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诗:

 

词条 终南望馀雪
释义 终南望馀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鉴赏】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祖咏在长安应进士试,这首诗是他的应试诗。按例,应试诗应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祖咏写了这四句就交卷,考官问他何故,他回答说“意尽”。也就是说,他认为已经将意思表达清楚了,无须画蛇添足。

这首诗写雪晴后,从长安城南望终南山的景象。“终南阴岭秀”,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见到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唯其“阴”,才会有“馀雪”,阳光普照的地方,雪当然融化了。放眼望去,终南山给人的印象是秀丽。为何“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阴岭高耸入云,积雪未化,随着白云的流动,白雪就像漂浮在云之端。“浮”字用得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高出云端的积雪在阳光的照耀下有如水浪波光粼粼。前两句虽没有写到阳光,但后面的“林表明霁色”作了补充,将前后照应,则能想象到雨雪初晴,阳光给“林表”抹上的色彩。

“林表明霁色”,“明”字表明晴天,“霁”说明在雨雪初晴之时,这两个字将“望馀雪”写活了。从地理位置来看,终南山距长安城约六十里,在冬季,从长安城内遥望终南山,阴雨之日自然看不清楚;晴空当照的时节,终南山也是雾霭笼罩;若想看清楚其面貌,大概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久雨初晴,视野开阔的经验。所以,一个“霁”字,使“望馀雪”成为可能,诗人的描写更为真实。再将此句推敲,“林表”是终南山阴岭的“林表”,说明“霁色”不在山下,也不在山腰,而在山顶。阴岭的山顶是西边,由此可知,其时为夕阳西下之时,落日的余晖撒在山顶,染红了丛林,照亮了积雪。如此,结句的“暮”字已呼之欲出。

俗谚曰:“下雪不冷消雪冷。”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天寒”,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意已尽,自然无须赘述。

这首诗前三句写望中所见,从阴岭、云端、积雪到林表,极有层次。末句写望中所感,把“馀雪”二字作了深层次的抒写,将终南山馀雪美景恰到好处地描绘出来,正因如此,王士禛在《渔洋诗话》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等并列,称作古今咏雪的“最佳”之作。

作者:易文翔
:乐云,黄鸣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6.第84-85页.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640条唐诗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诗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5 1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