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秋胡变文 佚名
释义

秋胡变文

佚名

“……(前阙)三公何处来?……(约阙十字)方员足。黄金何处无?我见在朝宰贵,皆从勤学□□□□□□□。远学三二年间,若不乘轩佩即(印),誓亦不还故乡。不依此□□□□□作粪土。”是言已讫,整顿容仪,行至堂前,叉手启娘曰:“儿闻古者司马相如,未学于□□山封达名而显;苏秦不学于鬼谷,六国之印不带不归。儿闻:‘学如牛毛,成如(麟)角。’陈之典告(诰),不可一读即成;□□见家,不可一步而至。儿今辞娘,远学三二年间,愿娘赐许!”其母闻儿此语,不觉眼中流泪,唤言秋胡:“汝且近前,听娘一句之语:外书云:‘父母在堂,子不得远游,游必有方。’况汝少小失阿耶,孤单养汝,成立汝身。今舍吾求学,更须审思。念汝在外标(飘)零,子乃悔将何及!”秋胡重启阿娘曰:“儿闻曾参至孝,离背父母侍仲尼,无懈惓,终日披寻《三史》,洞达《九经》,以显先宗,留名万代。又闻太公(家)贫好学,卒乃得值文王,后得位至三公,前妻悔将何及。今将身求学,勤心皆于故(古)人,三二年间,定当归舍!”其母闻儿此语,泣泪重报儿曰:“吾与汝母子,恩重,吾不辞放汝游学。今在家习学,何愁伎艺不成?纵放汝寻起,即立成官宦,汝不如忍意在家,深耕浅种,广作蚕功,三余读书,岂不得达?好与娘团圆,又与汝少年新妇常相见,好即共有,恶即自知,语笑同欢,情羞作用,阻隔娘娘,孤恂寂寂,徒步含啼。纵汝在外得达,回日(汝)岂得与吾相见?汝今再三,弃吾游学,努力勤心,早须归舍,莫遣吾忧。”秋胡辞母了手,行至妻房中,愁眉不画,顿改容仪,蓬鬓长垂,眼中泣泪。秋胡启娘子曰:“夫妻至重,礼合乾坤,上接金兰,下同棺椁。二形合一,赤体相和,附骨埋牙,共娘子俱为灰土。今蒙娘教,听从游学,未季(委)娘子赐许已不?”其妻闻夫此语,心中凄怆,语里含悲,启言道:“郎君!儿[1]生非是家人,死非家鬼,虽门望之主,不是耶娘检校[2]之人。寄养十五年,终有离心之意。女生外向,千里随夫,今日属配郎君,好恶听从处分。郎君将身求学,此(惬)儿本情。学问得达一朝,千万早须归舍!”辞妻了首,服得十帙文书,并是《孝经》《论语》《尚书》《左传》《》《谷梁》《毛诗》《礼记》《庄子》《文选》,便即登逞(程)。

不径(经)旬月,行至胜山,将身即入。此山与诸山亦不同:领(岭)峻侵霜,傍游日月;崖悬万剑(仞),藤挂千寻;涧谷汙会(纡回),深溪胶(交)结;鸟道不道(通),人纵(踪)寂绝。秋胡行至此山,遂登溪入谷,绕涧巡林,道路崎岖,泉原(源)滴浍。行至深领(岭),地居形势,山岫高明,林木万根。花药、茂树,并是白檀、乌杨,归樟、苏方(枋),梓檀、腾(藤)女,损凡香气。桃李、橄子,含美、相思,气非益智、槟榔。秋胡行至林下,见一石堂讫,由羞一寻,仕是数千年老仙,洞达《九经》,明解《七略》,秋胡即谢,便乃祗[3]承三年,得《九经》通达。

学问晚(完)了,辞先生出山,便即不归,却头(投)魏国,意欲觅官。披发倡伴(猖狂),佯痴放呆,上表奏进陈魏王,誓不见仕,达知臣患(忠)。列表文曰:

臣闻虎毛未霸,食麋之气一存;鸣鹄一舒,起(岂)在排云之力!度周游鲁,鲁侯召而悊[4]之。太公八十钓鱼,文王封为□(丞)相。臣即生于鲁邑,长在魏川,未习巢父[5]之功,祖(粗)知许田(由)之意[6]。臣今离乡别国,来事大王龙庭,陛下滋(慈)润于朝廷,一片地将何惜!顿首死罪。

陈(魏)王得表,喜悦非常:“朕闻有天地已(以)来,合得群臣助□。朕为元首,臣作股肛(肱)。见鲁国贤臣,今来助国,即拜便(便拜)为左相,赐户三千,锦绮绫罗,更赍十万,歌谭(弹)美女,随意简将,细壮奴婢,任情多少。”秋胡自到魏国,经历数年,煞或(馘)边戎,摧凶定寇,无怨不休,无使不朝,行路讴歌,咸称帝感。

其秋胡妻,自从夫游学已(以)后,经历六年,书信不通,阴(音)符隔绝。其妻不知夫在已不,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忧(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其秋胡母,愧见新妇独守空房,心无异想,遂唤新妇曰:“我儿当去,元期三年,何因六载不皈(返)?不知命化零洛(落)?仰愧新妇无夫,共贫寒阿婆,不胜珍重!不可交新妇孤眠独宿,不可长守空房,任从改嫁他人。阿婆终不敢留住,未审新妇意内如何?”其新妇闻婆此语,不觉痛切于心,便即泣泪,向前启言阿婆:“新妇父母匹配,本拟恭勤阿婆。婆儿游学不来,新妇只合尽形供养,何为重嫁之事,令新妇痛割于心?婆教新妇,不敢违言。于后忽尔儿来,遣妾将何申吐?”婆忽闻此语,不觉放声大哭,泣泪成行,彼此收心。

又经二(三)载,通前六秋,忽成九载。秋胡至第九载三月三日早朝,忆母泣泪含悲,叉手殿前,跪王四拜,口奏一言:“臣启陛下:臣闻昊天之重,七日绝浆;纲(罔)极之劳,三年泣血。董永卖身葬父母,天女以之酬恩;郭巨埋子赐金,黄(皇)天照察。赏衣之子,不怨霜寒;巢父之男,宁辞守□而死。臣为慈父早亡,惟母独居,乳哺养臣,今得成立。臣又闻:慈乌有反哺之报恩,羊羔有跪母酬谢,牛怀舐犊之情,母子宁不眷恋?臣别家乡,以(已)经九载,慈母死活莫知。臣今忠列(烈)事王,家内无由知委。大王慈云,广布甘露,但养万人,梨(黎)元尽皆无怨。臣得重赏,由(犹)如衣锦夜行。特望天恩,放臣皈(返)国,还于故里,岂不是大王慈恩?臣得见慈母酬恩,方乃知臣是子。伏听敕旨,死罪如何?”陈(魏)王闻得此言,泣泪集会群臣,以表其臣:“朕闻有天有地,万物生焉。于君臣助借,朕为元首,作朕股肱。朕此国中,秋胡扬名才而助国,自从封为宰想(相),有孝有忠,比于金石,威名播起于万里,其类独秀,才德居标。因忆念慈母,今欲放还,朕有恋情,宜赐黄金百铤,乱采(彩)千段,暂放归,奉谢尊堂。如乡(卿)事达,见母早来。”秋胡既奉王教,一喜一悲,起(悲)乃违背王庭,喜乃得见慈母。

拜王了手,便即登呈(程)。至采桑之时,行至本国。乘车即身着紫袍金带,随身并将从骑桑中而过,变服前行。其树赴(覆)地婆娑,伏乃枝条掩映,欲觅于人,借问家内消息如何。举头忽见贞妻,独在桑间采叶,形容变段(改),面不曾妆,蓬鬓长垂,忧心采桑。秋胡忽见贞妻,良久占(瞻)相,容仪婉美,面如白玉,颊带红莲,腰若柳条,细眉段绝。停暂(暂停)住马,上前熟向看之,只为不识其妻,故赠诗一首:

玉面映红妆,金钩弊采桑。

眉黛条间发,罗襦叶里藏。

颊夺春桃李,身如白雪霜。

秋胡唤言道:“娘子!不闻道:采桑不如见少年,力田不如丰年!仰赐黄金二两,乱采(彩)一束,暂请娘子片时在于怀抱,未委娘子赐许以不?”其妇下树,敛容仪,不识其夫,唤言郎君:“新妇夫婿游学,经今九载,消息不通,阴(音)信隔绝。阿婆年老,独坐堂中,新妇宁可冬中忍寒,下(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一马不被两鞍,单牛岂有双车并驾?家中贫薄,宁可守饿而死,岂乐黄金为重?忽而一朝夫至,遣妾将何申吐?纵使黄金积到天半,乱采(彩)堕(垛)似丘山,新妇宁有恋心,可以守贫取死。”其秋胡闻说此语,面带羞容,乘车便过。行至数步,心衷(中)叹言:“我闻贞夫烈妇,自古至今耳闻,今时目前交见。谁家妇,堪上史记,万代传名。”说言未讫,行至家中。

正见慈母独坐空堂,不知儿来,遂叹言曰:“秋胡汝当游学,元期三周,可(何)为去今九载?为当命化零落?为当身化黄泉,命从风化?为当逐乐不归?”语未到头,遂见其子,身着紫袍,在娘前立。恐娘不识,走入堂中,跪拜阿娘:“识儿以不?儿是秋胡。今得事达,报娘汝(乳)哺之恩。”其母闻儿此语,唤言秋胡:“我念子不以(已),为言作隔生,何其面叙。娘乐子黄金缯彩,不是恋汝官荣,愄(愧)汝新妇,九年孤眠独宿。汝今得贵,不是汝学问勤劳,是我孝顺新妇功课。”使人往诣桑林中,唤其新妇。未及行至路傍,正见采桑而回,村人报曰:“夫婿见至,奉婆处分,令遣唤来。”含笑即归,向家与夫相见。

忽闻夫至,喜不自胜。喜在心中,面含笑色。行至家,向北堂觅见其夫,得见慈母。新妇欲拜谢阿婆,便乃入房中,取镜台妆束容仪,与夫相见。乃画翠眉,便拂芙蓉,身着嫁时衣裳,罗扇遮面,欲似初嫁之时。行至堂前设礼,助婆欢喜。见新妇来至,愧谢九年孝养功劳,便下堂阶,哭泣唤言:“新妇!我儿来至,游学必(毕)功,轩即(印)随身,身为国相,黄金缯彩,愧谢孝恩,愿新妇领受。”得婆语回面拜夫,熟向看之,乃是桑间缯(赠)金宰贵。情中不喜,面变泪下交流,结气不语。阿婆甚怪,重问新妇:“我儿九年不在,新妇今得孝名,何谓(为)今见儿来,忽尔今朝不喜?新妇必有私[情]在于邻里,何不早吐实情,若无他心?不合如此!”新妇闻婆此语,泣泪交流,复(伏)愿阿婆听说不喜由绪:“新妇实无私情,只恨婆儿二种事不安:一即于家不孝,二乃于国不忠。”阿婆唤言新妇:“我儿于国不忠,岂得官荣归舍?若于家不孝,金彩亦不合见吾。若无他心,何故漫生言语?”新妇启言阿婆:“儿若慈孝,天恩赐金,交将归舍,报娘乳哺之恩。今即来及见母,桑间已缯(赠)于人,所以于国不忠,于家不孝。新妇父母匹配本身,承事九年,供养多门,宣少之仪,阿婆愿希慈新妇(下阙)……”

〔注〕

[1]儿:此为古代年轻女子之自称。

[2]检校:查核察看。此引申为关心、萦怀之意。

[3]祗(zhī):恭敬。

[4]悊(zhé):敬重。

[5]巢父:传说为唐尧时隐士,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

[6]许由:上古高士,隐于箕山。相传尧让以天下,不受,遁耕于箕山之下,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

本篇出自敦煌文献。

“秋胡戏妻”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最早的记载始见于汉代刘向的《列女传》。书载鲁国大夫秋胡新婚数日便外出求学,几年后以国卿身份返乡,途经桑园,调戏其妻,真相大白后,其妻投河自尽以示对秋胡的不齿。传末,刘向极力称赞了秋胡妻的高洁。继《列女传》后,汉乐府民歌有“秋胡行”,据题记载,此歌即为悲悯秋胡妻品行而作。晋代《西京杂记》亦叙述了这个故事。此后魏晋文人曹操、曹丕、傅玄等屡有《秋胡行》之作,有的借乐府古题写时事,如曹氏父子,有的延续秋胡故事,传扬秋胡妻的洁行,还有的借用“桑园戏妻”的框架,添加新的想象,如《陌上桑》。从唐代以前的文献来看,秋胡戏妻的故事是以其妻投河而死的悲剧而告终的。

藏于敦煌的《秋胡变文》是一个残本,首尾皆不全,行文中亦时有缺字,但其主体情节尚属完整,秋胡婚后不久外出求学,九载方重返家乡,与母妻团圆。惜其结尾残缺,无法得知秋胡妻的下落。由于篇幅加长,有充分的文字空间,因此,与前代文献中的秋胡故事相比,《秋胡变文》显得丰满而生动。

变文以十段文字塑造了秋胡与其妻的形象。在秋胡身上展示了古代读书人的复杂心态。他出身贫门,少年丧父,但胸有大志,思慕那些建功立业的达官要员。“三公何处来?”“黄金何处无?”“我见在朝宰贵,皆从勤学。”他发誓要仿效历代功成名就者改变自己的生存境遇:“远学三二年间,若不乘轩佩印,誓亦不还故乡。”尽管年迈老母与新婚妻子表现出无比眷恋之意,但依然不能扭转秋胡求取功名,“以显先宗,留名万代”的决心。数载的深山拜师苦读,造就了秋胡满腹才华,令他踏上了立身扬名的坦途。信心十足的秋胡投奔魏国,以自己出众的文采、能力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历数年,煞馘边戎,摧凶定寇,无怨不休,无使不朝”,因此他赢得了魏王的赏识,随之而来的是荣华富贵。“拜为左相,赐户三千,锦绮绫罗,更赍十万,歌弹美女,随意简将,细壮奴婢,任情多少”。我们当然不能说古代士人寒窗苦读均源于对财物美色的贪恋,但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结局必然在其心目中占有相当的分量。故而,读书求仕成为古代寒门子弟改换门庭的捷径。秋胡终于衣锦还乡了。当秋胡以金戏妻,炫耀为官者的优越时,不难看出士人建功立业心态中丑陋的一面。秋胡的腾达成为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典型,随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文学作品中,这类形象也越来越多,读书立名也成了小说的主题之一。即使《红楼梦》中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最终也不得不博取一第,向天恩祖德做个交待。从这个方面来看,秋胡这一形象的文学意义是深远的。

与秋胡相映成辉的另一人物形象是秋胡妻。在她身上浓缩了封建社会众多女子全部的美德。她温顺善良,朴实勤劳。丈夫执意离家求学,她尽管“心中凄怆,语里含悲”,还是表现出了极为通达的胸怀:“女生外向,千里随夫,今日属配郎君,好恶听从处分。郎君将身求学,此惬儿本情。学问得达一朝,千万早须归舍!”秋胡去后,秋胡妻与婆婆相依为命,贞静自守:“来孝养勤心,出亦当奴,入亦当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热,桑蚕织络,以事阿婆,昼夜勤心,无时暂舍。”她的贤良令婆婆感动、不安。眼见秋胡外出多年而杳无音信,生死不知,儿媳青春年少却形单影只,遂命新妇改嫁。对此秋胡妻断然拒绝:“婆儿游学不来,新妇只合尽形供养,何为重嫁之事,令新妇痛割于心?”她的贤良不仅体现在耐得清贫上,而且亦不惑于富贵。当一位突然出现在面前的达官贵人以黄金、锦缎挑逗她时,她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坚贞:“一马不被两鞍,单牛岂有双车并驾?家中贫薄,宁可守饿而死,岂乐黄金为重?……纵使黄金积到天半,乱彩垛似丘山,新妇宁有恋心,可以守贫取死。”秋胡妻的守节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女子拘于礼法,更有对爱情的忠贞。秋胡们的成功离不开秋胡妻这样的女性的默默奉献,她们忍受着清贫、孤寂,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宋元明清戏曲小说中颇多类似的贤妻良母形象,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她们的源头当属秋胡妻。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道出了秋胡妻们的苦涩心声。

从叙述结构上看,《秋胡变文》最具戏剧性的一个场面便是“戏妻”了。九年在外的秋胡于故乡的桑园巧遇妻子,岁月荏苒,他已不复识妻;秋胡妻也没有将眼前这个衣着华丽、言语轻佻的官员与自己的丈夫联系起来。秋胡见采桑女“容仪婉美,面如白玉,颊带红莲,腰若柳条,细眉段绝”,登时心猿意马,顿生非分之念,竟以黄金锦缎相诱,欲求得“娘子片时在于怀抱”。如果说秋胡离家求学尚给读者以有志青年的感觉,那么“戏妻”秋胡则是一副置妻子于脑后的轻薄子弟的丑恶嘴脸。秋胡复与妻子相见已是在家里,秋胡妻闻听丈夫归来,欣喜若狂,变文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烘托出她的心理变化:“乃画翠眉,便拂芙蓉,身着嫁时衣裳,罗扇遮面,欲似初嫁之时。”故事在此达到了高潮,当她“熟向看之”,才发现丈夫居然就是那个欲向自己行非礼的“桑间赠金宰贵”。我们可以想象秋胡妻心中经历了怎样的落差和撞击,以至“情中不喜,面变泪下交流,结气不语”。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此时的秋胡妻对爱情和婚姻的所有憧憬已全部化为了泡影。

变文的这一结局成为后世士子求学故事的常见模式。身登龙门,一夜成名,遂忘却前盟,“负心”类小说与戏曲对此有深刻的描绘。从王魁与敫桂英到金玉奴与莫稽,从赵五娘与蔡伯喈到陈世美与秦香莲……古代“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观、夫贵妻荣的传统取向造成了封建社会无数女子心碎情灭的婚姻悲剧。

由于变文的残缺,我们无法看到故事的结局,但从文末秋胡妻对秋胡义正词严的指斥中,既可以看出她对秋胡在桑间丑陋之举的忿恨,又不难体会她人生幻灭的绝望,故而可以做出推测:他们很难走向大团圆了。

《秋胡戏妻》变文虽不全,但它显然扩大了这一故事在民间的影响,以至唐以后的剧作家多亦倾心于这个故事。元杂剧作家石君宝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秋胡戏妻》杂剧;戏曲花部崛起后,又有了京剧《桑园会》。引人注意的是,无论是元杂剧还是京剧,均将故事的悲剧结局改作喜剧收场。元杂剧插进财主逼亲一节,秋胡救下其妻,将功折罪,夫妇和好如初。《桑园会》写秋胡为验证妻子贞节与否,假作调戏,真相说出后,二人重修旧好。这类改编虽然满足了读者的大团圆心理,但就其对封建传统的批判力度而言,显然大为逊色了。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唐代这篇“秋胡戏妻”采用了独特的变文体裁。何为变文?简单地说,这是一种通俗文艺的体裁,以讲唱为形式,讲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用韵文。它是宋代平话、诸宫调、明清宝卷、弹词、鼓词等通俗文学的源头。关于变文,胡适、郑振铎等学者均有相当精辟的论述。和唐以后的讲唱文学相比,《秋胡变文》没有唱词与说白的显著区分,但亦不同于传统的散文叙述句式。全篇六字句居多,杂以四字句、七字句、八字句,节奏感较强;涉及景物描写时,出现了后世话本小说中常见的韵文铺叙。

综上所述,在秋胡故事的演变源流中,《秋胡变文》从主题到艺术体裁均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柳岳梅)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10: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