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天末怀李白 杜甫 |
释义 |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鉴赏 李白与杜甫,是唐诗璀璨天宇中最为夺目的双子星座,他们的真挚友谊,成为中国诗史上的佳话。可惜他们结识同游的时间不长,从此天各一方,再没有“重与细论文”(《春日怀李白》)的机会;但杜甫对李白的推崇、忆念、担忧、关切,都反映在他的诗里。 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安史之乱中,两人的境况都不好:杜甫已弃官流寓秦州、同谷,即将“漂泊西南天地间”;而李白则因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而在李氏王朝内讧中受到牵连,被指为“附逆”,流放夜郎,后在途中遇赦放还,正漂泊在湖南一带。这一时期,杜甫写了《梦李白》二首和《天末怀李白》,抒发了对挚友蒙冤的同情和对其遭遇的真诚关心之情。 此诗是在秋凉、地僻,老友南北暌违、吉凶未卜这样的氛围下进入怀念的主题的。以凉风骤起、天气转寒起兴,定下了全诗沉重悲愁的基调。“天末”,指自己僻处远在天涯的秦州(今甘肃天水)。自身尚在困顿之中,感到深深的寒意了,犹自心系故人,想到千里之外获罪之身的老友处境一定倍加艰难。于是以一个问句“君子意如何?”问对方现在的心境怎样,只有对极为密切极为关心的人才会用这样忘形到尔汝的语气。其关切之情可见。 古人有以书信系于雁足以传递信息的传说,故鸿雁代表信使或音讯。彼此不能相见已是恨事,加之消息断绝,更是情何以堪!又一个问句“鸿雁几时到?”关切之情尤见殷切。“死别已吞声,生别常侧侧”(《梦李白》二首),诗人想到李白生死不明,而江湖风波险恶,什么意外的灾难都可能发生,更加牵挂。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是杜甫饱经忧患洞明世事的痛切之语,一“憎”一“喜”,说透人生!如果命运太好了,飞黄腾达、生活优裕,肉食者鄙,就会失去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没有深切透彻的人生感悟,发为诗文,也就会缺乏创造力而沦为平庸;何况人世间还有如魑魅鬼怪一样的工于妒忌的小人,伺机进谗,每以君子的过失为幸灾乐祸呢!反过来说,自古才华横溢者又大抵难免命途多舛的悲剧宿命,这是古今中外的至理,所谓“愤怒出诗人”(古罗马诗人尤维利斯)、“诗穷而后工”(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庶几近之。揆诸史籍,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所列姬昌、孔丘、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历史人物,凡卓有成就者其命运亦无不多舛,而其成就“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文章憎命达”之叹,因李白的遭遇引起,自然也联想到自己的坎 由这样的感喟,联想到故人此时正流浪在潇湘一带,那里的汨罗江是诗人屈原蒙冤自沉之处。李白和屈原的遭遇有许多共同之处,杜甫对李白慷慨浪漫的性格也有充分的了解,所以杜甫展开想象:李白一定会把自己的满腔孤愤化为诗篇,投赠于泪罗江中,向自己敬佩的先贤尽情倾诉。 这首诗感情强烈,多沉痛语,然表达深沉婉转,因而感人至深。鸿雁、江湖、秋水、魑魅等皆有寓意,“文章憎命达”一联以其蕴含哲理,烛照世相,尤其成为千古名句。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