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常引 辛弃疾 |
释义 |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鉴赏 这是一首咏中秋明月的小词,为友人吕叔潜而作。吕叔潜事迹始末已不可考,仅据《庚溪诗话》知吕氏名大虬,又据汪应辰的《与吕叔潜书》,知其与高宗末、孝宗初的一些著名人物有所交往,其余就不清楚了。作者曾于乾道四年(1168)、淳熙元年(1174)两次居官建康(今江苏南京),这首词的确切写作时间,已难具体指实。 词意比较浅直:上片是说,中秋的圆月,撒下一片金色的月光。圆月就像刚刚打磨一新的铜镜悬挂在天上。作者不禁举起酒杯向月中嫦娥问道:我的白发已经丛生,在亮光高照之下,更要显露出来了!(意同“等闲白了少年头”。)词的下片,作者又遐想道:在这样的光照下,如能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瞰美丽山河,该有多好!如果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把月中婆娑弄影的桂树斫掉,使月光更加清澈,那自然就更好了。(意思是希望君主更能明察一切。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有“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句。)南宋自孝宗即位后,意欲改变高宗坚守和议的被动局面,颇有发愤进取的气势,给朝野抗战派人士一度带来希望。作者同友人月下对酌,心情振奋,月到中秋也分外明亮。但是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宋孝宗虽有恢复中原的意愿,却常为朝中主和派所左右,致使英雄人物常常不得其用。作者自身虽还不曾有所作为,却已是白发丛生了,所以在兴奋之余,颇有一种惆怅之感,故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能洞察一切上。 作者在词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尽情抒写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杜甫原来诗句创造了“斫却月中桂”的奇特意境,本为抒发思乡之情,辛词却用来写爱国情思,意境更为开阔,因而它的意义就显得更加深刻了。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