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双调·折桂令】壬子春过秦淮 吴梅
释义

【双调·折桂令】

壬子春过秦淮

吴梅

记秦淮载酒曾过,画舫回灯,水榭征歌。欢事无多,河桥依旧,风月消磨。吊长桥忘不得新亭烽火,渡青溪填不平故国风波。回首蹉跎,十载如梭。说甚么金粉南朝,倒变作春梦东坡。

鉴赏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佳作。1912年春,吴梅任教于南京第四师范学校,期间常与名曲家仇涞之往来。时值民国初定,战火纷飞,南京这座六朝古都也未能幸免。仇涞之“语秦淮旧事”,吴梅“不禁有举目河山之异”(《瞿安日记》),遂作曲相赠,一抒感时伤世的情怀。综观全曲,语发深沉之调,辞寓兴亡之感。同时考究板眼节奏,辞工句丽,用典纯熟。

“记秦淮载酒曾过,画舫回灯,水榭征歌”,作者拈取秦淮河的旧景故事兴起,忆往昔冶游,想当时快意。“秦淮游船”兴起于唐,盛行于明清。在巅峰时期,桨声灯影之美,水榭丝弦之乐,可谓十里秦淮、六朝胜地一道璀璨夺目的亮丽风景。吴梅早年曾二赴金陵应试,对秦淮河畔的生活内容印象深刻。然而斗转星移,重游旧迹,他却倍感失落:“河桥依旧”,却已失去了往日的韶华。无论是旧院前的长桥还是袅绕的青溪,那些曾经金粉荟萃、文采风流的艳迹,不仅唤不起他的奇思遐想,反而产生一缕缕“新亭对泣”的无奈和“故国风波”的沧桑。他越是拼命找寻记忆里的那一抹艳色,越挥不去沉甸甸的国愁家忧。作者无奈感喟“回首蹉跎,十载如梭”。因为在这十年里,政局不稳,世道维艰。吴梅“自以先世重望,不敢望希仕进”,为了糊口营生不得不南北奔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一个心系国家命运的传统文人,在观照自我身世的同时,总是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价值与国运兴衰之间天然的依存关系,作者不囿于自怜自艾,而是将个人的身世之感消解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可是“金粉南朝”毕竟已经远去,他一介寒儒除了“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诗经·王风·黍离》)的伤心吟唱外,又能作何改变呢?只好借用“春梦婆”点化东坡的谶语“昔日富贵,一场春梦”(宋赵令畤《侯鲭录》)来宽解自己罢了!

正如清初余怀《板桥杂记》所言:“鼎革以来,时移物换……蒿藜满眼,楼馆劫灰,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朱自清也说过:“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秦淮意象,因其深厚的历史沉积,比起其他地方来更容易刺激人们兴发“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清初余怀《板桥杂记》)。自晚清以降,“秦淮”再度成为易代下文人的集体记忆。在众多以“秦淮”为话题的文艺作品里,吴梅此曲以其深沉的人文关怀、细腻的笔触,洞悉历史的伤口,引起群体的共鸣,备受好评。曲成后,“一时闻者,皆惘惘”(王卫民《吴梅年谱》),卢前在《奢摩他室逸话》里也赞誉道:“(吴梅)所作《壬子春过秦淮》〔折桂令〕曲,最有名。”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