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龙吟 辛弃疾 |
释义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鉴赏 这首词是辛弃疾于宋孝宗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通判建康府时写的。当时,他南下已有七八年了。由于南宋王朝主和派长期当政,压制抗战力量,因此,他一直备感压抑。这首词正是抒写他因壮志未酬、国事日非而抑郁悲愤的心情。 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是建康西面城楼上的一个亭子,面临秦淮河。作者登临北望,祖国半壁河山,尚为金贵族统治者所蹂躏,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感叹和愤慨。词的开头两句就写作者登高远望,一目千里。天高云淡,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秋色一望无际。古代长江中、下游各省均属楚国,这里的“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上句从四周景况落笔,极写江天的辽阔;下句视线慢慢集中到江水上去,极写其秋色无边。这两句是写景,但那开阔的境界,清朗的气氛,对下文所写的那深广的感慨起了有力的映衬作用。而“遥岑远目”三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作者极目北望,远处的山峰,看起来很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和青螺髻那样的美观,可是它却偏偏引起人们的愁恨。“遥岑”,即远山。山哪懂得“献愁供恨”!这是拟人化的手法。“愁”“恨”是人的感觉而已。但作者这样写,含义深远。言外之意就是说,沦陷区的山川在向人们倾诉它在金贵族统治者铁蹄蹂躏下的“愁”和“恨”。山犹如此,人何以堪!而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却不图收复中原,这就不能不引起爱国志士的“愁”与“恨”了。作者写的是山,其实是人;写的是沦陷区人民的“愁”“恨”,其实也是南宋爱国人民的“愁”“恨”。这里作者巧妙地把情和景融合在一起,毫无痕迹。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就直接抒发他的不可遏止的愤懑之情了。他空怀报国之志,到而今,只能悲伤地站在赏心亭上,看落日西沉,听孤雁哀鸣。这就是所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楼头”三句,渲染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看似景语,实则情语。通过夕阳西下,暗喻南宋局势的危殆;通过离群孤雁的哀鸣,暗喻自己身世的飘零。“江南游子”,是作者自指。这几句充满了作者的家国之感,失意之悲。只因寓情于景,所以不易看出。这种感情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了。“吴钩”,是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宝剑。看刀抚剑,已足够表现他杀敌立功之意,再加上拍遍阑干,他的那种“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愤不平的神态,便跃然纸上了。在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里,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谁能够理解他登亭望远的感受呢?这就使他不能不喊出“无人会,登临意”了。前两句和鲍照《行路难》“拔剑击柱长太息”句意境相似,同样是表达其愤懑之情。但鲍作是表达其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而辛作却是饱含着家国之忧、杀敌报国的怀抱无从施展的义愤,同时寓有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谴责。 上片借景物抒写他怀念中原、报国无路的悲愤。下片则转入借历史人物抒发他抑郁的情怀,失意的悲痛。“休说”三句出自《晋书·张翰传》,说张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便辞官归里。这里,反用其意,旨在说明自己并不像张翰那样贪图家乡风味,表达了他抗敌的决心。至于底下三句,则含有对现实的不满,不仅仅是表白自己了。它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说许汜见陈登,陈登自己上大床睡,叫许汜卧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刘备对他说:“你没有忧怀家国之意,只是求田问舍,语言无味,你若来看我,我要自己睡在百尺楼上,叫你睡在地上。陈登这样对你还算客气的呢!”这里作者引用这一故事,意思是说,像许汜那样只知购置田产房舍、做个人打算、毫无忧国救世之心的人,是应该被有才能气魄的刘备所耻笑的。但是,只要我们联系当时的现实来看,就觉得涵义并不止此。南宋偏安后,土地兼并还不断地进行,官僚地主阶级大肆霸占荒田,以贱价收买官田,用各种非法手段侵夺农民土地,造成南宋境内土地空前集中。如大将张俊岁收租六十四万斛;大将杨沂中女得子,沂中赠田千亩,就可见其一斑。同时,他们又大兴土木。临安到处是高楼台阁,宋高宗在临安大造宫殿,仅花园就多到四十余所。那么,辛弃疾责问求田问舍的人应羞见刘郎,难道与此无关吗? 辛弃疾始终怀着收复中原的雄心。他表示绝不像张翰那样贪恋家乡风味而弃官还乡,也不像许汜那样不顾家国而求田问舍。可是,自从南归以来,何曾有机会施展这一抱负呢?这就使他不得不像桓温那样深深叹息:“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所谓“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英雄迟暮之感,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中原失地的关怀,体现了作者反对民族压迫的坚决意志和高尚精神。“树犹如此”句,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结句更表现出作者沉重的悲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几句意思是说:要请谁来叫歌女为我揩干这英雄失意的眼泪呢?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而沉沦下僚的英雄人物,面临着国事艰危,不免热泪盈眶,深感英雄报国无路的慨叹。这慨叹是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给读者的印象更多的是激动而不是伤感。 由上看来,这词主要是抒写作者恢复祖国山河的抱负无从实现的感慨。它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英雄志士壮志难伸、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而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对当时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有普遍意义的。可说是抒发了他们的共同情怀。词的社会意义就在这里。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