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宿王昌龄隐居
释义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鉴赏】 常建为盛唐时著名诗人,其存诗虽少,却佳作迭出,《四库全书总目》誉其“卓然与王、孟抗行者,殆十之六七”。此五律与诗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唐代隐逸诗的名篇。

首联叙好友王昌龄隐居之所在。这是一片隐居修身的好去处,清澈的溪水流入石门山的深处,幽静的深山中早已不见主人的踪迹,惟留下孤寂的白云与天地相伴。此联既是实写,也属虚意。天宝中叶,常建辞官西归,途经王昌龄隐居的石门山,在此夜宿,可惜室去人空,空留下诗人一片怅惘之情。不过,从“清流”“白云”等字眼,我们隐约可见诗人对此隐居佳绝处的赞美,此清幽高洁的环境,不正与隐居主人清高雅洁的人生志趣相契合吗?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此二句写隐居地之夜景,但景中寓意,意兴深远。诗人夜中仰望天际一轮明月,透过茅屋边那稀疏的松树,撒下寒星式的清光。这清光,当年曾经无数次陪伴隐居主人,度过无边的清苦岁月。今晚,这清光再次投射这茅屋,陪伴也曾与原主人一样穷困劳愁的诗人。通过这“清光”的牵连,诗人仿佛感悟到,在隐居遁世的心态与情怀上,他与好友王昌龄是多么“心有戚戚焉”。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此二句写诗人院中散步所见所感,夜晚的茅屋是孤独寂寞的,无处排遣,惟有屋旁种植的那些花草为伴,微风袭过,那些盛开的花儿影影绰绰,为凄凉的隐居生活平添了几份情意。那种着芍药的庭院,由于久无人住,路面结满了青苔。从“茅亭”到“花影”,从“药院”到“苔纹”,一方面交代出此茅屋早已荒废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可窥见隐居的主人王昌龄具有超凡脱俗的隐逸情趣。

尾联则抒发诗人对遁世生活与隐逸情趣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也将步隐居主人的后尘,远离官场,归意已定。诗人将何去处呢?原来他要与西山的鸾鹤仙灵为侣,过神仙逍遥快活的日子。“鸾鹤”取典于南北朝诗人江淹的名句“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山是名山,友是“仙灵”,意喻诗人对隐居之地与归隐生活的无限期待与向往。

就谋篇布局而言,此诗的构思可谓奇巧精妙,含蓄隽永。表面写友人王昌龄隐居之所,实际上暗喻诗人归隐之志。看似赞叹隐居之所及隐居之人的高洁情操,实则劝谕友人与自己一起归隐,正可谓“清澈之笔,中有灵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此外,此诗的艺术表达也颇多借鉴之处。其一,意象的选择上独辟蹊径,如“清溪”、“孤云”、“花影”、“苔纹”等意象,既是隐居处之真实写照,又灵慧雅秀,“清深沉冥”,蕴禅思佛理之旨趣。其二,言有尽而意无穷,“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作者:乐云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378-379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4: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