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仙镇 李梦阳 |
释义 | 朱仙镇 水店回罔抱,春湍滚白沙。战场犹傍柳,遗庙只栖鸦。 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 鉴赏 朱仙镇,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南,地当水陆交通要冲,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这里曾发生过中国历史上极其悲壮的事件。这年七月,抗金名将岳飞率中路北伐军奋勇突进,先在郾城打败了金兀术精锐部队,获得郾城大捷,然后“进军朱仙镇,距汴京(即今开封市)四十五里,与兀术对垒而阵,遣骁将以背嵬五百奋击,大破之,兀术遁还汴京”(《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岳飞眼看汴京指日可下,兴奋地对将士们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就在大家摩拳擦掌、亟待攻下汴京、渡过黄河、收复大片国土之时,主张投降的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拒不执行命令,坚决要求继续乘胜前进。秦桧竟在一天内下发十二道金牌,迫令岳飞火速退兵。岳飞不得已,只好忍痛撤兵,他愤慨地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撤军后,已收复的大片土地,包括朱仙镇在内,又重新沦入金兵铁蹄的践踏之下。岳飞撤回南宋后,遭到秦桧的无耻陷害,被逮捕入狱,并以“莫须有”的罪名,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惨遭杀害,成为千古奇冤。人们为了纪念岳飞,在他当年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朱仙镇,建立了岳王庙(赵构、秦桧死后,岳飞被追封为鄂王,又称岳王)。这首诗是李梦阳路经朱仙镇时所作,全诗以满腔热情,赞扬了岳飞为收复中华故土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赫赫战功,表现出对民族英雄的无限景仰,也表示了对赵构、秦桧的极大愤慨,诗中充满着悲壮苍凉的感情。 这首诗所歌咏的重点,虽然并不在朱仙镇这个地方,而在于这里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以精忠报国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这个历史人物,但毕竟是以《朱仙镇》为题,通过对朱仙镇整个地理环境的描写,来追溯往事,寄寓感慨,所以前两联仍然紧扣题目,以写景为主,来描绘朱仙镇的景象,在写景中融进抒情。首联直接入题:“水店回罔抱,春湍滚白沙。”作者来到朱仙镇,他看到的最引人注目的景象是:整个朱仙镇被密如蛛网的流水所环抱,那河中碧绿的春水在湍急地奔流,卷起白沙滚滚而下。首句中“罔”字同“ 如果说前两联是侧重写景,通过写景来抒情,那么,后两联却正好相反,主要在于抒发感慨,在抒情中写景。颈联“万古关河泪,孤村日暮笳”,前一句使人联想到当时岳飞被迫撤军的情形:“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飞班师,民遮马恸哭”“飞亦泣下”“哭声震野”。(《宋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作者想到,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岳飞抗金中那极为悲壮动人的一幕,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悲愤落泪;如今,在这悲凉的古战场旁又听见胡笳悲伤的“呜呜”声,好像当年的“哭声震野”一样,更使人感动得落泪了。这是把对往事的追忆和眼前的实景结合起来写,其悲痛伤感之情,在前四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尾联,作者按捺不住自己的满腔激愤,忍不住大声呼喊,在悲怆动人的感慨中,高度赞扬了岳飞一心为恢复失地而战的高贵品质:“向来戎马志,辛苦为中华。”岳飞在《五岳祠盟记》中说自己“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目的完全是为了“北逾沙漠,喋血虏廷”,“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所以作者说,岳飞一生,戎马倥偬,不惮艰难辛苦,一心一意地是为着恢复中华的故土。这最后一联,作者对抗金民族英雄的高度崇敬之意和无限钦仰之情,激荡在字里行间,也对他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最后含冤而死,提出了抗议,显得激情满怀,那含蕴其中的深沉的感情,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振。全诗以景起,以情结,把古战场朱仙镇的今天和过去,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结合起来,交织描写,使情景水乳交融,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路过朱仙镇时,还专门去凭吊了岳王庙,有《朱仙镇庙》一首:“宋墓莽岑寂,岳宫今在兹。风霜留桧柏,阴雨见旌旗。百战回戈地,中原左衽时。土人严伏腊,偏护向南枝。”这首诗也写得一往情深,对岳飞充满敬仰之情。所以在《朱仙镇》诗中,对岳王庙只说“遗庙只栖鸦”,一笔带过,而且与全诗的悲怆苍凉的基调相吻合,只强调了它的荒凉的一面。这首《朱仙镇》诗与《朱仙镇庙》诗相比,在诗意的委婉曲折上,在结构的起伏跌宕和笔墨的变化上,以及在情景的交融、感慨的广远深沉上,似有过之,读来更具动人心弦的力量和富于诗意的美感。读者试反复咏诵,细加比较,当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