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那 诗经 |
释义 | 那 《诗经·商颂》 猗与那与〔1〕!置我鞉鼓。奏鼓简简〔2〕,衎我烈祖〔3〕。汤孙奏假〔4〕,绥我思成〔5〕。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6〕,穆穆厥声。庸鼓有 注释 〔1〕猗、那(ē nuó):美好的样子。与:通“欤”,叹词。 〔2〕简简:鼓声。下“渊渊”同。 〔3〕衎(kàn):欢乐。烈祖:有功勋的祖先,这里指商汤。 〔4〕汤孙:商汤的子孙。奏:祈求(先祖)。假:通“格”,来临。 〔5〕绥:赐予。我:主祭人自称。思:语助词。成:福禄。 〔6〕於(wū):叹词。赫:显赫。 〔7〕庸:通“镛”,大钟。庸鼓有 〔8〕有奕:即“奕奕”,从容而整齐。 鉴赏 关于《商颂》,学者多有考证,认为是商族后裔宋国公室祭祀祖先时所用的乐歌,写作时间大约在春秋前期。诗中几次提到“汤孙”,当是主祭者自称,宋国国君最有资格担任这个角色。《商颂》是宋国历代国君沿用的祭祖的颂诗。 《那》诗写出了祭祀商汤的一个庄严而热烈的场面。旧本都把这篇诗定为一章,现在我把它分为五章,每章四句,分别押韵(四、五章韵同),最后剩两句,大概属于和声,即歌咏结束或告一段落时增加的朗诵祝词。 诗中有“万舞有奕”的赞语。清孙诒让认为这里所说的“万舞”即指《大濩》舞。商代甲骨文中有“隻”字、“濩”字,学者认为即助祭的乐舞名,后世记载中或称为《大濩》。学者还指出,“濩”字像鸟入水之形,是商族信奉鸟图腾的象征。商族最初用“濩”祭祀祖先,后来专用于祭祀商汤。《那》诗正是配合《大濩》舞的歌词,也反映了《大濩》舞表演的情况。 诗中有些语词,解释多有分歧。今参考诸家言,试加分析。第一章说,多么美好啊!“鞉鼓”(摇鼓)都已摆列出来。敲鼓的声音非常洪大,来娱乐先祖之灵。第二章说,汤孙祷告祈福,期望赐予福祉。鞉鼓的声音洪大,还有管乐相和。第三章说,乐声和平,都以玉磬为准。汤孙的功业显赫,祭祀的声音肃穆。第四章说,钟声和鼓声震耳,万舞是何等地从容而整齐。贵宾看了,没有不兴高采烈的。第五章是“乱”。“乱”是乐曲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内容的重点,一方面颂扬祖先,一方面用以自勉,并勉励后人。大意是,从古代以来,先民都有所作为,温和谦逊,朝夕谨慎,严肃对待事业。这是汤孙的传统族训。诗的最后两句是祝词,大意是祈求先祖降临,享用供品,这是汤孙奉献的。 就乐舞方面说,此曲有五“成”(段)。用了多种乐器,有轮奏,有合奏(乱)。音乐“既和且平”,和歌词所强调的“温恭朝夕”,和舞蹈所表现的“猗兮那兮”,风格一致。就语言说,除少数语词外,一般还是文从字顺的,比起《周颂》来,它出现的时间是比较晚的。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