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商调·梧桐树】赋月 施绍莘 |
释义 | 南【商调·梧桐树】 赋月 【梧桐树】松间渐渐明,柳外微微映,探出花梢,忽与东楼近,低低于几平,淡淡分窗进。云去云来,磨洗千年镜,照秋千院落人初静。 【东瓯令】山烟醒,柳烟晴,放出姮娥羞涩影,装成人世风流境。摇几树西厢杏,浩然风露夜冥冥,细语没人闻。 【大圣乐】透疏帘照破黄昏,进鸳帏窥凤枕,玉人何处琼箫冷。心上事,夜香亭,多应是半轮惨淡相思镜,还可是一段幽深吊古魂。梨花梦醒,早鹃啼恨血,草荒烟暝。 【解三酲】有多少栏杆露冷,有多少高烛花明,有多少南楼好句裁三影〔1〕。有多少彩袖笼灯,有多少晓风杨柳红牙板,有多少歌馆楼台义甲筝,欢无尽。多应是冰魂荡漾,逼出风情。 【前腔】更多少空窗制锦,更多少小阁挑灯,更多少枫江面掩琵琶冷,更多少茅店霜清〔2〕,更多少悲笳曲罢关山静,更多少玉笛吹残参斗横,情何尽。多应是冰轮有意,照见销魂。 【尾文】一些儿清光莹,幻出人间万古情,我别把冷眼闲心,向百花楼上饮。 注释 〔1〕 三影:宋词人张先精于用“影”字,如《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归朝欢》“帘幕卷花影”、《剪牡丹》“堕飞絮无影”,世称“张三影”。 〔2〕 茅店霜清:语出晚唐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鉴赏 日、月、星,谓之“三光”,是世界光明的标志,日月并称,是天地阴阳之宗主。月亮在中国人的宇宙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月光皎洁可鉴,月色玲珑可爱,月形有圆有缺,如弓如弦,月影幻化奇妙,月与大地山河烟云草木编织成万种绮丽景观,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思,荡起情感的波澜,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在诸多自然物象中月亮与中国人特别是文人墨客的情感世界至为密切。因此历代文人多喜赏月咏月,创作了许多名篇佳制,《诗经·陈风·月出》为其权舆,南朝宋谢庄《月赋》为赋中翘楚,唐代诗人李白最爱月,所咏多脍炙人口,而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堪称千古绝唱,宋苏轼《水调歌头》飘逸清空,家弦户诵,以月为题材的名作太多了。子野《赋月》是散曲中上乘,评家谓“独创新声”“虽关、马再生,能道只字否?” 套曲《赋月》绘景言情俱有独造之处。首曲与次曲都写当下月景,写实中带想象。首曲由远及近地表现月亮的移动、悄悄与人相近的奇妙意趣。“松间”“柳外”“花梢”是陪衬,与月相映,愈显明媚;叠字“渐渐”“微微”“低低”“淡淡”,形容月色变幻细微而有趣;“云来云去,磨洗千年镜”,独铸新词,妙成警句,可想见一轮银盘悬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明月照临的永恒性。次曲描绘烟云尽散、月华尽放的景色。“醒”“晴”用字生鲜。“放出姮娥羞涩影,装成人世风流境”二句,洵为绝妙好词,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皎月的娇姿倩影装点大地山河、引发人间万种风情的神工奇巧。“摇几树”三句,意境清寂,静中有动,近而含远。第三曲是过渡段落,由写景转到写情。首三句承首曲“院落”与次曲“西厢”,写月色照帘入户,进帏窥枕,引出“心上事”。末三句,言泪下涟涟,如梨花带雨,又泣尽继之以血,悲凄极矣,“草荒烟暝”以凄景写悲情,更添其悲。 第四、五两曲专主述情,一述欢乐之情,一述悲苦之情,都在末句点出是由月色引起,“多应是冰魂荡漾,逼出风情”“多应是冰轮有意,照见销魂”,一喜一悲,皆由月触发。作者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名句,连用“有多少”“更多少”两幅各六句排比,以概月下人间种种欢乐与悲伤,文意沛然浑成,并无刻镂之痕、饾饤之陋。其征事引句,看似随手拈来,拉杂举例,若稍加玩索,仍存筋络脉理。“有多少”六句是由外写到内,由屋宇环境布置写到酬唱歌舞,“更多少”六句是由近处渐及远处,由空窗小阁写到枫江茅店、关山玉笛,都是经过细心经营组织的。要之此曲引用故实成句,活脱能化,又注意选择缝缉,故得昔日评家赞赏:“句句是月,而使事用实,轻虚脱化,纸上几无墨痕矣,殆化工笔也。” 尾曲四句是全套主脑、精神所在。月亮犹如一面晶莹剔透的明镜悬挂万里长空,将清光洒向千古人寰,勾起群士众庶的种种情思。多少人对之喜盈于怀,又有多少人对之悲泣沾巾,“幻出人间万古情”。这是月的神奇,人的多情。作者以为,对此不必看得太认真,太执着,应以“冷眼闲心”观之,这表现了他和许多晚明文人那种豁达自适的人生态度。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