逢的旧友抵足而眠,愈发显得情谊如山,相思似海。试想诗人半卧花间,看那深蓝如墨的中天悬着一轮银盘,似乎触手可及。席边摇曳的花枝把影子别致地描摹在她的身上,周围弥漫着氤氲的花草香气,月光轻柔地滤过丛丛枝叶,洒下一地细碎的清光。这样的构思,对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似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王颖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90-391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5: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