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端午赋 夏完淳
释义

端午赋

夏完淳

尔乃矩持炎帝,方司祝融〔1〕。朱明日永,丽节天中。陈柯槭其蕤露,柔条扇其景风〔2〕。绿泛麦秋,黄分梅雨。凉月隐而纳凉,愁霖深而清暑。度九夏之逝光,忽五日之令序〔3〕。晞光拂其蕙畹,皋阴沐于蒲塘〔4〕。丹李垂实,素槿成行。泛崇兰而欲落,闻鸣而不芳〔5〕。云垂黄鹤之风,水变丹鱼之浪〔6〕。语鸲鹆而新调,采蟾蜍而相望。桃似人形、艾皆虎状〔7〕。当江南之芳景,极榜汰之水嬉。彩鹢雷动〔8〕,锦帆云齐。鱼龙骇,神灵疑。乱汪洋之渌波,拨容与之双桨。相逢莲叶之西,共泛星槎之上〔9〕。吴姬抗腕而御桡,越女停云而振响。啁啾四发,欸乃一声〔10〕。晓泛而露荷如拭,晚归而月柳微明。长洲空苑,阖闾古城。家家竹枝,人人桃叶〔11〕。红回系臂之丝,青留斗草之袜〔12〕。绕腕则条脱双钩,泛酒则菖蒲九节〔13〕。屯兵革之闵酷,遘乡关之乱离。愁中风俗,梦里岁时,寂寞邺中之赠,仿佛江洲之仪。地腊谁传〔14〕,方舟不渡。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15〕。兰非可浴之汤,艾无可悬之户。萧条佳节,惨淡馀生。盘中角黍,杯底枭羹。缕非续命,缯谁厌兵〔16〕?兴怀抱石之贞,未遂投江之孝〔17〕。感慨乌鸢之歌,反复龙蛇之调〔18〕。家国烦冤,形神相吊。呜呼!三废有恨,百赎何身?虽年年而祭屈,或处处而祠陈。魂归来兮未定,哀江南兮几人?

注释

〔1〕炎帝:旧称南方之神,主司夏之职。祝融:旧称高辛氏火正祝融,死为火官之神。

〔2〕朱明:夏季。景风:指夏至后暖和的南风。

〔3〕九夏:夏季九十天。令序:佳节。

〔4〕晞光:黎明的曙光。皋阴:水旁的陆地。

〔5〕:伯劳鸟。

〔6〕丹鱼:传说中丹水所出的赤色鱼。

〔7〕艾皆虎状: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作虎粘艾叶,佩戴以辟邪。

〔8〕彩鹢:彩船。鹢,水鸟,古人常在船头画鹢形以辟邪。

〔9〕星槎:借指大河中行舟。

〔10〕停云:使行云停止不动,喻歌声高亢优美。典出《列子·汤问》。啁啾:雀叫之声。欸乃:行船摇橹之声。

〔11〕竹枝:乐府吴歌《竹枝词》。桃叶:乐府吴歌《桃叶歌》,为晋王献之作。

〔12〕系臂:原指以红纱系臂,后世定亲之女有系臂之举。典出《晋书·胡贵嫔传》。斗草:古代民俗五月初五有踏百草之戏,唐人称之为斗百草。

〔13〕条脱:古代臂饰。菖蒲酒:南方用菖蒲叶浸的药酒,传说以为饮之可避瘟气。见《荆楚岁时记》。

〔14〕地腊:道家称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

〔15〕朱索:端午用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赤符:赤伏符,汉代流行的一种谶语。泛指帝王的符命。

〔16〕角黍:粽子。枭羹:用枭肉调制的羹汤。缯谁厌兵:用缯作宗庙祭祀告神的丹书。此句借喻祭告何方神灵来消除战乱?

〔17〕抱石之贞:指屈原怀石投汨罗江之举。投江之孝:指东汉14岁女子曹娥投江之事。

〔18〕乌鸢之歌: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将入吴为质。别时,越王夫人作歌,有“仰飞鸟今乌鸢”句。龙蛇之调:介子推从晋文公亡命,文公返国后赏赐时漏去介子推。推奉母隐绵山。其从人作辞:“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鉴赏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志士、诗人。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14岁从父亲夏允彝起义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完淳与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歃血倡义,受鲁监国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昜军事。昜败,完淳为抗清奔走。被捕,在南京受讯时痛骂汉奸洪承畴。被害时神色自若、直立不跪,最后被断喉而死。自幼在父亲和老师的复古主义文学主张指导下进行学习,受汉魏六朝文学影响颇大。尤喜韵文,曾谓“有韵之文,自谓无敌;无韵之文,通达而已。”所作诗赋大多抒发政治抱负,特别是国变后的创作,更多反映其斗争经历。作品感情真挚纯朴,悲歌慷慨,开始形成一种深沉雄浑的艺术风格。传世作品数量甚多,现合编为《夏完淳集》。

此赋写于顺治三年(1646)五月初五,是作者第二次参加抗清起义前不久的作品。虽是一篇描写端午节的抒情小赋,却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

赋文开端即描写五月江南的美景。继之描绘了一幅幅端午佳节的风俗画。这些都只不过是作者美好的回忆。现实中的江南人民生活,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由于清兵铁蹄的蹂躏,江南水乡的恬静田园生活,早已被打破了。不但处处腥风血雨,而且家家伤心落泪。国已亡,家已破,还有什么心情再去欢度佳节!

这篇小赋写在作者即将投入新战斗的特殊背景下,写在本身就带着爱国涵义的节日里,不能说不是作者一种有意识的安排。作者使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段和强烈对比的表现方法,增加作品内容的反差效果。这篇抒情小赋创作的成功,反映了经过血与火战斗洗礼的诗人,已逐渐摆脱了复古主义文学主张的束缚,开始向形成自己个人风格的目标迈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6:0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