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韩擒虎话本 佚名
释义

韩擒虎话本

佚名

会昌[1]帝临朝之日,不有三宝[2],毁拆伽蓝[3],感得海内僧尼,尽总还俗回避。说其中有一僧名号法华和尚,家住邢州[4],知主上无道,遂复裹[5]经题,真(直)至随州[6]山内隐藏,权时系一茅庵。莫不朝朝转念,日日看风(讽)[7]。感得八个人,不显姓名,日日来听。或朝一日,有七人先来,一人后到。法华和尚心内有宜(疑),发言便问:“启言老人,住居何处?姓字名谁?每日八人齐来,君子因何后到?”老人答曰:“某乙等不是别人,是八大海龙王。知和尚看一部《法华经义□(疏)》,回施[8]功德,与我等水族眷属,例皆同沾福利。某等眷属,别无报答,恐和尚有难,特来护助,先来莫怪后到。为随州杨坚[9],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10],为戴平天冠不稳[11],与换脑盖骨[12]去来。和尚若也不信,使君现患生脑疼次,无人医疗。某等兄弟八人别无报答,有一合(盒)龙膏,度与和尚。若到随州使君面前,已(以)膏便涂,必得痊差(瘥)[13]。若也得教[14],事须委嘱:限百日之内,有使臣诏来,进一日亡,退一日则伤。若已(以)后为君,事须再兴佛法,即是某等愿足。且辞和尚去也。”道游(由)言讫,忽然不见。

法华和尚见龙王去后,直到随州衙门。门司入报:“外头有一僧,善有妙术,口称医疗,不感(敢)不报。”使君闻语,遂命和尚升厅而坐。发言相问:“是某悴(猝)患生脑疼,检尽药方,医疗不得。知道和尚现有妙术,若也得教,必不相负。”法华和尚闻语,逐(遂)袖内取出合(盒)子,已(以)龙仙膏往顶门便涂。说此膏未到顶门一事也无,才到脑盖骨上,一似佛手捻却。使君得教,顶谒再三,启言和尚:“虽自官家明有宣头[15],不得隐藏师僧,且在某衙府回避,乞(岂)不好事。”法华和尚闻语,亿(忆)得龙王委嘱,不感(敢)久住。启言使君:“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若有使臣诏来,进一日亡,退一日伤,即是贫道愿足。若也已(以)后为君,事须再兴佛法。且辞使君归山去也。”使君见和尚去后,心内由(犹)自有疑,遂书壁为记。

前后不经所(数)旬,裹(果)然司天太监,夜观虔(乾)象,知随州杨坚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具表奏闻。皇帝揽表,似大杵[16]中心,遂差殿头高品[17]直诣随州宣诏。使君蒙诏,不感(敢)久住,遂与来使登徒(途)进发,迅速不停,直至长安十里有余常乐驿安下。憩歇才定。使君忽思量得法华和尚委嘱:“限百日之内,合有天分,进一日亡,退一日伤。是我今日朝现(见),必应遭他毒手。”思量言讫,遂命天使同共商量。后来日[18]朝现(见)。天使唱喏,具表奏闻。皇帝揽表,大悦龙颜。惟有杨妃[19]满目流泪。皇帝亦(一)见,宣问皇后:“缘即罪杨坚一人,不干皇后之事。”杨妃拜谢,便来后宫,心口思量:“阿耶[20]来日朝近(觐),必应遭他毒手。我为皇后,荣得奚为!不如服毒先死,免见使君受苦。”思量言讫,香汤沐浴,改换衣装,满添一杯药酒在镜台前头。皇后重梳婵嫔(蝉鬓),载(再)画娥媚(蛾眉)。整梳装之次,镜内忽见一人,回故(顾)而趣[21],员(原)是圣人[22],从坐而起。皇帝宣问:“皇后梳装如常,要酒何用?”杨妃蒙问,系(喜)从天降,启言圣人:“但臣妾一遍梳装,须饮此酒一盏,一要软发,二要贮颜。且徒(图)供奉圣人,别无余事。”皇帝闻语,喜不自身(胜):“皇后上(尚)自贮颜,寡人饮了也莫端正。”杨妃闻语,连忙捧盏,启言陛下:“臣妾饮时,号目(曰)发装(妆)酒。圣人若饮,改却酒名,唤即甚得,号曰万岁杯。愿圣人万岁,万万岁!”皇帝不知药酒,捻得便饮。说者酒未饮之时一事无,才到口中,脑烈(裂)身死。杨妃亦(一)见,拽得灵衬(榇)[23]在龙阁底下。权时把敷壁[24]遮阑。便来前殿,遂差内使一人,宣诏杨坚。使君蒙诏,一似大杵中心,不感(敢)为(违)他宣命,当时朝现(见),直诣阁门。所司入奏,杨妃闻奏,便令赐对。使君得对,趋过箫(萧)墙,拜舞叫呼万岁。杨妃亦见,处分左右:“册[25]起使君,便赐上殿。”杨坚举目忽见皇后,心口思量:“是我今日莫逃得此难。”思量言讫,便上殿来。杨妃问言:“阿耶莫怕,主上龙归仓海,今日便作万乘军(君)王。”杨坚闻语,犹自疑或(惑)。“若也不信,行到龙床底下,见其灵榇,方可便信。”杨坚启言皇后:“某缘力微,如何即是?”皇后问言:“阿耶朝庭(廷)与甚人诉(素)善?”“某与左右金吾[26]有分。”皇后闻言:“缘二人权绾[27]总在手头,何忧大事不成!”

遂来前殿,差一人宣诏左右金吾上将军胡、朗。二人蒙诏,直至殿前,忽见杨坚,心内有疑。皇后宣问:“将军知道,与使君有分。主上已龙归仓海,今拟册立使君为军(君),卿意者何?”朗启言皇后:“册立则得,争况[28]合朝大臣,如何即是?”皇后问言:“将军今夜点检御军五百,须得阔刃陌(銆)刀,甲幕下埋伏。阿奴[29]来日前朝,自几(己)宣问,若也册立使君为军(君),万事不言。一句参差,殿前总杀。别立一作大臣,乞(岂)不好事。”将军唱喏,遂点检御军五百,甲幕下埋伏乞(讫)。后来日前朝,应是[30]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皇后宣问:“主上以(已)龙归仓海,今拟册立随州杨使君为乾坤之主,卿意者何?”道犹言讫,拂袖便去。应是文武百寮大臣不册(测)涯济(际)[31],心内疑或(惑),望殿而趣(觑),见一白羊身长一丈二尺,张牙利口,便下殿来,哮吼如雷,拟吞合朝大臣。众人亦(一)见,便知杨坚合有天分,一齐拜舞,叫呼万岁。遂乃册立,自称随(隋)文皇帝。感得四夷归顺,八蛮来降。

时有金璘(陵)陈王,知道杨坚为军(君),心生不负(服)。宣诏合朝大臣,总在殿前,当时宣问:“阿奴今拟兴兵,收伏狂秦[32],卿意者何?”时有镇国上将军任蛮奴越班[33]走出奏而言曰:“臣启陛下,且(臣)愿拜将,出师剪戮,后(候)收下西秦,驾[34]行便去。”陈王闻语:“衣(依)卿所奏”,遂拜萧磨呵、周罗侯二人为将,收伏狂秦。二人受宣,拜舞谢恩,领军四十余万,登途进发。不经旬日,直至锅口[35]下营憩歇。二将商量,两道行军,各二十余万。萧磨呵打宋、卞、陈、许[36],周罗侯收安、伏、唐、邓[37]。寄(既)入界守(首)。乡村百姓具表闻天[38],皇帝揽表,似大杵中心。遂锤捶(钟)击鼓,聚集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皇帝宣问:“阿奴无得(德),槛(滥)处为军(君),今有金璘(陵)陈叔宝便生为(违)背,不顺阿奴,今拟拜将出师剪戮,甚人去得?”时有左勒将贺若弼[39]越班走出,启言陛下:“臣愿请军去得。”贺若弼才请军之次,有一个人不恐(肯)。是甚人?是即大(绝代)名将韩熊男[40],幼失其父,自训其名号曰擒虎,心生不分(忿),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蹄觥小水[41],争福(伏)大海沧波;贾(假)饶[42]蝼蚁成堆,傩(难)能与天为患。臣愿请军,克日[43]活擒陈王进上,感(敢)不奏。”皇帝亦(一)见擒虎,年登一十三岁,奶腥未落,有日(若)大胸今(襟):“阿奴何愁社稷!”拟拜韩擒虎为将,恐为阻着贺若弼。拟二人总拜为将,殿前上(尚)自如此,领兵在外,必争人我[44]。“卿二人且归私地(第),后(候)来日前朝,别有宣至(旨)。”

乞(迄)后来日前朝,合朝大臣总在殿前,遂色(索)金铸印,拜弟杨素[45]为都招罚使,弟(第)二拜贺若弼为副知节,第三韩擒虎为行营马步使。三人受宣,拜舞谢恩,走出朝门,领军三十余万,登途进发。迅速不停,直到郑州。有先峰(锋)马掬(探)得萧磨呵领军二十余万,陈留下营,具事由回报。上将军杨素闻语,当处下营,升枨(帐)而坐。遂唤二将,总在面前,遂问二将:“隋文皇帝殿前有言,请军(君)克收金璘(陵)。如今贼军俯迫,甚人去得?若也得胜回过,具表奏闻。”将军才问,韩擒虎越班便出,启言将军:“擒虎去得。”“要军多少?”“要马步军三万五千。”便令交付。

擒虎得兵,进军便起,迅速不停。来到终谋(中牟)境上,屯军便住。擒虎升枨(帐)而坐,遂唤一官健[46]只在面前,载(再)三处分[47]:“公解探事,一取[48]将军处分,探得军机,速便早回,与公重赏。”官健唱喏。丐(改)换衣装,作一百姓装裹,担得一栲栳[49]馒头,直到萧磨呵寨内,当时便卖。探得军机,即便回来。到将军枨(帐)前唱喏便报。擒虎问言:“官健,军机若何?”官健祗对:“马军是海眼皂旗[50],步人是红旗,胜字田(填)心,大开寨门,一任百姓,来往买卖。”擒虎闻语,便知萧磨呵不是作家战将[51]。自故(古)有言:“军慢[52]即将妖(夭),主慢即国倾。”道由言讫,处分儿郎,丐(改)换旗号,夜至黄昏,登途便起。去萧磨呵寨廿余里,偷路而过,迅速不停。来到金璘(陵)江岸,虏劫舟舡,领军便过。到得南岸,应是舟舡,溺在水中,遂却继自家旗号,显其擒虎之名。引军打劫,直到石头店[53]

人户[54]告级(急),具表奏闻。陈王揽表,似大杵中心,遂捶钟打鼓,聚集文武百尞(寮)大臣,总在殿前。陈王宣问:“阿奴无得(德),槛(滥)处称尊,今有随(隋)驾(家)兵仕(士)到来,甚人敌得?”陈王裁问,时有三十年名将镇国任蛮奴越班走出:“臣启大王,不知随(隋)驾(家)兵事多少?缘擒虎领军三万五千,臣愿请军三万五千,不肖(消)展阵开旗,闻蛮奴之名,即便降来。”陈王闻语,便交点检,物(勿)令迟滞。

蛮奴遂领军三万五千,直到擒虎阵面,一齐簸旗[55]大喊,色(索)随(隋)驾(家)兵事(士)交战。擒虎亦(一)见,领军便来,高声便问:“上将姓字名谁,官居何为(位)?”将军祗对:“某姓任名蛮奴,官职镇国大将军。”擒虎闻言,满目泪流。亿(忆)得:“亡父委嘱:‘若也已(以)后为将,到金璘(陵)之日,有一名将任蛮奴与阿耶同堂学业,传笔抄书。见面之时,切须存其父子之礼。’谁知今日相逢!”思量言讫,遂乃前来启言将军:“但擒虎三(甲)杖在身,拜跪不得,乞将军不怪。”蛮奴闻语,即次便是韩熊男,心口思量:“父不得与子交战。”问言擒虎:“收军却回,蛮奴奏上陈王差使,和同作一礼义之国,乞(岂)不好事!”擒虎闻语,心生不分(忿)。启言将军:“但某面辞随(隋)文皇帝之日,克收金璘(陵)。一事未成,回去须得三般之物,进上随(隋)文皇帝,即便却回。”蛮奴闻语:“弟(第)一要何物?”擒虎答曰:“某第一要陈家地理山河、人户数目,即便却回。”蛮奴闻语:“事(是)缘小事,后某乙奏上陈王。”蛮奴问言:“弟(第)二要何物?”擒虎答曰:“某弟(第)二要兵马库藏,赏设三军,即便却回。”蛮奴问:“弟(第)三要何物?”擒虎答言:“某弟(第)三要陈叔宝手(首)进上随(隋)文皇帝,即便却回。”蛮奴闻言,知子无礼,忽然大怒。擒虎亦(一)见,拨(拔)剑便赫(吓),问言将军:“但擒虎手内之剑,是随(隋)文皇帝殿前宣赐,上含霜雪,临阵交丰(锋),不识亲疏。”蛮奴闻语,回马遂排一左掩右夷(移)阵,色(索)随(隋)驾(家)兵士交战。擒虎亦(一)见,破颜微笑,问言诸将:“还识此阵?”诸将例皆不识。“但擒虎虽在幼年,也曾博揽(览)亡父兵书。此是左掩右移阵,见前面津口红旗,下面总是鹿巷[56],李(里)有硇(挠)勾搭索[57],不得打着,切须既(记)。”当见右夷(移)阵上,人缘(员)教(较)多,前头总是弓弩。擒虎有令:“簸旗大喊,旗亚[58]齐入,若一人退后,斩刹(杀)诸将,莫言不道!”言讫,簸旗大喊,一齐便入。此阵一击,当时瓦解。

蛮奴领得战残兵士,便入城来。陈王闻语,大怒非常,处分左右,令交把入。横拖到(倒)拽直至殿前。责而言曰:“叵耐[59]遮(这)贼,临阵交锋,识认亲情,坏却阿奴社稷。败军之将,腰令(领)难存,亡国大夫,罪当难赦,把出军门,斩了报来。”任蛮奴不分(忿),册起头稍[60]:“合负大王万死,乞载(再)请军,与随(隋)驾(家)兵士交战。”陈王闻语,念见名将即(积)代功训(勋),处分左右,放起头稍。蛮奴拜舞谢恩,奏而言曰:“臣愿请军,敬(敢)与随(隋)驾(家)兵士交战,得胜回过,册立大王,面南称尊,不是好事?”陈王闻语,便交点检在城兵士,便令交割。

蛮奴领军,心生不分(忿),从城排一引龙出水阵,直至随(隋)驾(家)兵士阵前,簸旗大喊,便索交战。擒虎亦(一)见,破颜微笑,或遇(回语)诸将:“蛮奴是即大(绝代)名将,乍舒(输)心生不分(忿),从城排一大阵,识也不识?”诸将启言将军:“但某即知用命,不会兵书,将军若何?”擒虎闻语:“但某虽自年幼,也览亡父兵书,若逢引龙出水阵,须排五虎拟山阵。”道由言讫,此阵便圆,缘无将来头(投),心生疑或(惑)。回睹此阵,虎无爪牙,争恐猛利,遂抽衙(压)队弓箭五百人,已(以)安爪衙(牙)。排此阵是甚时甚节?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此阵既圆,上合天地[61]。蛮奴亦(一)见,失却随(隋)驾(家)兵士,见遍野总是大虫,张牙利口,来吞金璘(陵)。蛮奴心口思微(惟):“若逢五虎拟山之阵,须排三十六万人伦枪之阵,击十日十夜,胜败由(犹)未知。我把些子[62]兵士,似一斤之肉,入在虎牙,不蝼[63]咬嚼,博唼[64]之间,并乃倾尽。我闻公(功)成者去,未来者休,不如捣(倒)弋(戈)卸甲来降。”思量言讫,莫不草绳自缚,黄麻半(绊)肘,直到将军马前。擒虎亦(一)见,处分左右,册起蛮奴:“具狄(敌)者煞[65],来头(投)便是一家。容某奏上随(隋)文皇帝,请作叔父恩养,即是擒虎愿足。”道由言讫,领军便入城迟(池)。陈王见随(隋)驾(家)兵士到来,遂乃波逃[66]入一枯井。神明不助,化为平地。将士亦(一)见,当下擒将,把在将军马前。责而言曰:“叵耐遮(这)贼心生为倍(违背),效(搅)乱中圆(原),今日把来,有甚李(理)说。”陈王备侧(被责),度(杜)口无词。遂陷居(车)[67]而再(载),同朝随(隋)文皇帝。

迅速不停,直到新安界守(首)。有先逢(锋)使探得周罗侯领军二十余万,疑(拟)劫本主。擒虎闻言,遂命陈王侧(责)而言曰:“是(事)君为陪(违背),于天不佑,先斩公手(首),在(再)居中营,后周罗侯交战。”陈王闻语,启言将军:“容某修书与周罗侯降来,乞(岂)不好事!”擒虎闻语,便令修书。陈王书曰:

阿奴本任金璘(陵)之日,地管五十余州,三百余县,握万里山河,权军百万,便拟横行天下,自号称尊。不知擒虎兵士到来一击,当时瓦解,当下擒将,贾(假)饶卿虽自权军,不得与随(隋)驾(家)交战。若也心中疑或(惑),于天不佑。今陈王书到周罗侯手内开拆。

修书寄必(既毕),遂差一小将直至周罗侯寨内送书。罗侯得书,满目泪流,心口思量:“我主上由(犹)自擒将,假饶得胜回弋(戈),公(功)归何处?”思量言讫:“大凡男子,随畿(机)而变,不如降他。”先送二十万军衣甲,然后草绳自缚,直到将军马前,启而言曰:“某缘是败君(军)之将,死活二徒(途),伏乞将军一降。”擒虎闻言,或遇将军:“具狄(拒敌)者煞,来头(投)便是一家。”既得主将二人,登途进发,星夜不停,同朝随(隋)文皇帝。

皇帝览表,大悦龙颜,便令赐对。擒虎得对,先进上主将二人,然后移过萧墙,拜舞叫呼万岁。皇帝亦(一)见,大悦龙颜:“赐卿且归私地(第)憩歇。后(候)杨素到来,别有宣至。”擒虎拜舞谢恩,走出朝门,私宅憩歇。前后不经旬日,杨素战萧磨呵得胜回过,直诣阁门。所司入奏,皇帝闻奏,便令赐对。杨素得对,移过萧墙,拜舞叫呼万岁。皇帝亦(一)见,遂诏合朝大臣,总在殿前,色金铸印,遂拜韩擒虎为开国公,姚(遥)守阳(扬)州节度。第二拜杨素东凉(京)留守。第三赐贺若弼锦彩罗绫、金银器物。三将受宣,拜舞谢恩,走出朝门,各归私地(第)。

前后不经旬日,有北蕃大下(夏)单于遂差突厥守(首)领为使,直到长安,遂色(索)随(隋)文皇帝交战。皇帝闻语,聚集文武百寮大臣,总在殿前,皇帝宣问:“单于色(索)寡人交战,卿意者[何]?”皇帝才问,蕃使不识朝疑(仪),越班走出,“臣启陛下,蕃家弓箭为上,赌射只在殿前。若解[68]微臣箭得,年年送供(贡),累岁称臣。若也解箭不得,只在殿前,定其社稷。”皇帝闻奏,即在殿前,遂安社(射)堕(垛),画二鹿,便交赌射。蕃人已见,喜不自升(胜),拜谢皇帝,当时便射。箭发离弦,势同僻(劈)竹,不东不西,恰向鹿齐(脐)中箭。皇帝亦(一)见,宣问大臣:“甚人解得?”时有左勒将贺若弼:“臣愿解箭。”皇帝闻语:“衣(依)卿所奏。”贺若弼此时臂上捻弓,腰间取箭,答(搭)阔(括)[69]齐弦,当时便射。箭起离弦,不东不西,同孔便中。皇帝亦(一)见,大悦龙颜,应是合朝大臣,一齐拜舞,叫呼万岁。时韩擒虎亦(一)见箭不解,不恐拜舞,独立殿前。皇帝宣问:“卿意者何?”擒虎奏曰:“臣愿解箭。”皇帝闻语:“衣(依)卿所奏。”擒虎拜谢,遂臂上捻弓,腰间取箭,答(搭)阔(括)当弦,当时便射。箭既离弦,世(势)同雷吼,不东不西,去蕃人箭阔(括)便中,从杆至镞,突然便过,去射堕(垛)十步有余,入土三尺。蕃人亦(一)见,惊怕非常,连忙前来,侧身便拜。擒虎亦(一)见,责而言曰:“叵耐小兽,便意生心[70],扰乱中园(原),如今殿前,有何理说。”蕃将闻语,惊怕非常,当时便辞,登徒(途)进发。随(隋)文皇帝亦(一)见,遂差韩擒虎为使和蕃。擒虎受宣,拜舞谢恩,面辞圣人,与蕃将登途进发。

前后不经旬日,便到蕃家解守(界首)。单于接得天使,升枨(帐)而坐,遂唤三十六射雕王子,总在面前处分:“缘天使在此,并无歌乐,蕃家弓箭为上,射雕洛(落)雁,供养[71]天使。”王子唱喏,一时上马,忽见一雕从北便来,王子亦(一)见,当时便射,箭既离弦,不东不西,况(向)雕前翅过。单于亦(一)见,忽然大怒,处分左右:“把下王子,便擗腹[72]取心,有挫我蕃家先祖。”天使亦(一)见,仿(方)便[73]来救,启言蕃王:“王子此度且放。但某愿请弓箭,射雕供养单于。”单于闻语,遂度与天使弓箭。擒虎接得,思微(惟)中间,忽有双雕,争食飞来。擒虎亦(一)见,喜不自胜,祗揖蕃王,当时来射。擒虎十步地走马,二十步把臂上捻弓,三十步腰间取箭,四十步搭阔(括)当弦,拽弓叫圆[74],五十步翻身倍(背)射,箭既离弦,世(势)同僻(劈)竹,不东不西,况(向)前雕咽喉中箭,突然而过,况(向)后雕擗心便著,双雕齐落马前。蕃王亦(一)见,一齐唱好。天使接(势)便吓:“但擒虎弓箭少会些些,随(隋)文皇帝有一百二十指挥,射雁都尽总好手。”蕃王闻语,连忙下马,遥望南朝拜舞,叫呼万岁。拜舞既了,遂拣细马[75]百匹,明驼[76]千头,骨咄羱羝[77]麋鹿麝香,盘缠天使。擒虎便辞,登途进发。前后不经旬日,便达长安,直诣阁门。所司入奏,皇帝闻语,便令赐对。擒虎得对,移过萧墙,拜舞叫呼万岁。皇帝亦(一)见,喜不自升(胜),遂赐擒虎锦彩罗(纨),金银器物,美人一对,且归私地(第)憩歇,一月后别有进旨。擒虎拜武(舞)谢恩,便来私佳(家)憩歇。

前后不经两旬,忽觉神赐(思)不安,眼[]耳热。心口思量,升厅而坐,坐由(犹)未定,惚(忽)然十字地烈(裂),涌出一人,身披黄金锁甲,顶戴凤翅头(兜)毛(牟),按三丈(仗)低头高声唱喏。擒虎亦(一)见,当时便问:“是公甚人?”神人答曰:“某缘(原)是五道将军。”“何来?”“夜来三更奉天符牒下,将军合作阴司之主。”擒虎闻语,或遇五道大神:“但某请假三日,得之已府(否)?”五道大神启言将军:“缘鬼神阴司,无人主管,一时一克(刻)不得。”擒虎闻语,惚(忽)然大怒,问:“你属甚人所管。”“某属大王所管。”擒虎侧(责)言:“不缘[78]未辞本主,左肋下与一百铁棒。”五道将军闻语。□(吓)得甲(浃)贝(背)汗流:“臣启大王,莫道三日,请假一月已来总得。”擒虎处分五道将军:“速去阴司点检鬼神,后弟(第)三日祗候。”五道将军唱喏影(隐)灭身形。擒虎见五道将军去后,遂写表闻天,具事由奏上随(隋)文皇帝。皇帝揽(览)表,惊讶非常,宣诏擒虎,直到殿前:“缘朕之无得(德),滥处称尊,不知将军作阴司之主,阿奴社稷若何?”擒虎奏曰:“臣启陛下,若有大难,但知[79]启告,微臣必领阴军相助。”皇帝闻奏,遂诏合朝大臣内宴三日,只在殿前与擒虎取别。恰到第三日整(正)歌欢之此(次),忽有一人著紫,忽见一人著绯,乘一朵黑云,立在殿前,高声唱喏。擒虎亦(一)见:“殿前立者甚人?当时祗对。”“某缘二人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更无别事。”擒虎闻语:“且赐酒饭管领,且在一边。”二人唱喏,各归一面。擒虎且与圣人取别,面辞合朝大臣,来入自宅内,委嘱妻男[80],合宅良贱,且辞去也。道由(犹)言讫,便奔床卧,才著锦被盖却,摸马攀鞍,便升云露(路),来到随(隋)文皇帝殿前:“且辞陛下去也。”皇帝亦(一)见,满目泪流,遂执盏酹酒祭而言曰:(下阙)……

〔注〕

[1]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按作者本想说北周武帝,但却错误地联系到了唐武宗。

[2]不有三宝:有,即友。三宝,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即以此统称佛教。

[3]伽蓝:梵语的音译,佛教寺庙的通称。

[4]邢州:地名,州治治所在今河北邢台。

[5]复裹:即袱裹,包裹。

[6]随州:地名,今湖北省随县。

[7]朝朝转念,日日看讽:转念与看讽均为佛经。

[8]回施:佛教徒把自己所修功德反过来再施给其他众生。

[9]随州杨坚:杨坚即隋文帝,北周时他还是随州刺史。

[10]合有天分:该有当天子的命。

[11]为戴平天冠不稳:平天冠,皇帝祭祀时所戴之冠,为天子专用。这里是说杨坚的天子骨相还不稳。

[12]换脑盖骨:给杨坚换脑盖骨以使其能戴稳平天冠。

[13]痊瘥(quàn

chài):病愈。

[14]教:即病愈。

[15]官家:即天子。宣头:皇帝的书面谕旨。

[16]杵(chǔ):擢或捅。

[17]高品:品级高的宦官。

[18]后来日:即来到的第二日。

[19]杨妃:周宣帝皇后,为杨坚的女儿。

[20]阿耶:即阿爷,称呼父亲之词。

[21]回顾而趣:回头一看。趣,即觑。

[22]圣人:即天子。

[23]灵榇:本指棺材,此当指尸体。

[24]敷壁:墙壁的帷幔。

[25]册:即“策”,扶持。

[26]金吾:汉代执掌京城军事的长官。

[27]绾(wǎn):专掌,控制。

[28]争况:怎样应付。

[29]阿奴:第一人称,就是“奴”。

[30]应是:所有。

[31]不测涯际:不知底细。

[32]狂秦:指隋朝,因隋建都于大兴(今西安市),属秦地,故以秦代指。

[33]任蛮奴:陈朝大将。下文中的萧摩呵与周罗侯均为陈朝大将。越班:走出群臣行列。

[34]驾:皇帝的车驾,用来指皇帝。

[35]锅口:即涡口,今安徽怀远县境。

[36]宋、汴、陈、许:均为州名,亦均在河南境内。

[37]安、伏、唐、邓:均为州名。安州与伏州在今湖北省境内;唐州与邓州在河南境内。

[38]闻天:报告给天子。

[39]贺若弼:陏朝大将。

[40]韩熊男:韩熊的儿子。历史记载韩擒父亲名叫韩雄。

[41]蹄觥小水:牛马蹄坑或酒杯中的水,极言其少。

[42]假饶:纵使。

[43]克日:即约定日期。

[44]人我:即争强斗胜。

[45]杨素:此人并非杨坚之弟,联系下文可知,此当脱一“一”字,即“第一”拜杨素。都招讨使,唐武职,主管招降平乱等事。

[46]官健:士兵。

[47]处分:吩咐。

[48]一取:一切听从。

[49]栲栳(kǎo

lǎo):一种用竹子或柳条编的盛物的器具,即笆斗。

[50]海眼皂旗:画了泉水波纹的黑旗。海眼,泉眼。

[51]作家战将:高明的对手。

[52]慢:傲慢,骄纵。

[53]石头店:金陵附近的地名。

[54]人户:居民。

[55]簸旗:即摇旗。

[56]鹿巷:以树木等物建成的障碍物。

[57]挠勾搭索:挠勾,有回刺的长钩;搭索,攀城的用具。

[58]亚:放低。

[59]叵耐:可恨。

[60]册起头稍:撩起头发。

[61]上合天地:寅为虎,此阵为五虎拟山阵,又是寅年、寅月、寅日、寅时,故曰上合天地。

[62]些子:一点儿。

[63]不蝼:不够。“蝼”字为俗语记音的字。

[64]博唼(jiē):即咀嚼。

[65]具狄者煞:即拒敌者杀。

[66]波逃:即逃跑。

[67]陷车:即槛车,运押犯人的车。

[68]解:胜过。

[69]括:箭尾搭弦的地方。

[70]便意生心:即起意。

[71]供养:招待。

[72]擗腹:剖腹。

[73]方便:想办法。

[74]叫圆:发出呼喊声把弓拉圆。

[75]细马:好马。

[76]明驼:千里驼。

[77]骨咄羱羝(yuán

dī):骨咄,野马类兽。羱羝,野羊。

[78]不缘:要不是。

[79]但知:只管。

[80]妻男:妻子与儿子。

这是敦煌遗书中所保存下来的唐代“说话”艺人讲说故事的底本之一,当作于晚唐、五代时期,于敦煌约在张义潮叔侄及曹氏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敦煌地区的四周先后被吐蕃、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所占领,隔断了敦煌地区与中原朝廷的联系。这篇话本通过对历史人物韩擒虎英雄业绩的歌颂,一定程度上流露了民族感情;同时,话本所叙韩擒虎在战斗中的勇敢和智慧,也可起到鼓舞孤悬西陲之敦煌人民的斗争勇气和信心的作用。

韩擒虎是隋朝名将,他的事迹在《隋书·韩擒虎传》中有较详细的记载。《韩擒虎话本》吸收了史传材料,运用写实的手法再现了韩擒虎形象的历史风貌。与此同时,话本又运用了幻想、虚构、夸张的手法,使韩擒虎的形象具有超现实的理想色彩。

故事从法华和尚用八大海龙王送来的龙膏为随州衙门里的杨坚治好脑疼,换妥一副脑盖骨写起,继写封建统治者宫廷政变,杨妃毒死前皇帝和百官推举杨坚上台为隋文帝。金陵陈王“心里不服”,派两员大将领兵四十万来讨伐,然后导入韩擒虎请战,隋文帝决定起用这位年仅十三岁的少年将军。

在写韩擒虎之始,先略写其智勇:派探子化装探萧磨呵的军营,又出奇兵绕过萧营而直指陈王军前,一出场就突出了这位英雄的大智大勇,然后从智斗和勇斗两方面反复渲染这一性格特征:一写猛破陈将任蛮奴的“左掩右夷阵”;二写以“五虎拟山阵”破任蛮奴的“引龙出水阵”;三写活捉陈王的大胜利;四写陈王残军周罗侯二十万军队的投降。这里,作品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再现了少年将军英勇善战的风采。

然而,当历史记载还不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作者的笔触便从现实的时空中腾挪而出,采用移花接木、虚构夸张的手法,再造一个源于历史而又异于历史的新形象。如据《隋书·贺若弼传》记载,与番邦比箭系贺若弼一人所为,话本却增加了韩擒虎比箭的情节,并且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话本中写番邦使者来到朝廷挑战,要求比赛射箭时,先写番邦使者箭术高明,一箭射中垛心所画鹿像之肚脐;次写贺若弼“同孔便中”的射技比之更为高超,再写韩擒虎更是卓然不群,不仅箭法超绝,而且力量惊人,以致箭穿垛而过十步有余,且入土三尺,因此折服了番邦使者。在写韩擒虎为使和番,与番邦王子比赛射雕时,那从容不迫的拽弓,那翻身背射的英姿,那势同劈竹的声威,竟然使得番王“连忙下马,遥望南朝拜舞,叫呼万岁”。一箭慑服大夏单于,同样是一种虚构和夸张。这就有力地突出了韩擒虎的英武绝伦,使韩擒虎成为一个能够表达人民民族自豪感、鼓舞人民斗志和勇气的英雄传奇形象。

韩擒虎故事在后世有一定影响。清代民间艺人编撰的《说唐全传》就继承了《韩擒虎话本》的主要情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新的开拓。

(陈惠琴)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21: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