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汴河曲
释义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鉴赏】唐宋人将隋炀帝杨广所开通济渠的末段称为汴河或汴水。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满足一己一时的淫乐,先后动员了百余万民众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这条汴河,是隋炀帝耗费大量民力物力,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来的。

诗歌首句正面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绿杨著水,青翠欲滴,婀娜多姿。隋炀帝在通济渠沿线,自东都至江都(今扬州)二千余里,每两驿置一宫,计离宫四十余所。当年金碧豪华的隋宫则已经荒废不堪,成为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

如果说首句的“无限春”还比较抽象,不够具体,那么三、四句则进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来抒写感慨。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汴河,杨柳堆烟,本是隋炀帝南游江都穷奢极欲的点缀,如今反倒成了其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无限春”的自然景色和“已成尘”的“隋家宫阙”,终古如斯的隋堤杨柳和转瞬即逝的宫廷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对于一个身处乱世、忧国忧民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的触目惊心! 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杨花,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里,正如隋王朝那短暂如花、被风吹散的生命。而堤柳飞花既不管人间兴亡、世事变迁,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感慨,所以说它“愁杀人”,这正透露出诗人的无限伤痛。这两句诗袭自唐朱放《送魏校书》之“杨花撩乱扑流水,愁杀行人知不知”,但比前者有着更重的历史沧桑感。

全诗着重写隋宫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诗人凭吊隋宫遗迹,回顾前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如果执政者不能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那么只能重蹈前辙。诗人在强烈历史感喟中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

作者:陈鹏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50-351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6 7:5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