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梅妃传 佚名
释义

梅妃传

佚名

梅妃,姓江氏,莆田[1]人,父仲逊,世为医。妃年九岁,能诵二《南》[2],语父曰:“我虽女子,期以此为志。”父奇之,名之曰采蘋。开元中,高力士使闽、粤,妃笄矣。见其少丽,选归侍明皇,大见宠幸。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东都大内、上阳两宫,几四万人,自得妃,视如尘土。宫中亦自以为不及。妃能属文,自比谢女[3],尝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栏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是时承平岁久,海内无事,上于兄弟间极友爱,日从燕闲,必妃侍侧。上命破橙往赐诸王。至汉邸,潜以足蹑妃履,妃登时退阁。上命连宣,报言:“适履珠脱缀,缀竟当来。”久之,上亲往命妃。妃拽衣迓上,言胸腹疾作,不果前也。卒不至。其恃宠如此。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4],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5],万乘自有心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喜。会太真杨氏入侍,宠爱日夺,上无疏意。而二人相嫉,避路而行。上以方之英、皇[6],议者谓广狭不类,窃笑之。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太真迁于上阳〔东〕宫。后上忆妃,夜遣小黄门灭烛,密以戏马[7]召妃至翠华西阁,叙旧爱,悲不自胜。继而上失寤,侍御惊报曰:“妃子已届阁前,当奈何?”上披衣,抱妃藏夹幙间。太真既至,问:“梅精安在?”上曰:“在东宫。”太真曰:“乞宣至,今日同浴温泉。”上曰:“此女已放屏,无并往也。”太真语益坚,上顾左右不答。太真大怒曰:“肴核狼藉,御榻下有妇人遗舄,夜来何人侍陛下寝,欢醉至于日出不视朝?陛下可出见群臣,妾止此阁以候驾回。”上愧甚,拽衾向屏复寝曰:“今日有疾,不可临朝。”太真怒甚,径归私第。上顷觅妃所在,已为小黄门送令步归东宫。上怒斩之。遗舄并翠钿命封赐妃。妃谓使者曰:“上弃我之深乎?”使曰:“上非弃妃,诚恐太真恶情耳。”妃笑曰:“恐怜我则动肥婢[8]情,岂非弃也!”妃以千金寿高力士,求词人拟司马相如为《长门赋》[9],欲邀上意。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势,报曰:“无人解赋。”妃乃自作《楼东赋》,略曰:

玉鉴尘生,凤奁香殄,懒蝉鬓之巧梳,闲缕衣之轻练。苦寂寞于蕙宫,但凝思乎兰殿。信摽落之梅花[10],隔长门而不见。况乃花心飏恨,柳眼弄愁,暖风习习,春鸟啾啾。楼上黄昏兮听凤吹而回首,碧云日暮兮对素月而凝眸。温泉不到,忆拾翠[11]之旧游;长门深闭,嗟青鸾之信修。忆昔太液清波,水光荡浮,笙歌赏燕,陪从宸旒。奏舞鸾之妙曲,乘画鹢之仙舟。君情缱绻,深叙绸缪。誓山海而常在,似日月而无休。奈何嫉色庸庸,妒气冲冲,夺我之爱幸,斥我乎幽宫。思旧欢之莫得,想梦著乎朦胧。度花朝与月夕,羞懒对乎春风。欲相如之奏赋,奈世才之不工。属愁吟之未尽,已响动乎疏钟。空长叹而掩袂,踌躇步于楼东。

太真闻之,诉明皇曰:“江妃庸贱,以谀词宣言怨望,愿赐死。”上默然。会岭表使归,妃问左右:“何处驿使来?非梅使耶?”对曰:“庶邦贡杨妃果实使来。”妃悲咽泣下。上在花萼楼,会夷使至,命封珍珠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曰:

柳叶双眉久不描,

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

何必珍珠慰寂寥。

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始此也。后禄山犯阙,上西幸,太真死。及东归,寻妃所在,不可得。上悲,谓兵火之后,流落他处。诏有得之,官二秩,钱百万。搜访不知所在。上又命方士飞神御气,潜经天地,亦不可得。有宦者进其画真,上言似甚,但不活耳。题诗于上曰:

忆昔娇妃在紫宸,

铅华不御得天真。

霜绡虽似当时态,

争奈娇波不顾人。

读之泣下,命模像刊石。后上暑月昼寝,仿佛见妃隔竹间泣,含涕障袂,如花朦〔雾〕露状。妃曰:“昔陛下蒙尘,妾死乱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东梅株傍。”上骇然流汗而寤。登时令往太液池发视之,不获。上益不乐,忽悟温泉汤池侧有梅十余株,岂在是乎?上自命驾,令发视,才数株,得尸,裹以锦,盛以酒槽,附土三尺许。上大恸,左右莫能仰视。视其所伤,胁下有刀痕。上自制文诔之,以妃礼易葬焉。

赞曰:明皇自为潞州别驾[12],以豪伟闻,驰骋犬马鄠、杜[13]之间,与侠少游。用此起支庶,践尊位,五十余年,享天下之奉,穷奢极侈,子孙百数,其阅万方美色众矣,晚得杨氏,变易三纲,浊乱四海,身废国辱,思之不少悔。是固有以中其心、满其欲矣。江妃者,后先其间,以色为所深嫉,则其当人主者,又可知矣。议者谓或覆宗,或非命,均其媢[14]忌自取。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15],如轻断蝼蚁之命。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四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天下哀之。《传》曰“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盖天所以酬之也。报复之理,毫忽不差,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

汉兴,尊《春秋》,诸儒持《公》《穀》角胜负,《左传》独隐而不宣,最后乃出。盖古书历久始传者极众。今世图画美人把梅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盖明皇失邦,咎归杨氏,故词人喜传之。梅妃特嫔御擅美,显晦不同,理应尔也。此传得自万卷朱遵度[16]家,大中二年七月所书,字亦端好。其言时有涉俗者。惜乎史逸其说。略加修润而曲循旧语,惧没其实也。惟叶少蕴[17]与予得之。后世之传,或在此本。又记其所从来如此。

〔注〕

[1]莆田:地名。在今福建省。

[2]二《南》:《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之合称。其中不少作品称颂女德。下文梅妃父为梅妃取名曰采蘋,即《召南》篇名。

[3]谢女:东晋时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女诗人。

[4]惊鸿舞:三国时曹植《洛神赋》用“惊鸿”一词形容美女的体态。这里因用作舞蹈名称。

[5]鼎:古代的烹饪工具。鼐:大鼎。古人以“调和鼎鼐”比喻治理国家。

[6]英、皇:指尧的两个女儿女英、娥皇,相传都是舜的妃子。

[7]戏马:一种赌具。

[8]肥婢:梅妃对体态丰满的杨贵妃的蔑称。

[9]《长门赋》: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为失宠谪居长门的陈皇后作的赋,抒写了美人见弃的哀怨情感。

[10]信摽(biào)落之梅花:《诗经·召南》有《摽有梅》篇,大意说女子应及时嫁人,不然青春将像熟透的梅子一样容易凋落。此处梅妃借以比喻自己被弃。

[11]拾翠:大明宫里有殿名拾翠。也可能有“斗草”这种游戏。

[12]潞州:州名,州治在今山西省长治县境。别驾:州刺史的佐吏。李隆基当皇帝以前,曾兼任潞州别驾。

[13]鄠(hù)、杜:鄠县、杜县,都在长安附近。汉武帝常在此打猎,践踏农田。这里借喻唐明皇早年的奢靡生活。

[14]媢(mào):嫉妒。

[15]一日杀三子:指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因失宠于武惠妃而在同日为玄宗下令杀死。

[16]万卷朱遵度:朱遵度,南唐藏书家,人称“朱万卷”。

[17]叶少蕴:宋朝著名学者叶梦得。“少蕴”是他的字。

本篇取自《说郛》,撰者佚名。

在历代的帝王和后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以李、杨的“钗盒情缘”为题材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自中唐、五代起,直到晚清,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和欢迎。当然,历史上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宫闱情事,之所以能成为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的著名爱情故事,主要还是得力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佚名的《梅妃传》和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在唐代上述两部作品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李、杨故事的内涵,亦值得重视。

与杨玉环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不一样,梅妃之事不见史传,唐人笔记中亦未见称引。梅妃江采蘋,很可能是宋代人出于对杨妃误国的义愤而编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唐人对杨妃是充满同情的,宋人对她就严厉多了,把失国的罪过算在她的头上。从文末提到的叶少蕴为北宋末年人,可证这篇小说出于宋人之手。但《梅妃传》中所虚构的梅妃其人其事,为李、杨的爱情故事增添了新的人物和关目。明代吴世美的《惊鸿记》更以梅妃为主人公;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中,亦有主要敷演梅妃关目的第十八岀《夜怨》和第十九出《絮阁》。自从梅妃进入了李、杨故事之后,一般读者和观众误以为当年唐宫中确有一位曾与杨妃争宠的梅妃。如此弄假成真,亦足见《梅妃传》中梅妃形象的艺术力量。的确,作者的艺术手腕相当高明,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姿态明秀”,温柔善感,且又自命不凡的妃子形象。

小说中的梅妃亦是高力士选入宫中的一位绝色佳人,亦曾得唐明皇的专宠。不过,她的气质、性格和爱好,却与杨妃迥然不同。文中这样写道:“妃能属文,自比谢女。尝淡妆雅服,而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性喜梅,所居栏槛,悉植数株,上榜曰‘梅亭’。梅开赋赏,至夜分尚顾恋花下不能去。上以其所好,戏名曰‘梅妃’。妃有《萧兰》《梨园》《梅花》《凤笛》《玻杯》《剪刀》《绮窗》七赋。”

杨妃入宫之后,宠爱日夺,但唐明皇对梅妃仍无疏意。由于“太真忌而智,妃性柔缓,亡以胜。后竟为太真迁于上阳〔东〕宫”。明皇与梅妃在翠华西阁的幽会,被骄妒泼辣的杨妃闹得不欢而散。面对明皇的软弱无能,梅妃仿效当年司马相如为陈皇后撰《长门赋》,自作《楼东赋》,尽情地抒发了心中的寂寞和怨恨,以及对往日“君情缱绻”的怀恋。当明皇在花萼楼“命封珍珠一斛密赐妃”时,梅妃又赋诗曰:“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梅妃在婉言谢绝之词中,含有无限的辛酸和幽怨。如此柔婉温良而具有诗人气质的梅妃,哪里是杨妃的对手?其悲剧遭际实在令人感伤与同情。

安史之乱中,梅妃死于乱兵之手。之后,明皇东归,寻梅妃不得,在梅妃“画真”上,题了一首情真意深的“忆昔”诗。明皇暑月昼寝,梦见了梅妃,于是寻到尸体,以妃礼易葬。这也可说是这位庸懦而又多情的帝王对于梅妃的一份真情吧。

《梅妃传》的主人公,当然是梅妃。但小说对明皇和杨妃也有画龙点睛式的成功刻画。如梅妃与明皇斗茶时,明皇“顾诸王戏曰”的几句话,把梅妃如何得宠,表现得淋漓尽致。明皇与梅妃在翠华西阁叙旧爱,被杨妃发现,杨妃与明皇的一段对话,也充分显示了杨妃的地位与性格。其中对明皇周旋于杨妃和梅妃之间的二难苦衷和神态的描写,相当真实地揭示了封建帝王的爱情特色。

篇末的议论颇精辟。在论述明皇由青年时代的豪侠之举,到登上皇位的治乱过程后,对以往女人祸水之论表示异议,其批判锋芒,直指明皇晚年的昏聩淫佚与失政误国:“……议者谓或覆宗(指杨妃),或非命(指梅妃),均其媢忌自取。殊不知明皇耄而忮忍,至一日杀三子,如轻断蝼蚁之命。奔窜而归,受制昏逆,四顾嫔嫱,斩亡俱尽,穷独苟活……是岂特两女子之罪哉!”可谓透辟入理,发前人之所未发。

此篇小说对后人的创作颇有影响,明人吴世美杂剧《惊鸿记》即根据《梅妃传》改编;《梅妃传》中的部分情节,又为清代洪昇传奇《长生殿》所采用。

(邹自振)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3 11: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