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调歌头 苏辙 |
释义 | 水调歌头 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鉴赏 熙宁十年(1077)四月,苏轼知徐州,辙随兄至徐,留百余日,将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中秋作《水调歌头》告别。词中抒写兄弟俩久别重逢又临分别的凄凉情怀。苏辙还写了《逍遥堂》诗二首,诗序云:“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宦游四方,读韦苏州诗至‘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序与词意足相映发。子由诗词,东坡都有和作,可并读。词一开头,用赋笔直陈其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对当时变法持不同政见,被贬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后辗转外郡,历时五年。东坡将离任密州之时,子由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李常幕府任职,弟兄都在京东,已有七年没有晤面。咫尺天涯,离多合少,情何以堪!“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东武”,密州,即高密。去年今夕,指熙宁九年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上饮酒赏月,欢饮达旦,大醉,写了一阕古今推为绝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对月抒怀,并怀念久别的子由,子由自然是念念不忘。“岂意彭城山下”,笔锋一转,意谓怎么料到今年二月弟兄俩复会于澶、濮之间,四月一同来到彭门(徐州,一名彭城),一直住到同度中秋。七年没有在一起过中秋了,该是多么难得。佳节之夜,他们泛舟清河、汴水,欢聚赏月。古汴河故道有一条由郑州、开封、商丘北境经徐州合泗入淮。“船上载《凉州》”,“载”字妙,实词虚用。此用唐薛能“一船丝竹载《凉州》”诗句。“凉州”,地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此处指乐调。《凉州曲》为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唐诗中的《凉州词》以王之涣所作最著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传唱遐迩,旗亭画壁,成为佳话。历来对这首诗的主题颇多争议,其中有种说法,似可与词意绾合。杨慎云:“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虽然苏氏弟兄不在边塞,但屡遭贬谪,受朝廷的冷漠,则有相似之处。而“怨杨柳”,其实也就是怨别。船上不载别的,而载《凉州》,其意大约在此。赏月船上弦管鼓吹,丝竹并奏,欢乐之声,惊起汀洲上的鸿雁分飞,写眼前景物,兴又将离别之悲慨,以景结情,深厚蕴藉。 过片承上,从“鼓吹助清赏”来。东坡既为郡守,中秋偕子由泛舟赏月,自必高朋满座。“翠羽帔,紫绮裘”是描写“坐中客”衣着华贵。子由无心恋栈官场,曾与东坡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东坡和词“须早计,要褐裘”,表示应该早作归计,要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就是针对子由原唱而发。“素娥”,即嫦娥。“无赖”,意有不快而无可如何者。连同下句意谓,无可如何一轮明月渐渐西沉,不为赏月的人们少留片刻。可见他们赏月直到深夜。“今夜”两句,以眼前盛会的欢乐,与明夜旅程的孤寂作强烈的对比,不免黯然。“依旧照离忧”,从明夜起又将回到长期离别的苦境,皎洁的月光依旧像往昔一样照着他对离别发愁。下句“但恐”,笔锋又转,怕的是他在别后会有像王粲那样的命运。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文才,生逢乱世,长期流寓荆州,刘表不予重用,一直抑郁不得志。有次他登上当阳(今湖北当阳县东)城楼,写了一篇有名的《登楼赋》,抒发其壮志难酬的悲慨和怀乡思归的感情。“相对永登楼”,“相对”含义很深,对着明月,对着月光下的乃兄,面对着不得意的现实,都包括在内。结句言外之意谓如其像王粲那样不得志而登楼怀忧,则不如及时早退,以期“退而相从之乐”,词意无异重申前约。东坡和作序文指出原唱“其语过悲”,对辙深表同情,而且慰勉有加。此词通篇以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而且适当地运用典故,使词意更为精练,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苏氏弟兄笃于手足之情。上以景结,以景纬情;下以情结,情中有景,且与起句照应,章法井井。子由作词不多,却非同泛泛。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