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调歌头 苏轼 |
释义 |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鉴赏 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六年(1083),苏轼谪居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他的友人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在黄州宅舍西南长江边建筑一所亭台。苏轼为这个亭起了一个颇为雅致的名字,叫“快哉亭”,并写下了这首词。词写作者在快哉亭上所见到的山光水色。虽然上下片都夹杂着一些议论,但仍不失为独具特色的词作。它以写景、议论、抒情见长,表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开头两句是破题,说正当夕阳西下的时候,词人坐在快哉亭上,卷起锦绣的窗帘,看到亭台和江面形成了亭连水、水连空、水天一色的美丽景色。开头就描绘出这样如诗如画的意境,的确具有引人入胜的强烈的艺术魅力。起句“落日绣帘卷”,一方面交代写作时间是在傍晚,同时也为词作的写景揭开序幕。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就亭着一染笔,并点明了亭主和自己的亲切关系,并非单纯的客套话。它的大意是说:我知道你为接待我而特意建筑了这座亭台。“窗户湿青红”,是说窗户涂抹上青漆和红漆,色彩极为绚丽美观。“湿”字,是动词,在这里含有油漆未干的意思。 接下去五句是倒叙,写昔日词人在平山堂所看到的迷人的江南烟雨,并借用这种景色来巧妙地表现他在快哉亭所看到的江岸的景致。“平山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蜀岗法净寺内,是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为扬州知州时所建。平山堂居高临下,举目即可眺望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欧阳修是苏轼的老师,他熟悉欧阳公当年描写平山堂的《朝中措》词。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改官密州时,路经扬州,曾写过《平山堂次王居卿祠部韵》诗。所以很自然地想到平山堂的景物。“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是说不会忘记当年在平山堂上,卧看江南的浩渺烟波,遥望远天渐渐消失的孤雁。那种空蒙、高远、淡雅的意境,确实令人神往。难怪苏轼一直都不能忘却这段经历。“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两句,既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又有深沉的寓托。“渺渺”,是幽远的样子。“孤鸿”,就是失群的大雁。作者为什么对“孤鸿”如此感兴趣呢?联系他谪居黄州时远离亲朋好友、孤苦无依的境况,就可以体察到他的笔意了。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认得”,是说曾记得。“醉翁”,指欧阳修。他在《醉翁亭记》中,曾自称“醉翁”。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散文写得出色,词也写得清新婉丽。他在《朝中措》中有这么两句:“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苏轼这里的“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就是指欧阳修这两句词而言。其实“山色有无中”一句,并不是欧阳修的创作,王维曾有两句诗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可见欧阳修是借用了王维的现成诗句,不过他用得很贴切。苏轼在这里又借用“山色有无中”这一名句,来转写他在快哉亭上所见到的武昌诸山山色空蒙、若有若无的奇妙景象。采用的是借景写景的方法,比较新颖别致。 下片在结构上以“风”字为主线,无论写静景或动景,还是发议论或抒发感慨,都紧紧地围绕“风”来构思。“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这是词人临窗眺远所见,是对江面变化的正面描写。“一千顷”三句,是写静景,用特写,写广阔的江面,风平浪静,犹如明镜一般,清澈见底;碧绿的山峰,倒映在江水之中,构成“江晚落日”的优美图画。这里写的是无风的静景,下面两句笔锋陡然一转,写江面风起云涌:“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白头翁”,指操舟的白发老人。“一叶”是形象的说法,是指小舟逐浪翻飞,犹如一片树叶在水中浮游一样。这两句是写动景,用速写手法,把江面上突然之间风云开合,波涛汹涌,一位白发老人驾一叶扁舟出没烟波里的情景,写得逼真而饶有情趣。从艺术表现方法来看,前三句用的是白描手法,这两句却使用了形容和夸张的手法。尽管两种手法不同,对表现长江那种风云开合,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惊涛骇浪的壮观场面,同样都能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作者在描写杭州西湖时曾有两句诗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可以这么说:作者描写长江多姿多彩的画面,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总是相宜的。这是因为作者既有敏锐的观察力,又有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具有极高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所以才能够心到笔随,下笔有神。 词人由于看到江面风起浪涌,想到战国时代楚国的宋玉,为了讽刺楚襄王,把风分成了雌风和雄风。“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三句,就是说的这个历史故事。“兰台”,相传故址在今湖北钟祥县境内。宋玉曾陪同楚襄王游览兰台宫。这里的“兰台公子”就是指宋玉。在这三句词中,作者使用了两个典故。“未解庄生天籁”,“庄生”,即庄周,他在《庄子·齐物论》篇里,有天籁、地籁、人籁的议论。“籁”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天籁”是大自然演奏的乐曲,指风。苏轼说宋玉“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是指宋玉写的一篇《风赋》。《风赋》写宋玉等人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忽然刮起风来,楚襄王披襟当风说:“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说:“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楚王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宋玉就向楚王解释说:“大王之风”能“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所以称为“雄风”。“庶人之风”会使人“生病造热”,所以称为“雌风”。非常明显,宋玉故意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讽谏楚王之意显而易见。“刚道”,是硬说或偏偏这么说的意思。值得深究的是,苏轼使用这个典故,究竟有什么深意呢?据《古今词话》说:“坡以谗言,谪居黄州,郁郁不得志,凡赋诗缀词,必写其所怀。”可见这三句词并非无的放矢,在词句背后,深深地隐藏着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上文,词人不赞成宋玉把风分成雌雄,并借此来大发议论,抒发感慨,但没有完全把自己胸中的郁结抒发出来。所以词作最后,索性畅快淋漓地写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两句,来抒发他的感慨。“浩然气”,就是“浩然之气”,这里指正气和节操。这两句是说:只要我胸中有一点正气,就可以领略吹来的千里浩浩长风。词句以“一点”和“千里”这极小与极大两方面来呼应,充分表现出词人的广阔胸怀和过人的气概。这两句,显然寄寓了作者不满现实、坚守气节的思想。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是词作的警句,它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气概。并且“快哉风”三字,同“快哉亭”的词题紧密关合,前后照应得极好。词作以浩荡雄伟的气势,铿锵有力的笔触终结,使人振奋,给人一种积极的力量。 从写作上来说,这首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议论入词,比如下片对宋玉的议论,就反映出这样一个特点。唐五代以来,词这种文学样式,似乎只能写缠绵悱恻的男女之情,春愁秋恨的苦闷,甚至吟风弄月,无病呻吟。到了苏轼,开始对词进行革新,猛烈地扫荡绮靡不振的词风。他身体力行,以诗为词,把说理谈玄、咏史怀古、感伤时事、抒情写性、描写山水田园等内容,统统纳入词里,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曲概》),从而创造出一种清新高远的意境,形成一种奔放豪迈的词风,为词的繁荣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第二个特点是,这首词下片以“风”字作筋骨,一贯到底,因此词作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如层波叠浪,一直推向高潮。“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艺概·诗概》)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