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伯兮 诗经 |
释义 | 伯兮 《诗经·卫风》 伯兮朅兮〔1〕,邦之桀兮〔2〕。伯也持殳〔3〕,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4〕。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5〕。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6〕。 注释 〔1〕伯: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朅(qiè):威武雄壮的样子。 〔2〕邦:国。桀:借作“杰”(傑),英杰。 〔3〕殳(shū):一种一丈二尺长没有刃口的武器。 〔4〕适:悦,喜欢。谁适为容:打扮起来讨谁的喜欢。 〔5〕杲杲(ɡǎo):日出光芒四射的样子。 〔6〕痗(mèi):忧思成病。 鉴赏 这首诗写一个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是《诗经》中一首出色的思妇诗。写思念征夫的闺怨,是我国古典诗词的传统题材,历代诗人都有名作。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闺怨诗的发端,它的意境和形象为后世许多作品所袭用,影响深远。 全诗四章,层层递进,把思妇怀念征夫的无法解脱的相思之情,一步步生动、深刻而细腻地描写出来,语直而意美,辞浅而情浓,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丈夫深挚笃厚和忠贞的爱情以及深切思念的痛苦。 首章写思妇思念中的丈夫出众的形象。夫妇情深而长久别离,丈夫的形象时时刻刻浮现在她心目之中,所以一开篇便用四句十六字,活画出一个英武有为的美男子。“伯兮朅兮,邦之桀兮”,古人以高大魁梧、英武刚健为美,“伯”是女子对丈夫的敬称和爱称,这两句可译为:我的爱哥哥多么高大魁伟,一国之中数他英武出众。“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爱哥哥手持丈二长殳这一形象多么英武;从卫国被选拔去作周天子出征的先锋,他是多么非凡!在她的心目中,他的形象伟岸而光彩,她用连声的赞美,表现了她对他的热爱和崇拜。她爱的丈夫是这样一位品貌超群的男子,这样的丈夫又怎能使她不日日夜夜地思念。这和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夸夫“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异曲同工,这样的夸耀和自豪,愈显得相爱的深厚和专一。 二章抒写思妇苦苦相思而懒得梳妆。“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自从爱哥哥去东征,我的头发像飞蓬。用一个生动的典型细节,形象地勾画了抒情主人公在丈夫走后蓬头垢面、无心梳洗打扮的慵懒姿态,表现了一心思念丈夫而感到生活的空虚乏味。为什么无心修饰呢?“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她说:不是没有梳头油,我打扮起来又给谁看呢?语直情浓,把她对丈夫的热爱和专一进一步深刻地刻画出来。这两个意象,后来衍化为“女为悦己者容”这句俗语,典型地描摹了女子痴心专注的情怀,后世许多闺怨诗也祖武或化用这个动人的意象。 三章的抒写又深了一层,着力表现思妇思念的殷切。“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长久的离别,难耐的孤寂,好像大旱盼雨水,她祈求着下雨吧,下雨吧,渴望降落甘霖浇灌她热切如焚的心田,可是偏偏出现红彤彤的太阳,希望总是落空,比喻盼望丈夫归来而不归,满怀希望变成失望。“杲杲出日”是明丽的景象,和她黯然神伤相对照,更显得她的悲伤之深。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纵然盼他盼不回来,我还是要天天盼,即使想得头痛也甘心情愿。辞浅意深,以甘愿忍受相思之苦,表现她爱情的坚定和无尽的期待。 末章抒写思妇企求解脱而实际不得解脱,把相思之苦发展到极点。“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里能得到忘忧草,将它栽到小瓦盆里,让我天天面对着它。可是这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幻想。世间并没有这种神奇的草,我们的抒情主人公也就不可能从愁苦中解脱。“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她还是只有长久地痛苦地思念,终于心头郁结难解,相思成疾了。从“焉得”到“不得”,欲抑先扬,欲擒故纵,文情腾挪有致,曲折自如,把抒情主人公的相思情发展到顶峰,戛然而止,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历代诸家说《诗》,认为《伯兮》,“刺时也。言妇人为其君子行役,过时不反,深感痛苦而作”。推本诗言外之意,这种解释也没有错误。从抒情主人公刻骨的痛苦的相思,我们也能看到战争给许多夫妇,特别是闺中妇女所造成的离别相思之苦。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