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长恨歌传 陈鸿
释义

长恨歌传

陈鸿

开元[1]中,泰阶平[2],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3],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4],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先是,元献皇后、武惠妃皆有宠,相次即世[5]。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

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6],内外命妇[7],熠耀景从,浴日[8]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必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9],既笄[10]矣。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别疏汤泉,诏赐藻莹。既出水,体弱力微,若不任罗绮。光彩焕发,转动照人。上甚悦。进见之日,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又命戴步摇,垂金珰。明年,册为贵妃,半后服用[11]。繇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上益嬖[12]焉。时省风九州[13],泥金五岳[14],骊山雪夜,上阳[15]春朝,与上行同辇,止同室,宴专席,寝专房。虽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暨后宫才人[16]、乐府妓女,使天子无顾盼意。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非徒殊艳尤态致是[17],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18],先意希旨[19],有不可形容者。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20]王宫,车服邸第,与大长公主侔[21]矣。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故当时谣咏有云:“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又曰:“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22]。”其为人心羡慕如此。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及安禄山引兵向阙[23],以讨杨氏为词。潼关不守,翠华南幸[24]。出咸阳,道次马嵬亭[25],六军徘徊,持戟不进。从官郎吏伏上马前,请诛晁错[26]以谢天下。国忠奉牦缨盘水[27],死于道周。左右之意未快。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既而玄宗狩成都[28],肃宗受禅灵武[29]。明年,大凶归元[30],大驾还都。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宫。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31]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怡,左右歔欷。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梦魂,杳不能得。

适有道士自蜀来,知上皇心念杨妃如是,自言有李少君之术[32]。玄宗大喜,命致其神。方士乃竭其术以索之,不至。又能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又旁求四虚上下[33],东极天海,跨蓬壶[34]。见最高仙山,上多楼阙,西厢下有洞户,东向,阖其门,署曰:“玉妃太真院。”方士抽簪扣扉,有双鬟童女,出应其门。方士造次未及言,而双鬟复入。俄有碧衣侍女又至,诘其所从[35]。方士因称唐天子使者,且致其命。碧衣云:“玉妃方寝,请少待之。”

于时云海沉沉,洞天日晓,琼户重阖,悄然无声。方士屏息敛足,拱手门下。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妃出。”见一人冠金莲,披紫绡,佩红玉,曳凤舄[36],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问:“皇帝安否?”次问天宝十四载已还[37]事。言讫,悯然[38]。指碧衣取金钗钿合,各折其半,授使者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是物,寻旧好也。”方士受辞与信[39],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固征其意。复前跪致词:“请当时一事,不为他人闻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钿合金钗,负新垣平之诈也[40]。”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41],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42]间尤尚之。时夜殆半,休侍卫于东西厢,独侍上。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人间,幸惟自安,无自苦耳。”使者还奏太上皇,皇心震悼,日日不豫[43]。其年夏四月,南宫晏驾[44]

元和[45]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46]。鸿与琅琊[47]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48]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49],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50]焉。世所不闻者,予非开元遗民,不得知;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今但传《长恨歌》云尔。

〔注〕

[1]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

[2]泰阶平:泰阶指天之三阶,即上阶、中阶、下阶。泰阶平指太平盛世。

[3]旰(ɡàn)食宵衣:晚吃饭,天未明就穿衣起床,指皇帝勤于政事。

[4]右丞相:这里指李林甫,他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任中书令;天宝元年(742)改称右丞相。

[5]即世:去世。

[6]驾幸华清宫:驾,原指车舆,这里借指皇帝。幸,对皇帝行动所及的敬称。华清宫,唐宫名,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山麓,为唐太宗所建,初名汤泉宫,天宝六年(747)改此名。

[7]内外命妇:宫内宫外得到皇帝封号的妇女。

[8]日:这里喻指皇帝。

[9]弘农:郡名,唐虢(ɡuó)州州治在弘农;弘农为汉代郡名,郡治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南。寿邸:指玄宗之子寿王李瑁(mào)的府邸。

[10]笄(jī):指女子成年。

[11]半后服用:指服饰用物的待遇规格,相当于皇后的一半。

[12]嬖(bì):宠爱。

[13]省(xǐnɡ)风九州:巡视全国。省风,考察民情,以观风俗。

[14]泥金五岳:指皇帝祭祀天地山川。因古时皇帝祭祀天地山川的祭文写在用玉装饰起来的简版上,称为玉牒,用玉检(玉做的盖子)盖上,然后用水银和金为泥将它封起来,因而以泥金作为祭祀天地山川的代称。五岳,这里泛指名山大川。

[15]上阳:唐宫名,唐高宗李治所建,在当时的东都洛阳。

[16]才人:唐代管理宫中宴寝等事的女官。

[17]殊艳尤态:突出的容貌和妩媚的风姿。致是:造成得到皇帝专宠这样的情况。

[18]善巧便佞(nìnɡ):善于以花言巧语取媚于人。

[19]先意希旨:不等皇帝开口,就能猜测到他的心意去迎合。

[20]埒(liè):相等。

[21]大长公主:指皇帝的姑母。侔(móu):相等。

[22]门上楣:楣是门上的横梁,显贵之家门楣高大。这里是光耀门庭的意思。

[23]向阙:阙,宫门的代称。向阙,向京城进发。

[24]翠华南幸:皇帝向南(四川)逃跑。翠华,皇帝的乘舆。因皇帝的乘舆前面用翠羽装饰,故用翠华代指。

[25]马嵬亭:即马嵬驿,又称马嵬坡,在今陕西省兴平县西。

[26]请诛晁错:晁错为汉景帝时人,时任御史大夫,建议削减诸侯封地,以加强中央权力,吴楚七国以请诛晁错为借口发动叛乱。这里晁错借指权相杨国忠。

[27]奉牦(máo)缨盘水:牦缨,用牦牛尾的毛做的帽缨,古时罪人所戴凶冠上的带子;盘水,以盘盛水,因水性平,有请皇帝公平处理之意。戴白冠牦缨,持盘水加剑,向皇帝请罪。

[28]狩成都:指玄宗逃至成都。狩,皇帝巡视。

[29]受禅:皇帝接受让位。灵武:故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北。

[30]大凶归元:指叛乱首领安禄山被诛。元,首。归元,被杀头。

[31]玉琯(ɡuǎn):玉制的管乐器,六孔,像笛。

[32]李少君之术:招魂之术。李少君是汉武帝时的方士,相传他解招亡魂之术,曾将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之魂招来,使武帝在远处望见其形。

[33]四虚上下:东南西北和天地。

[34]蓬壶:即蓬莱,传说中海上三座仙山之一(另外两座是方丈和

洲)。

[35]所从:从什么地方来。

[36]曳(yè)凤舄(xì):穿着凤头鞋。

[37]已还:以来。

[38]悯然:忧愁悲伤的样子。

[39]信:爱情的信物,指上文的金钗钿合。

[40]负新垣平之诈:怕被看作新垣平的骗局。新垣平,汉代赵人,文帝时因自称善望气得到宠信,后骗局揭穿,被夷三族。

[41]树瓜华:摆上瓜果。

[42]宫掖:宫,皇宫。掖,掖庭,后妃居住的地方。

[43]不豫:身体不适。

[44]南宫晏驾:指玄宗去世。南宫,指玄宗,他被尊为太上皇后即居于南宫(即兴庆宫)。晏驾,是皇帝去世的讳辞。

[45]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46]太原白乐天: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太原人,号乐天。自校书郎尉于盩厔(zhōu

zhì):由校书郎的职务调到盩厔县任县尉。尉字在这里作动词用。盩厔,唐县名,即今陕西周至。

[47]琅琊:唐郡名,治所在今山东临沂。

[48]意者:揣想那意思。

[49]尤物:这里是绝色的女子,常有贬意。

[50]传(zhuàn):这里作动词用,即写作传文。

本篇《文苑英华》录载。

在唐人传奇中多有传与诗写同一题材而相辅行世者,如白行简的《李娃传》和元稹的《李娃行》(全诗佚,仅存残句),元稹的《莺莺传》和李绅的《莺莺歌》(见《全唐诗》),而陈鸿的这篇《长恨歌传》与白居易的《长恨歌》则尤为著名而影响深远。

这篇作品大部分来自史实,同时也吸取民间传闻,事涉幻异。小说的思想内容并不单一,有其复杂的一面。从诗与传并题“长恨”看,显然作者意在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不渝的爱情,对他们的生离死别寄予同情。但篇末作者谈到白居易《长恨歌》的创作意图时,又明确地说:“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空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总结历史经验以鉴戒后来,政治上的讽谕之意也是十分明显的。后一方面从表面上看是就《长恨歌》的创作而言,但实际上“歌”较之于“传”,言情之意更加突出,所以这几句话用来概括陈鸿自己传文的作意似更为切合。

小说的揭露批判之意主要体现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即悲剧产生之前。作者的营构与艺术描写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将唐明皇的专宠杨贵妃,置于从开元盛世到天宝十四载的历史框架之内,以由治到乱作总的政治背景,以唐玄宗的“深居宴游,以声色自娱”作具体的生活背景,这样来描写和展示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关系,这种构想本身就揭示了杨贵妃的受宠与唐玄宗荒淫失政的关系,与唐王朝由兴到衰的关系,其寓意应是十分明显的。其次是写杨贵妃的身份和她之能得宠的过程:“诏高力士潜搜外宫,得弘农杨玄琰女于寿邸。”这一句交代十分重要。一是为了满足皇帝荒淫享乐的需要,命高力士广泛搜求才得来的。二是明确揭示出杨贵妃本来的身份,是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单是这两点,杨贵妃同唐玄宗的关系就跟普通百姓中的男女爱情有着根本的不同。不论作者有意无意,这样的描写本身就带有揭露和讽刺的意义。比较起来,白居易《长恨歌》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就显得隐晦含蓄多了。三是具体描写了杨玉环受宠,册为贵妃后,不仅本人享尽荣华富贵,而且泽及家人:“叔父昆弟皆列位清贵,爵为通侯。姊妹封国夫人,富埒王宫,车服邸第,与大长公主侔矣。而恩泽势力,则又过之,出入禁门不问,京师长吏为之侧目。”即使在封建时代,这种情形都是极不正常的。作者还于此引用了反映当时老百姓思想情绪的民谣:“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因此,马嵬之变在诛杀杨国忠之后,“左右之意未快”,不杀杨贵妃不足以“塞天下怨”。应该说,这样的描写是反映了民情,也大体上符合历史真实的。

篇末“惩尤物,窒乱阶”的议论,将女人视为败国乱政的祸水,显系陈腐之论。不过在具体叙写中,并没有只是侧重于杨贵妃一方,而是从唐明皇和杨贵妃两方面着笔,都是有所讥刺和揭露的。“宫中虽良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到华清宫沐浴,赐内外命妇入池,“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册(玉环)为贵妃,半后服用”,“自是六宫无复进幸者”,“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如此等等,无一不是写唐玄宗的荒淫失政。对杨贵妃的一面,写她之得宠,除了容颜气质之美艳动人,如小说所写“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如汉武帝李夫人”者外,更重要的还写了她的有意媚上邀宠:“繇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先意希旨,有不可形容者”。所有这些叙写,与其说是在写男女爱情,毋宁说是在写皇帝与后妃间逸乐与取悦的特殊关系,而这一点在封建时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作为写情之作,真正动人之处是在后半篇悲剧发生之后,即“时移事去,乐尽悲来”的那种生死离别的悲情。作者为此极尽渲染形容,从时令、景色(“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旧时音乐(“梨园弟子,玉琯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等方面,写唐玄宗对杨贵妃死后的深挚怀念(“三载一意,其念不衰”)。

写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也是从玄宗和杨贵妃两方面着笔的。玄宗一面,是着重写他对杨贵妃的思念。然而“求之梦魂,杳不能得”。于是用幻笔,请方士“竭其术以求之”,“游神驭气,出天界,没地府以求之,不见”。这就是《长恨歌》中所写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深切思念中的失望和悲哀,可以想见。最后终于在最高仙山之上叩开“玉妃太真院”之门,找到了已入仙界的玉妃娘娘。杨贵妃一面,主要写她虽位列仙班而仍旧情不改,日夜思念唐玄宗,并殷切期望和他重新结合。分几层来写。第一层是取出爱情的信物金钗钿合,各折其半,以寻旧好。第二层是在方士的请求下,追忆生前与唐玄宗七夕定情之事:“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旧日情景,恍如眼前,言语间表现了深厚真挚的感情。第三层,是明确表示因不忘尘缘,有可能从天上仙院“复堕下界”,但“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这样从两个人的不同角度,表现了共同的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

小说在艺术描写上,注意从景物描写和气氛营造上渲染悲情。如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从春、夏、秋、冬,莲开槐落的季节变化,来表现“天颜不怡,左右歔欷”的情景,虽然比较简括,却能启发读者的想象,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又如方士造访“太真院”时,有这样几句:“于时云海沉浮,洞天日晓,琼户重阖,悄然无声。”冷寂的气氛,烘托出玉妃内心孤寂的感情,进而有利于表现她对唐玄宗的深切思念。另外,前半部分写乐,后半部分写悲,前后的对比、照映,也是值得注意的。

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唐玄宗重色,杨贵妃媚上,以致朝纲松弛,任用权奸,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虽然安史之乱的产生有着广泛复杂的社会原因,将社会的动乱归结为女色为祸的观念也极为陈腐,但不论就历史事实看,还是从本篇中的具体描写看,杨贵妃之死所造成的爱情悲剧,都可以说是他们咎由自取。但在作者的笔下,他们之间的爱情却被渲染成那样的真挚、深沉,情意缠绵,生死不渝,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生离死别所造成的痛苦和深切思念,也都令人同情。历代描写这一题材的各种作品,都注意到调节和统一这两方面的矛盾,但都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因为这一矛盾是固有的,以声色享乐为主要内容的帝妃关系,虽然并不排斥也可能存在某种真挚的感情,但毕竟如小说最后所说是属于“希代之事”,同广大读者从历史中得来的一般感受是并不完全相同的。

由于《长恨歌》和本篇的流行于世,李杨故事在后世影响很大。今存有宋代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两卷,元代有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有今人郑振铎等所辑佚曲若干套),最著名的则是元代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和清代洪昇的《长生殿》传奇。

(周先慎)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2: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