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哀时命 庄忌 | ||||||||||||||||||||||||||||||||||||||||||||||||||||||||||||||||||||||||||||||||||||||||||||||||||||||||||||||||||||||||||||||||||||||||||||||||||||||||||||||||||||||||||||||||||||||||||||||||||||||||||||||||||||||||||||||||||||||||||||||||||||||||||||||||||||||||||||||||||||||||||||||||||||||||||||||||||||||||||||||||||
释义 | 哀时命
注释 〔1〕时命:生时命运。 〔2〕夫:发语词。夫何:为什么。予:我。遘:遇,逢。 〔3〕扳:同“攀”,引。 〔4〕逞:解,纵,引申为实现。 〔5〕中情:心中的激情。属:缀合。属诗:作诗。 〔6〕炯炯:形容目光。寐:睡去。 〔7〕历兹:经岁累月以至于此。 〔8〕无告:无人可以诉说。 〔9〕欿(kǎn)愁悴:愁苦憔悴的样子。屈原辞中常有三字组成的状语置于句首。此为庄忌仿屈辞的这种构词法之一例,本篇还有这种例证。委惰:懈倦。 〔10〕逮:及,到,至。 〔11〕约:约束。隐约:隐身守约。 〔12〕梁:桥梁。 〔13〕昆仑:昆仑山,神话认为它是天帝的下都。悬圃:《淮南子·地形篇》:“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为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14〕钟山:在昆仑山之西北。王逸《楚辞章句》引《淮南子》曰:“钟山之玉,烧之三日,其色不变。”玉英:玉有英华之色。 〔15〕阆风、板桐:《楚辞补注》引《博雅》云:“昆仑虚有三山:阆风、凉风、玄圃。” 〔16〕弱水:《楚辞补注》引应劭曰:“弱水出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汩(gǔ):流水湍急的样子。 〔17〕隐悯:暗自感叹。 〔18〕徙倚:低回。仿佯(páng yáng):犹豫不定,来回地走。 〔19〕惝惘:惊恐的样子。永思:思念不已。 〔20〕纡轸(zhěn):心屈缠痛。增伤:倍增感伤。 〔21〕淹留:滞留,停留,逗留。 〔22〕廓:空。抱景:独抱形影。 〔23〕廓落寂:空虚寂寞。 〔24〕玩:把玩,欣赏。遗芳:象征传统的优秀品德。 〔25〕晼(wǎn)晚:形容日落时的景象。 〔26〕将:长。 〔27〕弊:败,坏。罢(pí):倦,劳累。 〔28〕蹇邅徊:蹇然邅徊,即不能再往前行。邅,楚人谓回转曰邅。 〔29〕冠:帽子。崔嵬:高耸的样子。切云:迫近流云。 〔30〕淋离:长长的样子。 〔31〕摄叶、储与:不舒展的样子。 〔32〕袪:袖。扶桑:日出所披拂的大树,在东海。 〔33〕衽:衣的前襟。不周:不周山,神话中在西北的一座有缺口的山。《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34〕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四方。 〔35〕凿:穿孔。枘:刻木端以入凿。凿枘:即现在木工所说的公母榫。 〔36〕矩矱(huò):规测,法度。 〔37〕尊节而式高:尊高节度。 〔38〕方:公道方正的行为。 〔39〕并举:并相党与。朋:朋党。 〔40〕壹:同“一”,使动用法。此句意谓持其贪佞之心以量清白之士。 〔41〕比:亲。周:合。肩迫:并肩。 〔42〕翕(xī):合。翕翅:合拢翅膀。 〔43〕灵皇:指当今皇帝。不寤知:不觉醒。 〔44〕抽冯:发泄愤懑。冯,一作“ 〔45〕庸讵:哪里。 〔46〕甑(zèng):古时蒸饭所用瓦器。窐(guī):孔穴。 〔47〕陇廉:丑妇名。孟娵(jū):美女名。 〔48〕恒俗:常见的习俗。 〔49〕终穷:终身穷苦。 〔50〕 〔51〕憺(dàn):安然,淡泊。 〔52〕曲隅:山曲的一角。 〔53〕脩夜:长夜。 〔54〕 〔55〕剞劂(jī jué):用于雕刻的刀子。 〔56〕规矩:量方圆的工具。 〔57〕骐骥:骏马。 〔58〕猨狖(yòu):猴的一种。棂槛:阶际圈栏。 〔59〕驷:驾驭。 〔60〕释:放走,免去。管晏:管仲、晏婴。臧获:奴婢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 〔61〕箟簬(kūn Iù):同“菎蕗”,香草。 〔62〕矢:箭。《楚辞章句》释《七谏·谬谏》同句云:“言张强弩之机,以蓬蒿之箭,以射犀革之盾,必榷折无能所入也。言使愚巧任政,必致荒乱,无所能成也。” 〔63〕负担荷:背负肩挑。丈尺:丈尺而步,表明行走极不自由。 〔64〕迫胁:近附。机臂:弩身。 〔65〕矰(zēng)隿:系有生丝的射鸟短矢。隿,一作“弋”。 〔66〕肩倾侧:有孟子所说的“胁肩谄笑”之意。 〔67〕 〔68〕务光:古清白之士,见《庄子》。 〔69〕魁摧:狠狠打击。可久:得以长久。 〔70〕楹:柱。 〔71〕被衣:及于洗衣。水渚(zhǔ):水边沙洲。 〔72〕斐:一作“霏”。宇:屋宇。 〔73〕虹霓(ní):彩虹。霓:颜色较淡的虹,称副虹。 〔74〕求,一作“结”。要(yāo)求:要结。仙者:仙人。 〔75〕赤松:仙人名。 〔76〕王乔:仙人名。 〔77〕枭杨:山神,实即狒狒。 〔78〕白虎:本为星宿名,即西方奎、娄、胄、昴、毕、觜、参等七星的合称。 〔79〕浮:腾起,驾乘。 〔80〕容与:从容不迫的样子。 〔81〕眐(zhēng)眐:独行的样子。 〔82〕徂(cú):往,到。 〔83〕卓卓:高高的样子。 〔84〕旋渊:九旋之渊,至深之渊。 〔85〕幽隐:幽藏隐身。远祸:避祸。 〔86〕侵辱:恣意羞辱。 〔87〕子胥:伍子胥,名员,春秋时楚人。因父兄无辜被楚平王杀害,子胥奔吴,佐吴伐楚。后吴越争霸,子胥忠心于吴,因太宰伯嚭进谗,吴王夫差赐剑自刎。 〔88〕体解:躯体被肢解。 〔89〕化:变。 〔90〕怦(pēng)怦:心跳的样子。内直:内心忠直耿介。 〔91〕绳墨:比方正直的道理。颇:倾,偏差。 〔92〕权衡:斟酌,评量。 〔93〕摡:去掉。枉攘:乱纷纷的样子。 〔94〕反真:回到质朴的本来面貌。 〔95〕时:当世,暗指当时在位的皇帝。猒饫:厌倦,厌恶。 〔96〕窜端:逃头。匿迹:匿足。 〔97〕嗼寂默:吞声不语的样子。 〔98〕便悁:一作“悁悒”,愁闷不安。烦毒:愁烦到了极度。 〔99〕暧暧:不明的样子。 〔100〕无名:没有美名。 〔101〕伯夷:商孤竹君之子。商亡,伯夷与其弟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102〕太公:姜太公,即吕望。 〔103〕得逞:得以实现。 〔104〕无正:无明正之君。 〔105〕天坠:天地。若过:若风雨之过去。 〔106〕烂漫:此处有消散之意。无成:没有任何成就。 〔107〕疾:疾病。憯怛:憯痛。 〔108〕永年:应享的年命。 鉴赏 《哀时命》作者身世情况,现在所知甚少。本姓庄,东汉时因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会稽吴(今江苏省吴县)人,一称由拳(今浙江省嘉兴)人,好辞赋。先遭景帝不好辞赋,无所得志,乃游吴,与邹阳、枚乘同为吴王濞门客。吴既败,忌徒步入梁,受知孝王武,与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同受尊重,忌名尤甚,称庄夫子。时逢孝王武谋求为汉嗣,并因此谋杀袁盎,忌与枚乘等皆不敢谏,深感深居危国而不安。《汉志》著录其辞赋二十四篇,多亡佚,今仅存《哀时命》一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中。 王逸称:“忌哀屈原受性忠贞,不遭明君而遇暗世,斐然作辞,叹而述之,故曰《哀时命》也。”(《楚辞章句》)今仔细阅读《哀时命》,虽属骚体,其内容亦含愤世嫉俗之意,而略与屈原《离骚》相通,然而文中之“予”,实际上不是指屈原,而为庄忌自称。其中有“屈原沈于汨罗”之句,表明即为庄忌的语气,因为屈原既死他怎能引自己自沉之事以发感慨呢?特别是文中更反复强调“众比周以肩迫之,贤者远而隐藏”,“孰魁摧之可久兮,愿退身而穷处”,“宁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时猒饫而不用兮,且隐伏而远身”,“时暧暧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生天坠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如此等等,虽倾向于远祸全身而又执著于功名的追求,虽有愤世之感而又存恋生之念,与屈原义无反顾、以死殉国的鲜明态度就相去甚远。尤其“肩倾侧而不容兮,固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指出:“汉兴,高祖亦不乐儒术”,“高祖崩,儒者亦不见用”,“及至孝景,不任儒”(《汉宫之楚声》),而且,景帝还“不好词赋”(《藩国之文术》)。可以推知,汉初之儒者及辞赋家等知识分子,都会感到“生之不遘时”,“志憾恨而不逞”。因此,庄忌的《哀时命》,虽非“哀屈原”,确是汉初知识分子们的自哀,自哀生不逢辰、怀才不遇。其中的抒情主人公“予”,也就是那个历史时代被压抑、被排斥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当然亦将作者庄忌的身世经历和人生体验概括在里面了。 就《哀时命》的内容言之,可以分为四个大段落。 第一大段写壮志难酬,无所适从。首先写“予”深感孤寂,“心郁郁而无告兮,众孰可与深谋?”接着写他在现实生活中,觉得“道壅塞而不通兮,江河广而无梁”,实现其壮志已根本不可能了。于是,他驰骋想象,遨游昆仑,以求解脱。然而亦难以遂愿,“弱水汩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终于,他从想象世界回到现实人生之中,孤寂之感亦倍增,竟至不知如何是好,“身既不容于浊世兮,不知进退之宜当!”从而深刻地反映了汉初知识分子安身立命的艰难。 第二大段写志浩行芳,世不见容。“予”亦如屈原那样,“冠崔嵬而切云兮,剑淋离而纵横”,“虽知困其不改操兮,终不以邪枉害方”。他实在忍不住了,才指斥现实社会以至朝廷都良莠不分、美丑颠倒,“璋珪杂于甑窐兮,陇廉与孟娵同宫”。正因为志浩行芳,如此浊世对于他哪能相容呢?于是只能“魂眇眇而驰骋兮,心烦冤之 第三大段写奸佞当道,安心退隐。“予”虽然不得已早已退隐,但对于“块独守此曲隅”的孤寂生活并不安心,总为其天生之才未能尽用而懊恼,而且,他虽身居山林,还心存魏阙,担心朝廷“释管晏而任臧获兮,何权衡之能称”。可他,又惧于奸佞当道,如跻身朝中,会如务光那样受到迫害而“自投于深渊”。他为了远祸全身,只得“愿退身而穷处”。这表明,他对于退隐由不安心而终于安心了。而且表示,要“下垂钓于谿谷兮,上要求于仙者”,“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终于,精神得到了解放! 第四大段写守直不变,仍有所期。“予”表明他虽“幽隐以远祸”或“隐伏而远身”,但要效法伍员、屈原等忠直之士,“志怦怦而内直兮,履绳墨而不颇”,“形体白而质素兮,中皎洁而淑清”。而且,他在隐居中仍有所期,期望有朝一日能如太公遇文王一样,遇着明君,以逞大志,实现宿愿。不过,于此希冀之实现,并无多大信心。因之,此文的结尾便笼罩着一层悲凉气氛。“生天坠之若过兮,忽烂漫而无成”,“愿壹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如此描写,曲折而强烈地表达了汉初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抗争。 如果将屈原《离骚》中的“余”和庄忌《哀时命》中的“予”相对照来看,无疑二者都是正直知识分子形象,而且前者的言谈举止及精神气质对后者是有深刻影响的,最为突出的就是都以志浩行芳、关心国事为共同性格特征,表现了我国古代正直知识分子特有的高尚人格和时代政治责任心。可是由于二者各自所处的历史时代情势颇不一样,其志愿、思想、情感亦有不同之处。前者面临自己的祖国即楚国将为强秦所灭的危险,他一方面指斥朝中奸佞,一方面决心以身殉国,表示“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九死其犹未悔”!爱国立场十分坚定。后者在汉初所处的藩国虽有种种危机,然而新建不久的汉朝——统一的封建大帝国蒸蒸日上,十分兴旺,所以他在指斥朝中奸佞的同时,仅求隐居避祸,但也一直守直不变,并期明君任用,以遂大志。当然,后者较之前者个性上也是较为软弱的,但终究还是难得的正直知识分子。因之,也应予以肯定,不必求全责备。 还应看到,在创作上,屈原的《离骚》及其他作品对于庄忌的《哀时命》亦深有启示作用。诸如屈原作品将现实与理想、人世和神界交融在一起的创作方式,以及体式、句法的运用(打破四言局限,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长短句),甚至具体的比喻、象征及语句的设置,《哀时命》都有所借鉴,有所效仿,甚而有所袭用。特别应该一提的是,在汉初文坛上开始形成以铺叙宫苑景物为能事的赋体之时,《哀时命》还能恪守屈原的创作传统,保持着抒情言志的诗歌本色,这更是难能可贵。所以,今天我们不能因为《哀时命》比之《离骚》在艺术上有所逊色,缺乏创造精神,就全然抹杀其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