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记
何延之
《兰亭》者,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逸少[1]所书之诗序也。右军蝉联美胄[2],兰散名贤[3],雅好山水,尤善草隶。以穆帝永和九年[4]暮春三月三日,宦游山阴,与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郗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并逸少子凝、徽、操之等四十一人,修祓禊[5]之礼。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发笔。遒媚劲健,绝代所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就中“之”字最多,至二十许字,悉无同者。是时殆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右军亦自爱重,留付子孙传掌。
至七代孙智永[6],即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俗号永禅师。克嗣良裘[7],精勤此艺,常居永欣寺阁上临写。凡三十年,所临《真草千文》八百余本,禅师年近百岁乃终,其遗书付弟子辩才。才俗姓袁氏,梁司空昂之元孙[8]。博学工文,琴书棋画皆臻其妙。尝于所寝伏梁[9]上,凿其暗槛以贮《兰亭》,宝重过于师在日。
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10]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凡三召之,恩赍优洽[11]。方便善诱[12],确称往日侍奉先师,实尝获见,洊[13]经丧乱坠失,不知所在。竟靳固[14]不出。
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求见《兰亭》,劳于梦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以计取之,庶几必获。”尚书左仆射[15]房元(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梁元帝[16]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上遂召翼。翼曰:“若公然遣往,义无得理。臣请私行,又须得二王杂帖[17]三数通。”上悉依给。
翼遂微服至洛潭,随商舶至越。黄衫宽[18]、得山东书生之体。抵寺之夕,阅壁间画,过辩才所居,才适遥见,乃问曰:“檀越何来?”翼因就前致谒云:“弟子是北人,携鬻[19]蚕种,历寺纵观,幸遂一见。”语意投合,延室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间及文史。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复形迹也。”既下榻,复设缸面酒,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余,分韵赋诗。才探[20]得“来”字,其诗曰:
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莫[21],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
翼得“招”字,云:
解后[22]款良宵,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初地岂成遥。
酒蚁[23]倾还泛,心猿躁似调。
谁怜失群翼,良苦业风[24]飘。
妍蚩[25]略同,彼此讽味,恨相知之晚。通宵尽欢,翌日乃去。才云:“檀越闲即更来。”翼继乃载酒赴之,相与酬唱者数四,一日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嗟赏不已。因谈及翰墨,翼曰:“家世皆习二王楷法,自幼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才欣然谓曰:“诘旦可携来。”
翼如期而往,出其帖示之。才熟视且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道有《兰亭》真墨迹,颇亦殊常。”翼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复在?必是响榻[26]者耳。”才曰:“先师圆寂之际,手手付受,端有源绪,那得参差?”次日乃于梁槛内出以示翼,翼故驳瑕指[27]曰:“果响榻书也。”纷竞不已。自尔更不复藏,并翼诸帖并留几格间。才时年余八秩,日于窗下临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
自是翼往还既密,与其徒略无疑间。未几辩才赴灵汜桥[28]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谓其徒曰:“偶遗帛子在案。”童子即为开门。翼因就取《兰亭》及御府所借帖,径赴永安驿,告驿长凌愬曰:“我乃御史,奉命来此,有墨敕[29]可报汝都督。”时都督齐善行。于是善行闻之,驰来拜谒。翼因宣示上命,具告所由。善行走介召辩才。才遽见追,不知所措。继遣散直云:“侍御须见。”及才至,见御史,乃房中萧生也。翼报被命遣取《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才闻语,哽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以元(玄)龄举得其人,赏锦彩千段。擢拜翼为员外郎,加入五品。赐银瓶一,金镂瓶一,玛瑙碗一,并实以珠。内厩良马二,兼宝装鞍辔,第宅各一区。太宗初怒老僧秘吝,俄以其耄,不忍加刑。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谷三千石,敕越州支给。辩才不以入己,回造浮图,极其精丽,至今犹存。才因惊悸成疾,岁余乃卒。
太宗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帝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谓高宗曰:“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高宗哽咽流涕,引耳而听受制命。曰:“吾欲将所得《兰亭》去。”及弓剑不遗,同轨毕至,随仙驾入元宫[30]矣。
今赵模等所拓本[31],尚直钱数万也。辩才弟子元素,俗姓杨氏,犹居永欣寺永禅师之故房,亲向吾说。聊以退食之暇,略疏其始末。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日[32],撰此记。
主上每暇隙留神艺术,迹逾笔圣[33],偏重《兰亭》,仆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任筠州刺史,蒙恩许拜扫。至都,承访所得委曲,缘病不获诣阙[34],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35]、吏部常选骑都尉永写本进。其日,捧日曜门[36]宣敕,内出绢三十匹赐永。于是负恩菏泽,手舞足蹈,捧戴周全,光骇闾里。仆跼天[37]闻命,伏枕怀欣。殊私忽临,沉疴顿减。辄题卷末,以示后代。朝议郎行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
〔注〕
[1]右军: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人称之为“王右军”。逸少:王羲之字逸少。
[2]蝉联美胄(zhòu):胄,指贵族或爵位。蝉联是连续不断的意思。指王氏家族历任高官显爵。
[3]兰散名贤:兰散,即懒散。指其对名人贤士亦不屑一顾。
[4]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永和,东晋穆帝年号(345—356)。
[5]祓禊(fú
xì):古代民俗,三月上巳日到水边洗濯,拔除不祥,叫“祓禊”。[6]智永:陈隋间有名的书法家,据说是王羲之的后代,在永欣寺出家。智永是他的法号。
[7]克嗣良裘:《礼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是说善于冶铁的人家子弟,必先学会补皮衣(因冶铁会烧坏衣服)。克嗣良裘就是恭敬地继承祖业。
[8]元孙:即“玄孙”。
[9]伏梁:横梁。
[10]二王:即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均是有名的书法家。
[11]恩赍优洽:赏赐十分优厚。
[12]方便善诱:用了多种办法去诱导。
[13]洊(jiàn):多次。
[14]靳固:吝惜而固守。
[15]尚书左仆射:唐代的尚书省,承皇帝命,掌管中央政务。负责管领尚书省的是尚书左右仆射,也就是实际上的左右相。
[16]梁元帝:南朝梁武帝之子萧绎。
[17]二王杂帖: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同字迹的字帖。
[18]

[19]鬻(yù):出卖。
[20]探:古代有韵筒,从中摸出韵字叫“探”。
[21]落莫:即“落寞。”
[22]解后:即“邂逅”。
[23]酒蚁:米酒中的浮渣,又称“绿蚁”。
[24]业风:佛教所云地狱中的大风。
[25]妍蚩:妍,漂亮;蚩,丑陋。
[26]响拓:摹写字帖的一种方法。
[27]故驳瑕指


[28]灵祀桥:地名。严迁,人名。
[29]墨敕:从宫廷直接发出的敕令,未经中书省盖朱印。
[30]元宫:皇帝的陵墓。
[31]拓本:用纸墨拓印出铸刻物上文字或图画的墨本。
[32]甲寅:当为开元二年(714)。上巳日:三月三日。
[33]笔圣:指王羲之。
[34]缘病不获诣阙:因病不能觐见。
[35]挽郎:出殡时的仪仗人员。
[36]日曜门:即黄门,宣布皇帝诏令的地方。
[37]跼天:即跼天蹐地,形容恐惧的样子。
本篇《知不足斋丛书》收录。
作品叙贞观中,唐太宗闻知僧人辩才藏有王羲之书《兰亭序》(即原文中《兰亭》),几次召见辩才,问及真迹,辩才声称已于战乱中丢失。房玄龄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设计取之。萧翼扮作书生,私行察访,到越州永欣寺与辩才交往,两人谈说文史,意甚相得。萧翼拿出二王书法给辩才鉴赏,辩才不禁取出自己珍藏的兰亭真帖给萧翼看。一天,萧翼趁辩才不在偷走了《兰亭序》,然后向辩才宣称自己是奉皇命来取的。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宝藏内廷,临死时还遗命用以陪葬。
这是一篇描写名人轶事的传奇小说。作品围绕唐太宗求《兰亭序》这一中心情节,精确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风貌。就像一部四幕短剧,通过四个相对集中的场面描写,让人物在事件的矛盾纠葛、时间、地点都相对集中的特定场景中表演故事、表现性格,有较强的戏剧性效果。
第一个场面——太宗询墨宝未得,玄龄荐萧翼智取。
“锐意学二王书”的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序》墨宝,下诏把藏有兰亭真迹的僧人辩才召进京师恩赍优洽,甘言利诱,无所不至。辩才推说屡经战乱,不知真帖失落何方。一连三次召见,辩才守口如瓶,吝惜深藏。太宗不胜恼怒。尚书房玄龄奏请御史萧翼智取墨宝,萧翼请求微服私行。这个场面的主要活动地点是京城宫中,主要人物活动是太宗和辩才。太宗是求宝若渴,劳于梦寐。先是善待辩才,甘言利诱,恩宠有加。自信以皇帝之尊向一介僧人求一物,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不想辩才深秘固拒,推说再三。太宗这才使出“以计取之”的招数。于是,一个“普天之物,莫非王属”的封建帝王形象就显现出来了。而辩才是惜宝如命,竟然冒欺君之险,随机应变,屡次推诿装呆。两人演出了一场三召三拒的绝妙活剧。
第二个场面——萧翼微服赚《兰亭序》,辩才大意失“荆州”。
这个场面主要活动地点是越州永欣寺,主要人物活动是萧翼和辩才。萧翼微服私行,假扮卖蚕种的山东书生,到永欣寺与辩才交往,一起围棋抚琴、谈文说史、饮酒赋诗。一个云“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燃灰?”一个云“酒蚁倾还泛,心猿躁似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彼此吟咏,仿佛“同是天涯沦落人”。这里具有戏剧性的是,一个是存心作假,希望博得对方信任;一个是真心相待,希望换得知己真情。后来谈到书法,萧翼又拿出二王法书给辩才鉴赏,辩才高兴之余,脱口说出自己藏有《兰亭序》真迹,萧翼装作不信,辩才就从梁上暗槛里取出真迹。这时萧翼继续作假,辩才认假作真:当辩才很认真地说他有殊常真迹时,萧翼明知故问什么帖;当辩才很认真地说是《兰亭序》时,萧翼假意说遭遇乱世,哪有真迹存在;辩才很认真地解释并拿出真迹时,萧翼又故意指瑕索瘢,彼此争论不休。第一个场面是太宗认真,辩才装呆,这个场面是辩才认真,萧翼装呆。而就在这一真一假的表演中,辩才的真诚厚道、萧翼的精明机智得到了生动的表现。
第三个场面——永安驿萧翼辞行,知上当辩才气绝。
这个场面的主要活动地点是永安驿,主要人物是萧翼和辩才。萧翼骗取了辩才及辩才弟子的信任,就趁辩才外出之时,偷走了《兰亭序》,直奔永安驿,在向驿长、都督说明了始末根由之后,召见辩才。辩才莫名其妙地来到永安驿,没想到要见的御史就是自己禅房中的萧生。萧翼宣称他是奉皇帝的命令来取《兰亭序》的。根本没有心理准备的辩才听了,气结喉塞,哽咽不能成声,当场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这里,萧翼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而辩才的哽咽昏倒,则包含着多少悔恨、多少怨愤、多少失望。
第四个场面——唐太宗赏赐功臣,古墨宝陪葬昭陵。
这个场面的主要地点又回到了京城宫中,主要人物是唐太宗。太宗终于得到梦寐以求的《兰亭序》真迹,高兴得大赏功臣:赏荐举得人的房玄龄,升取宝有功的萧御史,同时也赏给辩才布帛三千段、谷三千石。当这些珍珠玛瑙、锦彩银瓶、良马第宅、布帛米粟的奖品排列出来的时候,人们似乎才明白价值连城的含意。最后,太宗生病,临死时想带走的东西就是《兰亭序》真迹。彼时彼地,江山美人不如一帖真迹,亦可谓惜宝如命、痴迷执着者也。如果不把他作为封建君王,而把他作为一个普通的文物收藏家,那么,他的心情、他的痴迷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他毕竟是一个自命风雅又有强烈占有欲的封建君王,因此,人们更愿意把同情和理解给予那位因失宝而死的僧人辩才。
这里,作者好比一位理丝有绪的导演,尽管自己不必出场,但他的创作意图和爱憎感情却在人物的自我表演中得到生动的表现,这正是这篇作品的场面描写富于戏剧性魅力之所在。
(陈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