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七哀(其一) 王粲
释义

七哀(其一)

王粲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鉴赏

汉献帝初平四年(193),因长安动乱,王粲避难荆州,往依刘表。本诗即通过作者初离长安时的见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由于军阀混战而造成的悲惨的乱离景象,表现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选材典型,发语悲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首二句,以“乱无象”“豺虎”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描写了李傕、郭汜等称兵作乱后长安的景象,交代了自己之所以远适荆蛮的缘由。以下即接写自己将离开长安、与亲朋作别的场面。虽无乱离字样,却仍具有浓厚的乱离色彩。因为在动乱的年代里,死生难料,生离往往会变成死别,所以才会出现“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亲戚含泪相送,朋友攀辕难舍,气氛极其悲伤的景象。“出门”二句,则是对当时鲜血淋漓的现实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艺术概括,也是对李傕、郭汜之流的罪恶行径更为无情的揭露。《三国志·魏书·董卓传》云:“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白骨蔽平原”五个字所展现的艺术形象,不正是这种惨景的典型反映嘛?

然而全诗最为精彩的,还在于上述大笔勾勒的广阔背景中,写出了“路有饥妇人”以下六句这个特写镜头: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妇人,迫于无奈,把自己亲生的婴儿抛弃在道旁的草丛中。“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当她听到儿子的哭声后,她又心碎了,腿软了,她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她失神地站在那里,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中。接下去是她似解释、又似哀叹的两句自言自语的话:“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只三十个字,就把这位妇人声容之凄惨,内心的矛盾全都写了出来。《文选纂注》引吴淇说:“单举妇人弃子而言之者,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作者正是以“写其重者,他可知矣”这种以少总多、由个别见一般的方法,来表现当时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来揭露封建军阀的罪恶行径的。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诗人由于不忍再看下去而驱马继续前行了。然而从末四句却不难看出,他是内心怀着强烈的悸动、纷繁的思虑在行进着。“南登霸陵岸”,文帝是本朝的明君,当时是史家所艳称的“文景之治”时期;“回首望长安”,而此刻长安一带却是满目凄惨。抚今思昔,诗人自会有无限感慨。《下泉》,《诗经·曹风》篇名。《毛诗序》说:“《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最后,作者作为一个年轻的文人,只能满怀痛苦地表达他一点思治的心情、善良的愿望,因为他毕竟不同于具有相王之尊的曹阿瞒啊。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