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招隐士 淮南小山 |
释义 | 招隐士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1〕。山气 注释 〔1〕偃蹇连蜷:枝条茂盛、长曲美好。缭:交错。 〔2〕 〔3〕王孙:贵族,此指屈原。 〔4〕坱轧(yǎnɡ yà):弥漫。岪(fó):山势盘曲。恫(tònɡ):恐惧。慌忽:迷离恍惚。 〔5〕罔:失意。沕(mì):潜藏。憭(liáo)栗:恐惧的样子。丛薄:长满深草。 〔6〕嵚岑(qīn yín):山高而险。碕 〔7〕树轮:树之横枝。纠:交错。茷骫(bá wěi):树木屈曲盘行貌。 〔8〕莎(suō):草名。靃靡(suǐ mǐ):草木细弱貌。 〔9〕麏(jūn):獐子。麚(jiā):牡鹿。 〔10〕崟崟(yín):高伟奇特貌。峨峨(é):高耸貌。漇漇(xǐ):润泽貌。 〔11〕慕类:思慕同类。 〔12〕曹:辈。 鉴赏 《招隐士》一诗,为西汉淮南王刘安门下“小山之徒”所作。东汉王逸《章句》序此诗曰:“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赋,以章其态也。”可知本诗所招“隐士”,即楚之大贤屈原。 前人名淮南小山“构思险怪而造语精圆”(陈绎曾《诗谱》),此诗正是如此。楚之屈原,早已带着不尽遗恨,沉身于汨罗,本诗开头却倒转时空,设想他于四百年后的此刻,还正在放斥的山林“淹留”:那里桂木丛生,虬枝交错,险峻的山崖俯临深谷湍流,山气迷濛之中,还时时可闻猿猴虎豹森厉的啸嗥。正是在这幽深荒寂的山林,恍见屈原那孤独身影的踯躅。这六句以萧淡的笔墨,展示所招“隐士”身处环境之险恶,开篇即令读者竦然动容,生出深切的悯伤之情。 “王孙游兮不归”以下,作者承上悯伤之意,接着抒写对“隐士”(王孙)长往不归的怀思和担忧。作者抒写怀思,妙在不露痕迹,用的依然是景物映衬的笔法。“春草生兮萋萋”,展现冬去春来江南草长的景象,本该引发人们多少美好的思致。但在“王孙游兮不归”的特定背景下,其所勾起的,便只是不见伊人的惆怅和牵念了。这牵思的绵绵不尽,正如眼前春草的“萋萋”无穷。南唐词人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正可作此句注脚。接着的“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两句,画面转成音响,用寒蝉的啾啾悲音,烘托秋尽草衰、王孙不归的寂寥,于牵念之中,更增添几重凄清的愁思。在“坱兮轧”以下六句中,作者翘首远眺,看到的是盘曲的山峦、森森的草木丛生,那正是虎豹出没之地。想到屈原淹留其间,日之所及,都是这骇人心魄的景象,难道不会因此更感到失意的悲凉?这六句抒写山林的景象,重在表现作者的主观感觉,而短句、长句的错综,用韵的由“平”转“入”,使作者那思、忧交错的情感表现,显示出起伏跌宕之势,情感色彩也由幽清一变而为凄冷。 前两节从对王孙“淹留”山林的悯伤,写到久往不归的牵念和忧惧,情感已几经往复回旋。到最后一节(自“嵚岑碕 读到这里,人们也许会发现:《招隐士》的立意和写法,与屈原的名作《招魂》颇为相似。《招魂》在呼唤“魂兮归来”之际,不正以夸饰铺张之辞,列举天地四方“蝮蛇”“封狐”“虎豹”“土伯”的可怕景象,来吓唬主人公的魂魄“不可止兮”的么?不过,《招魂》运用传说中的神怪形象来表现恐怖之境,相对来说要便利些。《招隐士》所面对的只是寻常的山林,而能将其渲染得令人寒慄、视为畏途,避之唯恐不及,就有相当的难度了。两者在艺术表现上虽然同样采用景象展示的方式,又显示了各自不同的特色。《招魂》重在渲染客观景象;《招隐士》则更注重主观情感和感受的表现,将其由悯伤、牵念、担忧到焦虑呼唤的急切之情,抒写得既富于层次又跌宕起伏。就这一方面看,《招隐士》在模仿《招魂》的同时,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招隐士》的另一特点,就是“奇字”的“叠用”。渲染山势之险峻,则叠用“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