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水调歌头 葛长庚
释义

水调歌头

葛长庚

江上春色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鉴赏

作者是一个虔心修道的人。他为什么修道?他在其他词作中有所流露。首先,他对朝政日益颓败,民心受辱,感到失望。“君知否,是民心襦袴,吏胆冰霜”(《沁园春·送王侍郎帅三山》)。其次,他认为自己“此生勋业无多”(《沁园春》),“叹折腰为米,弃家因酒,往之不谏,来者堪追。形役奚悲,途迷未远,今是还知悟昨非”(同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修道遁世的道路。他认为“仙家好,这许多快活,做甚时官”。但是在作者踏向太虚仙境的路上,并不是一下子抛掉对人间生活的留恋的,所以,这首飘逸着云烟气息的词作中,仍然散发着情意缠绵的未绝人间烟火的气息,这正反映了作者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江上”“山下”,首句就标明方位在变化,意味着作者正在乘舟泛游。“春色远”“暮云长”,是从舟中望去,其景色之索然,神情之恍惚,开门见山地显现出来。“相留相送”,难分难舍,全然点明词人的思绪之由来,“时见双燕语风樯”,更使人觉得情意缠绵。面对江山景色,“满目飞花万点”,不能再见,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回首故人”,已经相隔“千里”,只得以酒浇愁。“愁肠”二字是笼罩全词的基调。“愁”已道明其声、其情、其色、其景,都分外叫人感到婉转、凄凉、冷落、暗淡。回雁峰在湖南衡阳县南,是衡山七十二峰之首,相传雁至衡阳不过,遇春而回。雁犹能回,而词人却不能回,与故人相聚,怎不叫人伤心呢?山雾苍茫,更增添了这种凄凉的景色和心情的沉凝。当然,回雁峰在这里不一定是实指。

下片是上片的深化和继续。“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是黑夜的纪实,有声、有光、有味,但是,听觉、视觉和嗅觉的综合,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一下子闪过去了,接下来给读者留下的形象是:词人凝视茫茫的月夜,浮想联翩,“浮云飞絮”,功名利禄,全是身外之物。词人无可奈何,只能“一身将影向潇湘”,仍然是执意飘拂远游。完全可以想象词人孤影孑然,一阵凉风吹来,词人把眼前的夜色、“回首故人”的回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三者结合在一起,发出低沉的吟唱:“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这实在是全词的结语,和首句“江上”“山下”相应,由“愁”诉说到“凄凉”,是全词的感情高峰。结句是余音,“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又像是电影中的“闪回”镜头,把上片中的“双燕”“飞花万点”再次闪现,然而又倏然中止,好像乐曲中的休止符一样,一片寂静,其艺术效果是叫读者自己去体会。

全词情中景,景中情,情景相融,语辞清宛,情意凄切。如果我们联系词人的一生处境,不难发现,这种凄凉的心境,实在是隐匿着对现实的不满而又不能奋力抗争,只能是消极的逃遁;但是,词人在逃避现实的道路上,又怀念千里故人“相留相送”的情景,又不能不有所徘徊。作者虽虔心修炼,想过虚无缥缈与世隔绝的生活,但是,他又没忘记人间烟火的芳香。人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啊!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在当时,确实反映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因而,是非常有代表意义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3:0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