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附录一:诗人小传
释义 附录一:诗人小传

(以诗作先后顺序为序)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周时进士,玄宗时位至宰相,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后为李林甫所谮,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张九龄七岁能文,终以诗名,长于五古,提携后进文士不遗余力。有《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十卷传世。《全唐诗》卷四七至四九编其诗为三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一补诗2首。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元年(742)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后弃官而去。天宝十四载(755)冬,入永王李磷幕府。后永王被杀,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誉为“诗圣”。先世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开元年间,漫游各地。天宝后,寓居长安近十年。安禄山陷长安,逃至凤翔,官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入蜀,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曾任剑南节度使严武幕参谋,武表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晚年出蜀,卒于湘江之上。杜诗沉郁顿挫,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号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出使塞外,写过不少边塞诗。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亦通晓音乐,善以画理、乐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胡应麟《诗薮》评其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与孟浩然齐名,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不久,仍返故居,后病疽卒。终身布衣,故又称之为孟山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唐殷璠《河岳英灵集》云“浩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明许学夷《诗源辨体》称“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一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改授汜水(今属河南荥阳)尉,后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又被谤谪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往江宁,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题材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主,号为“七绝圣手”。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称其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谓之唐人骚语可也”。《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丘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屡试不第,乃归山读书。天宝二年(742)进士及第,时年约五十岁。累官太子右庶子。年八十余,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贞元年间卒,年九十六岁。与刘长卿友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明唐汝询评其诗“未免染吴音,然亦清倩不凡”(《唐诗解》)。《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丘为集》,已佚。《全唐诗》收其诗13首。
  綦毋潜,生卒年不详。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由宜寿(今陕西周至)尉入为集贤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与许多著名诗人如李颀、王维、张九龄、储光羲、孟浩然、卢象、高适、韦应物过从甚密。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
  常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唐才子传》记为长安(今陕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天宝中为盱眙(今属江苏)尉,后弃官隐居鄂渚西山。一生沉沦失意,耿介自守,交游无显贵。与王昌龄有文字相酬。其诗意境清迥,语言洗练自然,艺术上有独特造诣。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惟论意表”。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年轻时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后转虢州长史,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徐献忠《唐诗品》曰:“嘉州诗一以风骨为主,故体裁峻整,语亦造奇,持意方严,竟鲜落韵。”明胡应麟《诗薮》赞其五古“清新奇逸,大是俊才”,施补华《岘佣说诗》赞其七古“劲骨奇翼,如霜天一鹖,故施之边塞最宜”。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汝州鲁山(今河南鲁山)人。天宝六载(747)应举落第后,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三载(754)进士及第。安禄山反,率族人避难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内),因号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代宗时,任道州刺史,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为官清廉开明,爱护百姓,政绩颇丰。为诗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人民疾苦,有强烈的现实性。湛若水《远次山集序》评其诗“欲质不欲野,欲朴不欲陋,欲拙不欲固”。贺贻孙《诗筏》评其诗“以真朴自立门户”。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编选《箧中集》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韦应物(737—791?),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年间为玄宗侍卫,后入太学读书。历任洛阳丞、京兆府功曹、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李肇《唐国史补》称“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白居易《与元九书》评曰:“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许学夷《诗源辨体》评曰:“其源出于渊明,以潇散冲淡为主。”今存《韦应物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亦工于诗,诗风清峭,苏轼云:“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方回评曰:“柳柳州诗精绝工致,古体尤高。”(《瀛奎律髓汇评》)今有《柳河东集》三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试不第,漫游南北,流寓苏州。贞元十二年(796)登进士第,任溧阳(今属江苏常州)尉。由于不能舒展他的抱负,遂放迹林泉间,徘徊赋诗。元和元年(806),河南尹郑余庆任孟郊为水陆运从事,故定居洛阳。元和九年(814),郑余庆再度招他往兴元府任参军,乃偕妻往赴,行至阌乡县(今河南灵宝),暴疾而卒。其诗“蹇涩穷僻,瑑削不瑕,真苦吟而成”(魏泰《临江隐居诗话》),“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韩愈《荐士》)。他专写古诗,和贾岛齐名,皆以苦吟著称,有“郊寒岛瘦”之称。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初唐四杰”之一。少时任侠,年十八始发愤读书,在武后朝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世称陈拾遗。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曾触怒武三思,三思命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入狱,忧愤而死。陈子昂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先驱,主张汉魏风骨以及风雅兴寄。刘克庄评曰:“陈拾遗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后村诗话》)高棅盛赞为:“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有《陈子昂集》,《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李颀(690?—751?),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属河南登封)。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长期隐居嵩山一带。与王昌龄、崔颢、高适、岑参等诗人交游,诗名颇著,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贺贻孙《诗筏》认为“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气骨则沉壮坚老”。陆时雍称其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唐诗镜》)。今存《李颀诗集》,《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因论事而被贬阳山(今属广东清远)令。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工于诗,诗风奇崛险怪,自成一格,“笔力强,造语奇,取境阔,蓄势远,用法变化而深严”(方东树《昭昧詹言》),然又有故作奇语、刻意求工之弊。今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及《外集》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十卷。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生于河南新郑,长于宿州符离。贞元十五年(803)在宣城应乡试,次年至长安应省试及第。元和元年(806)登第,授盩庢(今陕西周至)尉,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6)上书获罪而贬为江州司马。长庆时,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自擅天然,贵在近俗”(蔡絛《西清诗话》),“不事雕饰,直写性情”(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一瓢诗话》)。胡应麟《题白乐天集》赞曰:“唐诗文至乐天,自别是一番境界、一种风流。”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十九卷。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文宗开成二年(83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调补弘农尉。由于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其诗与杜牧齐名,合称“小李杜”。方回《瀛奎律髓》评其诗“感事托讽,运意深曲”,高棅《唐诗品》评其诗“造意幽深,律切精密”,陈明善《唐八家诗钞》赞曰:“高华典丽,音韵缠绵。”吴乔评曰:“于李、杜、韩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围炉诗话》)又与温庭筠、段成式以骈文著名,三人皆行十六,故时号“三十六体”。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高适(706?—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曾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等,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诗风雄浑、粗犷、悲壮,边塞诗最为人称道,与岑参齐名,合称“高岑”。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陆时雍《诗镜总论》曰:“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属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有《高常侍集》。
  唐玄宗(685—762),即李隆基,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712—756),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前期注意拨乱反正,励精图治,他的开元时代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他“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乾封元年(666)应幽素科举及第。曾任朝散郎、虢州参军等职。早慧好学,恃才傲物,为世人所嫉。其诗兴象气骨兼具,尤擅五律。胡应麟称其五律“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诗薮》)。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但又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有《王子安集》十六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骆宾王(619?—?),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初唐四杰”之一。早慧能诗,官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曾参与徐敬业讨武则天的军事行动,为其撰写《讨武曌檄》,兵败后下落不明,一说被杀,一说逃亡落发为僧。长于七言歌行,五言律亦有佳作。魏庆之称其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诗人玉屑》)。有《骆临海集》。《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杜审言(646?—708?),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居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是杜甫的祖父。咸亨元年(670)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恃才高,以傲世见疾。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其五言律诗“体自整栗,语自雄丽”(许学夷《诗源辨体》),“开诗家齐整平密一派门户”(钟惺《唐诗归》)。《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沈佺期(656? —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 因媚附张易之兄弟,唐中宗即位后流放驩州,后赦回,官至太子少詹事,人称沈詹事。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评曰:“至佺期、之问,又加靡丽,迥忌声病,约句准篇,著定格律,遂成近体。”有《沈佺期集》。《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
  宋之问(656? —712?),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武则天时,以文才为宫廷侍臣,颇受恩宠。为人无气节,谄事张易之兄弟。二张伏诛,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不久逃回洛阳。因其弟告变之功,擢任鸿胪主簿,迁考功员外郎。睿宗即位后,流放钦州。玄宗即位后,赐死。与沈佺期齐名,对律诗的定型影响很大,时称“沈宋体”。胡应麟《诗薮》评其诗曰:“平正典重,赡丽精严。”《全唐诗》编其诗为三卷。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受荐编书,参与《群书四部录》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往来于吴、楚间,可惜遗作不多。《全唐诗》存诗10首。
  刘长卿(709?一?),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州)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后因刚直犯上,贬岭南南巴(今广东茂名)尉,后旅居江浙。代宗时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贬睦州(今浙江杭州淳安)司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人称“五言长城”。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顾磷《批点唐音》称其诗“雅畅清夷,中唐独步”,胡应麟称其诗“自成中唐,与盛唐分道矣”(《诗薮》)。有《刘随州集》。《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钱起(710?—782?),字仲文,湖州(今属浙江)人,天宝九载(750)进士。曾任蓝田尉,又官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最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人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诗风承接王、孟,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其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右丞之后,员外(指钱起)为雄”。《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
  韩翃,生卒年不详,“大历十才子”之一。姚合《极玄集》卷下韩翃名下注云:“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天宝十三载(754)进士。”这是最早有关韩翃事迹的概括性记述。以后的《新唐书》、《唐诗纪事》、《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唐才子传》等都与此相同。登第后是否授予官职,不详。据傅璇琮先生考证,韩翃自此以后至天宝末年则居于长安,曾长期为幕吏。在大历十才子中,他与钱起、卢纶三人的诗较多。高仲武评曰:“韩员外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多士之选也。”(《中兴间气集》)王士禛称其七绝“蕴藉含蓄,意在言外”(《带经堂诗话》)。有《韩君平集》八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刘眘虚,生卒年不详,字全乙,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或言开元中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官弘文馆校书郎,后流落不偶。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与祖咏、綦毋潜、刘长卿、李贺等并称为“大名家”(严羽《沧浪诗话》)。殷璠《河岳英灵集》称其诗“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见,便惊众听”。《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也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大历元年(766),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历任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政绩卓著。叔伦赋性温雅,善举止,能清谈,无贤不肖,相接尽心。工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徐献忠《唐诗品》评其诗“情旨馀旷,而调颇促急”,“虽工于斫炼,而寡于华要矣”。《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屡举进士不第,后得宰相元载、王缙赏识,才得以做了几任小官。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今陕西临潼)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有《卢户部诗集》十卷,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李益(748—829?),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后弃官,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等职,终礼部尚书。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边塞诗,“多抑扬激厉悲离之作,高适、岑参之流也”(辛文房《唐才子传》)。胡应麟称:“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诗薮》)《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明,一作文初,广平(今河北鸡泽)人。大历初登进士第,贞元中任水部郎中,终虞部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磊落有奇才,性耿介。其诗多酬赠唱和之作,诗格清华。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诗“属调幽闲,终篇调畅”,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年间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今属广东)刺史。后以裴度荐,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终检校礼部尚书。与柳宗元友善,并称“刘柳”;又多与白居易唱和,合称“刘白”。诗风明快俊爽,白居易推之为“诗豪”,称其诗“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刘白唱和集解》)。胡震亨称:“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华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真才情之最豪者。”(《唐音癸签》)有《刘梦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
  张籍(766?—830?),字文昌,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贞元十四年(798)举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秘书郎、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司业、张水部。其诗取材广泛,善于叙事,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颇多讽喻。尤擅乐府,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周紫芝《竹坡诗话》评曰:“唐人作乐府诗者甚多,当以张文昌为第一。”今流传较广者为《张司业集》。《全唐诗》编其诗五卷。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文宗大和二年(828)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曾入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外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后人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杜牧为宰相杜佑之孙,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多有指陈时政之弊之作。其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七绝尤有情致。徐献忠曰:“含思悲凄,流情感慨,下语精切,含声圆整,而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诗品》)在晚唐成就颇高,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杜甫,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编其诗八卷。
  许浑,生卒年不详,字用晦,一字仲晦,祖籍安州安陆(今属湖北),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终睦州、郢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宣和书谱》评曰:“浑作诗似杜牧,俊逸不及而美丽过之。”《全唐诗》编其诗十一卷。
  温庭筠(812?—866?),字飞卿,本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仕途极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后流落而终。庭筠才情绮丽,工为辞章,尤工律赋,与李商隐齐名,号“温李”。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曰:“大抵温氏之才,能瑰丽而不能淡远,能尖新而不能雅正,能矜饰而不能自然;然警慧处,亦非流俗浅学所易及。”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奁集》等。《全唐诗》存诗九卷。
  马戴,生卒年不详,字虞臣,《唐才子传》作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早年屡试落第,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后得赦还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咸通七年(867)擢国子太常博士。善诗,与当时诗人贾岛、姚合等友善,其诗以五律为主,格调壮丽。《唐才子传》评其诗“优游不迫,沉着痛快”。《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张乔,生卒年不详,字伯迁,池州(今安徽贵池)人。相传张乔年青时刻苦读书,十年不到花园。咸通间进士,与许棠、周繇、郑谷、李昌符等并称“十哲”。黄巢军起,遂隐居九华山。胡震亨谓其诗“吟价颇高,如《听琴》之幽淡,《送许棠》之惊耸,亦集中翘英”(《唐音癸签》)。《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崔涂,生卒年不详,字礼山,《唐才子传》云其“家寄江南”。光启四年(888)进士及第。一生漂泊,“穷年羁旅,壮岁上巴蜀,老大游陇山”(《唐才子传》)。其诗歌以近体尤其是律诗为主,情调凄恻,又兼身世漂泊,故尤多感慨。徐献忠评其律诗“音节虽促,而兴致颇多;身遭乱梗,意殊凄怅。虽喜用古事,而不见拘束”(《唐诗品》)。《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出身寒微,累举进士不第,归隐山中。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然因病旬日而卒。《唐才子传》评曰:“荀鹤苦吟,平生所志不遂,晚始成名,况丁乱世,殊多忧惋思虑之语,于一觞一咏,变俗为雅,极事物之情,足丘壑之趣,非能及者也。”胡震亨评其诗“以衰调写衰代,事情亦真切”(《唐音癸签》)。有《杜荀鹤文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早年屡试不第,乾宁元年(894)登第,任校书郎、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依王建,前蜀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工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亦工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有《浣花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六卷。
  皎然,生卒年不详,中唐时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谢灵运十世孙。主要活动于大历、贞元时代。一生居吴兴东溪草堂,与当时士大夫如颜真卿、韦应物、李阳冰、顾况等相互唱和,时号为江东名僧。其诗“清机逸响,闲淡自如”(胡震亨《唐音癸签》)。有诗文集《杼山集》十卷,有论诗著作如《诗式》、《诗议》、《评论》等。《全唐诗》编其诗七卷。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早有才名。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及第。曾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其诗“气格奇俊,声调蒨美”(徐献忠《唐诗品》),边塞之作“风骨凛然”(殷璠《河岳英灵集》)。其《黄鹤楼》诗,严羽《沧浪诗话》评为唐人七律之首。《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祖咏(699?—746?),洛阳人。向与王维友善。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殷璠评其诗“翦刻省静,用思尤苦,气虽不高,调颇凌俗,足称为才子也”(《河岳英灵集》)。作品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多表现隐逸生活。有《祖咏集》。
  崔曙,生卒年不详,原籍博陵(今河北安平),寓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开元二十六年(738)进士状元。但生平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嵩山。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曰:“曙诗多叹词要妙,清意悲凉,送别、登楼,俱堪泪下。”《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皇甫冉(717?—771?),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人,郡望安定(今甘肃泾川)。十岁能属文,十五岁为张九龄所赏叹,称其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天宝十五载(756)进士,授无锡尉,后任左拾遗、左补阙之职。高仲武评曰:“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中兴间气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冉诗集》三卷,《郡斋读书志》录为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一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
  元稹(779—831),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793)明经科、十九年(803)书判拔萃科。历任左拾遗、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与白居易友善,多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元稹诗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最具特色的是艳诗和悼亡诗。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十八卷。
  薛逢,生卒年不详,字陶臣,蒲州(今山西永济)人。武宗会昌元年(841)辛酉科崔岘榜进士第三人。历任万年尉、侍御史、尚书郎、给事中等职。因恃才傲物,议论激切,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官终秘书监。以才名著于当时,诗以七律为工。胡震亨评论曰:“长歌似学白氏,虽以此得名,未如七律多警。”(《唐音癸签》)《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湖南人。屡试不第,后交通宦官田令孜。随僖宗入蜀,特赐进士及第,为工部侍郎、神策军判官,时人戏为“巧宦”。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评曰:“韬玉少有词藻,工歌吟,恬和浏亮。”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评曰:“秦韬玉调似李山甫,咏手押髯字诗,尤矫痴可喜。”《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
  裴迪,生卒年、字、号均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友善。尝为尚书省郎。早年即与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辋川,与王维来往更为频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清王士禛称王维、裴迪“辋川唱和,工力悉敌”(《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管世铭评曰:“辋川唱和不失为摩诘劲敌。”(《读雪山房唐诗钞》)《全唐诗》存其诗29首。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郡望晋阳(今山西太原),占籍绛郡(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主簿,被诬解官,家居十五载,复任莫州文安(今河北廊坊文安)尉。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辛文房称其“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唐才子传》)。曾游边地,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之一,所作边塞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全唐诗》录其诗6首。
  李端,生卒年不详,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五年(770)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终杭州司马。与卢纶、韩翊、钱起、司空曙等唱和,号“大历十才子”。晚年辞官隐居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为诗工捷,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写闺情亦清婉可诵。辛文房言其“诗更高雅,于才子中名响铮铮”(《唐才子传》),胡震亨称其“七字俊语亮节,开口欲佳”(《唐音癸签》)。《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王建(766?—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进士。门第衰微,一生沉沦下僚,曾从军塞外。晚年曾任陕州(今属河南三门峡)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乐府诗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练精悍,富有民歌谣谚色彩。又有《宫词》百首,“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欧阳修《六一诗话》),广为流传。《全唐诗》编其诗为六卷。
  权德舆(759—818),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人,家于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未冠,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知贡举。宪宗元和初,历兵部、吏部侍郎,坐郎吏误用官阙,改太子宾客。俄复前官,迁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平章事。终官山南西道节度使。其诗多五言,“词致清深,华彩巨丽,言必合雅,情皆中节”(张荐《答权载之书》),“有绝似盛唐者”(严羽《沧浪诗话》)。有《权德舆集》五十卷,《全唐诗》编其诗十卷。张祜(785?—849?),字承吉,贝州清河(今属河北邢台)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又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素有诗名,令狐楚评其诗“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进张祜诗册表》)。徐献忠评其诗“长于模写,不离本色,故览物品游,往往超绝,可谓五言之匠也”(《唐诗品》)。有《张承吉文集》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二卷。
  贾岛(779—843),字浪(阆)仙,又名瘦岛,自称碣石山人,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后韩愈劝其还俗,但累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任遂州长江(今四川遂宁蓬溪)主簿,故世称贾长江。后改任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卒于任上。作诗以苦吟著名,诗境奇僻寒峭,与孟郊齐名,苏轼有“郊寒岛瘦”之喻。司空图评曰:“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与李生论诗书》)有《长江集》十卷,《小集》三卷,《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李频,生卒年不详,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大中年间进士,调秘书郎,迁武功(今属陕西咸阳)令,抑制豪强,赈济灾民,兴修水利,颇有政绩。懿宗予以嘉许,升侍御史。乾符年间上表自荐,请任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地方赖以安定。李频“和平委婉,然清夷宕往中仍有俊逸气格”(胡寿芝《东目馆诗见》),“诗虽晚唐,却多壮句”(胡震亨《唐音癸签》)。宋代建州太守王野辑其诗为《梨岳集》。《全唐诗》编其诗三卷。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大约为余杭(今属浙江)人,大中以前在世,生平无可考。现今仅存诗《春怨》一首,广为流传。
  西鄙人,天宝年间西北边地之人,生平、姓名均不详。因作《哥舒歌》而留世,收入《全唐诗》中。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人,早年移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院修书。后改迁太子宾客、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又好酒,与李白、张旭等合称“饮中八仙”。精书法,尤擅草隶,“当世称重”。诗文大多散佚,仅存19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淡而有味。《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张旭,生卒年不详,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年间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等职。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为“三绝”。性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明杨慎《升庵诗话》评其诗曰:“清逸可爱。”《全唐诗》存其诗6首。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景云元年(710)进士及第,为张嘉贞、张说所礼重,曾任秘书正字、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道州别驾等职。王翰家资富饶,性格豪放不羁,“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发言立意,自比王侯”,故为人所嫉,仕途多蹇。能文善诗,善写边塞生活,以《凉州词》最著名。辛文房《唐才子传》称其诗“多壮丽之词”。有《王翰集》十卷,已佚。《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载(753)进士,大历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盐铁判官。其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辛文房《唐才子传》赞其“诗情爽激,多金玉音”。《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刘方平,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天宝中举进士不第。曾入军幕,亦怀才不遇,故退居颍水、汝水之滨,终身不仕。工诗,为李颀、萧颖士所赞颂。辛文房评其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唐才子传》)。《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柳中庸(?—775?),名淡,以字行,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人。天宝中受学于萧颖士,后居江南。曾授洪府户曹,不就,终身布衣,故《唐才子传》称其为“处士”。工诗,与卢纶、李端为诗友,乔亿称其七绝“体源于乐府”,“而五言轻艳,殆不减梁、陈间人”(《大历诗略》)。《全唐诗》存其诗13首。顾况(727?—820?),字逋翁,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至德二载(757)进士,曾任大理寺司直、秘书省著作佐郎,因作诗嘲讽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晚年归隐茅山,自号华阳山人。皇甫湜称其诗“偏于逸歌长句,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唐故著作佐郎顾况集序》)。严羽《沧浪诗话》评曰:“顾况诗多在元、白之上,稍有盛唐风骨处。”今有《顾华阳集》三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四卷。
  朱庆余,生卒年不详,名可久,字庆馀,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诗学张籍,近体尤工,诗意清新,描写细致。徐献忠《唐诗品》称其诗“文有精思,词有调发,意匠所遣,纵横得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朱庆余诗集》一卷。《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郑畋(825—883),字台文,荥阳(今属河南)人。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户部侍郎、中书舍人、梧州刺史等职。乾符四年(877),任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拜相。后屡被排挤出朝廷,卒于其子凝绩陇州刺史官舍。郑畋器量弘恕,与人结交,荣悴如一,以德报怨。文学优深,尤能赋诗。《全唐诗》存其诗16首。
  韩偓(844?—923?),字致尧,一作致光,晚年又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李赞其“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等职。朱温篡权,他不敢入朝,天祐二年(905)八月,携家自赣入闽依附王审知。早年诗多写艳情,辞藻华丽,号为“香奁体”。晚年诗风一变,多感时诗篇,用典工切,沉郁顿挫,悲而能婉,柔中带刚。有诗集《玉山樵人集》。《全唐诗》收录其诗280多首。
  陈陶,生卒年不详,字嵩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约唐武宗会昌初前后在世。屡举进士不第,乃浪游名山,自号三教布衣。大和中南游江南、岭南,后隐居洪州(今江西南昌)西山,与蔡京、贯休往还。有《陈嵩伯诗集》一卷行世,《全唐诗》编其诗二卷,其中都混有南唐陈陶及他人作品。
  张泌,生卒年不详,字子澄,淮南(今安徽寿县)人。擅诗词,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收入《花间集》,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清雅绝尘,绝句尤楚楚有致”(《诗学渊缘》),收入《才调集》。张泌生平前人多与五代南唐张佖相混(参见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附录《千年张泌疑案断是非》)。
  杜秋娘(791?一?),《资治通鉴》称杜仲阳,后世多称“杜秋娘”,唐末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妾,善唱《金缕衣》。元和二年(807),李锜叛,被杀。杜秋因被纳入宫中,颇受宪宗宠幸。穆宗立,为皇子李凑保姆。皇子被废,杜秋娘赐归故乡,穷老无依。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296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22: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