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良耜 诗经
释义

良耜

《诗经·周颂》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1〕。播厥百谷,实函斯活〔2〕。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3〕。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4〕。荼蓼朽止,黍稷茂止〔5〕。获之挃挃,积之栗栗〔6〕。其崇如墉,其比如栉〔7〕,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犉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

注释

〔1〕畟畟:耒耜深耕快进的样子。耜(sì):翻土工具。俶:开始。

〔2〕函:包含。活:生机。

〔3〕饟:供给食物,用食物款待。

〔4〕纠:本指三股的绳索,这里指用带子系住。镈:一种除草的农具。赵:锋利。

〔5〕止:语助词。

〔6〕挃挃:割庄稼的声音。栗栗:众多的样子。

〔7〕墉:城墙。栉:梳头的器具,齿比梳密。

鉴赏

《良耜》这首诗是西周初期的诗。据《毛诗序》云:“《良耜》,秋报社稷也”。可见,这本是一首祭歌,但诗记叙的主要内容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到最后四句才提到祭祀活动,所以,虽是祭神秋报之歌,我们却可把它作为一首农事诗来读。

“畟畟良耜,俶载南亩。”锋利的犁头插入大地,在向阳的南亩开始了耕种。诗从良耜耕地写起,这是农事活动的开端。而对良耜的赞美,又显示了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重视,在农业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工具的进步往往就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播厥百谷,实函斯活。”播下百谷,种子在松软的土壤里吸收了水分就饱含了勃勃生机。“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饟伊黍。”有人来看你们了,手里提着方筐圆筥,里面装着黍米饭。这几句写男子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妇女们送饭到了地头,对这种同心协力、努力生产的场面,诗歌描写时带着一种热情洋溢的赞美之情。“其笠伊纠,其镈斯赵,以薅荼蓼。”斗笠的带子系在项下,那锄头真锋利,铲除旱地的荼、洼地的蓼,全靠这锋利的锄头。可以想见,农夫们一定在顶着烈日,挥汗如雨,辛勤地给庄稼除草培土。“荼蓼朽止,黍稷茂止。”除去的荼蓼杂草慢慢地腐烂了,正好成为农作物的肥料,黍米高粱得到这天然的肥料长得更加茂盛了。以上描写了耕地、播种、除草、施肥等生产情况,其中自然包含了农人的辛勤劳动,加上气候正常,下面写秋后丰收就水到渠成了。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这五句写秋收场面,收割时只听到一片嚓嚓声,粮食堆得密密麻麻,高得像城墙,密得像篦子,打开一间间粮仓装粮食。这里,诗歌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又通过叠词的效果摹声摹状,表现了丰收的场景,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多间屋子都装满了,妻子儿女都安心了。“民以食为天”,只有仓廪实,才能知礼节。以后则写丰收后的祭祀礼仪。“杀时犉牡,有捄其角。”宰一条大肥牛,把弯弯的牛角献给社稷之神,献给祖先,报本反始,祈求来年获得更大丰收。“以似以续,续古之人。”继旧岁,续往事,按照古人传下的方法行秋报大祭。这既是陈述,又是祝愿,希望年年如此,岁岁平安。

这首诗概括而凝练地写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反映了人们对粮食丰收的欣喜和追求,这种追求又通过秋报活动反映出来,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特征。诗中对便利农业的工具表现了热烈的赞美,说明当时鲁人对生产工具的巨大作用已有所认识。

《良耜》是一首祭歌,却没有西方宗教祭祀歌那种宗教迷信色彩和神秘气氛,而是充满了现实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入世精神,即以对现世人生的追求代替对神的狂热礼拜,这首诗属赋体,诗中铺陈农事生活,有条不紊,用典型化细节概括描写各个生产阶段,生动形象。用词造语朴实、自然而富有表现力。

《良耜》这首诗还影响了后世各种郊祀诗,并为考察我国古代社会的农耕情况留下了很珍贵的史料。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2: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