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魔变文
佚名
降魔变神押座文
年来年去暗更移,
没一个将心解觉知。
只昨日腮边红艳艳,
如今头上白丝丝。
尊高纵使千人诺,
逼促[1]都成一梦期。
更见老人腰背曲,
驱驱[2]犹自为妻儿。
君不见生来死去,似蚁脩环,为衣为食,如蚕作茧。假使有拔山举顶(鼎)之士,终埋在三尺土中。直饶玉提[3]金绣之徒,未免于一椷[4]灰烬。莫为久住,看则去时,虽论有顶之天,总到无常之地。少妻恩厚,难为与之替死之门;爱子情深,终不代君受苦。忙忙(茫茫)浊世,争恋久居;模模(漠漠)昏迷,如何拟去。不集开常意树,早折觉花,天宫快乐处,须生地狱下。波吒[5]莫去死,去了却生来。合叹伤,争[6]堪你却不思量——
一世似风灯虚没没,
百年如春梦苦忙忙。
心头托手细参详,
世事从来不久长。
遮莫[7]金银盈库藏,
死时争岂与君将?
红颜渐渐鸡皮皱,
绿鬓看看鹤发苍。
更有向前相识者,
从头老病总无常。
春夏秋冬四序摧(催),
致令人世有轮回。
千山白雪分明在,
万树红花暗欲开。
燕来燕去时复促,
花荣花谢竟推排。
闻直须疾觉悟,
当来必定免轮回。
“欲问若有如此事”,
经题名目唱将来。
已(以)此开赞大乘所生功德。谨奉庄严我当今皇帝贵位,伏愿长悬舜日,永保尧年,延凤邑于千秋,保龙图于万岁。伏惟我府主仆射,神资直气,岳降英灵,怀济物之深仁,蕴调元[8]之盛业。门传阀阅,抚养黎民,总邦教之清规,均木(水)土之重位。自临井邑,比楃(屋)如春,皆传善政之歌,共贺升平之化。致得岁时丰稔,管境谧宁。山积粮储于川流,价卖声传于井邑。谨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我府主司徒。伏愿洪河再复,流水而绕乾坤;此(紫)绶千年,勋业长扶社稷。次将称赞功德,谨奉庄严国母圣天公主:伏愿山南朱桂,不变四时;领(岭)北寒梅,一枝独秀。又将称赞功德,奉用庄严合宅小娘子郎君贵位。儿则朱婴(缨)奉国,负(匡辅)圣朝,小娘子眉奇(齐)龙楼,身临帝阙。门多美玉,宅纳吉祥,千灾不降于门庭,万善咸臻于贵户。然后衙前大将,尽孝尽忠;随从公寮,惟清于(与)直。城隍社稷,土地灵坛,高峰常保于千秋,海内咸称于无事。
金仙[9]诞质,本在周朝;像法流行,元因汉代。昭王[10]之世,挟祥梦于千秋;壬午之年,弃皇宫于雪岭。六载苦行,四智周圆,破九百万之魔军,成八十庄严之好相。遂得天上天下,惟佛独尊,三界之中,竟无有比。时当青阳令节,仲景方春,是佛厌王宫之晨(辰),合宅集休祥之日。睹佛玉毫之相,何福不臻;现金人最胜之形,何灾不殄[11]!
三代(大)僧祇愿力[12]坚,
六波罗蜜[13]行周圆。
百千功德身将满,
八十随形意欲全。
以向此间来救度,
且于何处待几(机)缘?
当时不在诸余国,
示现获居兜率天[14]。
我佛当日为度众生,弃舍王宫,雪山修道。今经六载苦修行,四至周圆。当腊月八日之晨,下山于熙莲河沐浴,洗多年之腻体,证紫磨之金身。出清净之爱河,遇吉祥之长者。广铺草座,供养殷勤。牧女献乳于此时,四王捧钵于是日。才登座上,震动魔宫。魔王当尔之时,道何言语——
苦行山中经六年,
四知周圆道果坚。
下山欲救众生苦,
洗浊(濯)垢腻在熙莲。
才出河来逢长者,
广铺草座结良缘。
牧女献乳亲供养,
四王捧钵到河边。
才座(坐)定,震天宫,
故知圣力遍无穷。
魔王登时观下界,
方知如来出世中。
于是魔王既观下界,又不见五(忤)逆之男[15],又不见孝顺之子,为(唯)见我南阎浮提净饭大王悉达太子成登正觉之时。魔王口中思维道:“若是交他化度众生,我等门徒,于投佛里。不如见集(机)徒众,点检魔宫,恼乱瞿昙[16],不交出世。”魔王当时道何言语——
魔王忿怒在逡巡,
广点妖邪之鬼神。
睹见如来今出世,
雄心叵耐使生嗔。
不了自家邪神吕(侣),
擎山覆海灭今(金)人。
处分鬼神齐用命,
捉将[如]来畅我身。
于是魔王击一口金钟,集百万之徒党。[当时]差马头罗刹哲为游弈将军,捷疾夜叉保作先锋大将,鸠槃吒鬼排戈戟以前行,毗舍奢神领甲兵而后拥。召阿修罗将军众为突将,则怒目扬精(睛);舍毗胁多神后随,而乃乍瞋乍喜。更有夜叉虞候,罗刹都巡,并剑[齿]戟牙,利毛铜爪,手持铁棒,腰带赤蛇。驱精魅以于前行,魍魉鬼神在后。阎罗王为都统,总管诸军,五道大神兼押衙大将,又知斩斫。唤风伯雨师作一营,呼行病鬼王别作一队。妖婆万众,有耳不闻;器械千般,何曾眼见。然后辟两阵,分四厢,右绕右遮,前驱后截。用忽雷为战鼓,披闪雷作朱旗,纵猛风以前荡,勒毒龙而向后。蚖蛇[17]盘结,遍地盈川,神鬼交横,摇精动目。更有飞天之鬼,未貌其形,或五眼六牙,三身八臂,四肩七耳,九口十头,黄发赤髭,头尖额阔。或腕粗臂细,头小脚长,跛(簸)旗弄于山川,呼吸吐其云雾,摇动日月,震撼乾坤,作啾唧声,传波吒号。魔王自领军众,来至林中。先铺叆叇[18]之云,后降泼墨之雨。方梁檑木,楅塞[19]虚空,捧石擎山,昏蔽日月。强风忽起,拔树吹沙,天地既不辩(辨)东西,昏暗岂知南北。一时号令,便下天来,逡速之间,直至菩提树下。
点检邪魔百万般,
拟捉如来似等闲。
军前号令诸神鬼,
瞿昙未死不归还。
魔王自为都元帅,
总管诸军依指挥。
叆叇之云空里布,
泼下黑雾似墨池。
雨点若着如中箭,
雹子逢人似连锤。
山岳擎来安掌里,
江河捻来直下倾。
空里闹,世间惊,
号令唯闻唱煞声。
红旗卷处残霞起,
皂纛悬处碧云飞。
鬼神云里皆勇猛,
魔王时时又震威。
围绕佛身千万匝,
拟捉如来畅恕(奴)情。
于是我佛菩提树下,整念思惟道:“他外[道][20]等总到来,如何准拟?”遂起慈悲善根力,方便降伏邪徒,不假干戈,宁劳士马。如来所持器杖,与彼全殊:且着忍辱甲,执智慧刀,弯禅定弓,端慈悲箭,骑十力马,下精进鞭。惭愧刀而未举,鬼将惊忙;智慧剑而未轮,波旬[21]怯惧。垂烟吐炎之辈,反被自烧;戴石擎山之徒,自沉自坠。外[道]等弓欲张而弦即断,箭欲发时花自生,枪未盘而自折,剑未轮而刃落。忽雷翻为梵响[22],雹子变成珍珠。红旗出没,香风自生,猛火黑烟,栴檀[23]雾降。我佛现其定力[24],外道波旬无门怯惧,大者雾中觅走,少者云中撼战。魔王见此,却且回军,罗刹叩头,由(犹)称死罪。回戈便发,却往魔宫,毒气未亡,上生忿怒——云云
魔王神变总骋[25]了,
不能摇动我如来。
宝剑才挥刃即亡,
弓欲张而弦即断。
擎山撮海聘神通,
方梁檑木遍虚空。
拟害如来三界主,
恰似落叶遇秋风。
魔王自为都元帅,
怕急潜身无处容。
遂向军前亲号令,
火急抽兵却归宫。
不念自是邪神类,
比并天中大世尊。
罗汉虽然是小圣,
力敌天魔万万重。
鬼神类,万千般,
变化如来气力滩,
任你前头多变化,
如来不动一毛端。
魔王见此阵势似输,且还抽军,回归天上。不察自家力劣,辄拟恼害如来,忿怒之情,上由(尚犹)未息。然后端居正殿,及(反)据香床,扼腕扬眉,铺唇叵耐。魔王有其三女,忽见父王不乐,遂即向前启白父王——
近日恰似改形容,
何故忧其情不乐?
为复诸天相恼乱?
为复宫中有不安?
为复忧其国境事?
为复忧念诸女身?
惟愿父王有慈愍,
如今为女说来由。
父王道——云云
不是忧念诸女身,
汝等自然已成长。
也不忧其国境事,
天宫快乐更何忧!
吾缘净饭悉达多,
近日已于成正觉[26]。
叵耐见伊今出世,
应恐化尽我门徒。
若使交他教化时,
化尽门徒诸弟子。
我即如今设何计,
除灭不交出世间?
于是三女遂即进步向前,咨白父王——云云
瞿昙少小在深宫,
色境欢娱争断得?
况是后生身美貌,
整(正)是贪欢逐乐时。
我今齐愿下阎浮[27],
恼乱不交令证果[28]。
必使见伊心退后,
不成无上大菩提[29]。
魔王闻说斯计,欢喜非常。库内绫罗,任奴妆束。侧抽蝉鬓,斜插凤钗,身挂绮罗,臂缠璎珞。东邻美女,实是不如;南国娉人,酌(灼)然不及。玉貌似雪,徒夸落(洛)浦[30]之容;朱脸如花,谩说巫山[31]之貌。行风行雨,倾国倾城。人漂五色之衣,日照三珠之服。仙娥从后,持宝盖以后随;织女引前,扇香风而塞路。召六宫彩女,发在左边;命一国夫人,分居右面。直从上界,来到佛前,歌舞齐施,管弦竟(竞)奏——云云
论情实是绮罗人,
若说容仪独超春。
身挂天宫三珠(铢)服,
足蹑巫山一行云。云云
第一女道:“世尊!世尊!人生在世,能得几时?不作荣华,虚生过日。奴家美貌,实是无双,不合自夸,人间少有。故来相事,誓尽千年。不弃卑微,永共佛为琴瑟。”女道:
劝君莫证大菩提,
何必将心苦执迷?
我舍慈亲来下界,
情愿将身作夫妻。
佛云:
我今愿证大菩提,
说法将心化群迷。
苦海之中为船筏,
阿谁要你作夫妻!
第二女道:“世尊!世尊!金轮王氏,帝子王孙,把(抛)却王位,独在山中寂寞。我今来意,更无别心,欲拟伴在山中,扫地焚香取水。世尊不在之时,我解看家守舍。”女道:
奴家爱着绮罗裳,
不勋(薰)沉麝自然香。
我舍慈亲来下界,
誓将纤手扫金床。
佛道:
我今念念是无常,
何处少有不烧香;
佛座四禅本清净,
阿谁要你扫金床!
第三女道:“世尊!世尊!奴家年幼,父母偏怜,端政(正)无双,聪明少有。帝释梵王,频来问讯,父母嫌伊门卑,令不交作新妇。我见世尊端整(正),又是净饭王子,三端六艺[32]并全,文武两般双备。是以抛却父母,故来下界阎浮,不敢与佛为妻,情愿长擎座具。”女道:
阿奴身年十五春,
恰似芙蓉出水宾(滨)。
帝释梵王频来问,
父母嫌卑不许人。
见君文武并皆全,
六艺三端又超群。
我舍慈亲来下界,
不要将身作师僧。
佛道:
汝今早合舍汝身,
只为从前障佛因。
火急速须归上界,
更莫分云(纷纭)恼乱人。
魔女不信世尊之言,谩发强词,轻恼于佛。于是世尊垂金色臂,指魔女身,三个一时化作老母。且眼如朱盏,面似火曹,额阔头尖,胸高鼻曲,发黄齿黑,眉白口青,面皱如皮裹髑髅,项长一似筋头子[33]。浑身锦绣,变成两幅布裙,头上梳钗,变作一团乱蛇。身腃项缩,恰似害冻老,腰曲脚长,一似过秋谷。浑身笑具[34],甚是尸骸,三个相看,面无颜色。心中不分(忿),把镜照看,空留百丑之形,不见千娇之貌。姊妹三个,道何言语:
不是天为孽,都缘自作灾。
娇容何处去?丑陋此时来。
眼里睛如火,胸前瘿似魁。
欲归天上去,羞见丑头腮。
魔女三人,变却[35]姮娥之貌,自惭丑陋之躯,羞见天宫,求归不得。遂即佛前[36]跪,启[请]再三。当尔之时,道何言语——
不悟前生业障[37]深,
直来下界诣双林[38]。
盖为父母恩义重,
不料魔家力未强,
恼乱如来多罪障,
容仪变却受怨沉,
惟愿释迦生慈悯,
舍过莫记生念心。
佛心慈悲广大,有愿克从。舍放前愆[39],许容忏谢。与旧时之美质,转胜于前;复婉丽之容仪,过于往日。
我佛慈悲广大愿,
为法分形普流转。
魔女三人骋姿容,
变却当初端正面。
殷勤礼拜告如来,
暂弃魔宫心敬善。
丑女却犹端正身,
口过忏除得解免。
魔女却获端正,还归本天;当去之时,道何言语——
魔女忏谢却归天,
欢喜非常礼圣贤。
故知佛力垂加备,
姊妹三人胜于前。
女见魔王说本情,
翟(瞿)昙如来道果成。
我等三人总变却,
岂合不遂再归程。
倾心礼拜求哀忏,
方始来容罪障轻。
此祭(际)世尊成正觉,
魔王从此没声多。
定拟说,且休却,
看看日落向西斜。
念佛座前领取偈,
当来必定坐莲花。
但某乙禅河滴(嫡)派,勇猛脱修,学无道化之能,谬处赞扬之位。身心战灼,悚惕何安?辄述荒芜,用申美德。
自从仆射镇一方,
继统旌幢左(佐)大梁。
致孝人慈超舜禹,
文萌宣略迈殷汤。
分茅烈(列)土[40]忧三面,
旰食[41]临朝念一方。
经上分明亲说着,
观音菩萨作仁王。
观音示现宰官身,
府主唯为镇国君。
玉塞南边消殄气,
黄河西面静烟尘。
封疆再政(整)还依旧,
墙壁重修转更新。
君圣臣贤菩萨化,
生灵尽作太平人。
圣德臣聪四海传,
蛮夷向化静风烟。
邻封发使和三面,
航海余深到九天。
大治生灵垂雨露,
广敷释教赞花偏。
小僧愿讲经功德,
更祝仆射万万年。
〔注〕
[1]逼促:逼迫催促。
[2]驱驱:即区区。
[3]玉提:当为玉题,以玉为饰的椽头,泛指华丽的居室。
[4]椷(jiān):指杯、箧等容器。
[5]波吒(zhà):也作波咤;苦难,折磨。
[6]争:怎。在下文中还多次出现。
[7]遮莫:任凭,尽管。
[8]调元:谓调和阴阳,执掌大权,多指为宰相。
[9]金仙:此处即指释迦牟尼。
[10]昭王:此处当指周昭王姬瑕,公元前1000年至前976年在位。然据考释氏当于前565年至前485年在世,约与中国孔子同时。
[11]殄:灭绝,消除。
[12]愿力: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
[13]波罗蜜: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
[14]兜率天:佛教谓天分多层,其第四层叫兜率天,为弥勒菩萨净土。
[15]五逆之男:即忤逆不孝之子。
[16]瞿昙:释迦牟尼的姓。
[17]蚖(wán)蛇:此处泛指毒蛇。
[18]叆叇(ài
dài):云盛貌。[19]楅(fú)塞:四塞。楅为古代插箭的器具。
[20]外道:犹言邪教。
[21]波旬:魔王名,为欲界第六天之主,其义为恶者、杀者。
[22]忽雷:雨中之雷。“忽”为下雨貌。梵响:念佛诵经之声。
[23]栴(zhān)檀:即檀香。
[24]定力:佛教语,为五力之一,伏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
[25]骋:施展、发挥。
[26]正觉:佛家语,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成佛。
[27]阎浮:阎浮提的省称,指人世间。
[28]证果:即正果。佛教语。谓佛教徒经过长期修行而悟入妙道。
[29]菩提:佛教名词,意译为“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
[30]落浦:即洛浦,此处代指洛神,即洛水女神宓妃。
[31]巫山:此处代指巫山神女。
[32]三端六艺:三端指文士的笔锋,武士的剑锋,辩士的舌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育学生的科目。
[33](duī)子:古代饼类食品。这里所说的筋头子,疑为长条形面食。
[34]笑具:笑料,笑柄。
[35]变却:变化失却,变掉。
[36](hú)跪:屈膝而跪。
[37]业障:佛教语,谓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
[38]双林:佛逝世于拘尸那国阿利罗拔提河边婆罗双树间,也称双林。
[39]前愆:以前的罪过。
[40]分茅裂土:古代帝王分封诸侯时,将社稷之土用茅草包裹赐予,象征将土地分给他。因谓帝王分封土地、建立诸侯为分茅裂土。
[41]旰(ɡàn)食:很晚才吃饭。指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
本篇出自敦煌写本。
变文是唐代通俗文学形式之一,也省称为“变”。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又继承了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文体。至于其名称的由来,有的学者认为,“变文”与“演义”的意思相近,即是把佛经故事或古典史事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容易明白。(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也有学者认为,“变文”之名来自“变相”,那是配合变文演讲而悬挂的宗教图画。例如本篇《破魔变文》的敦煌写本后面,即附有描绘精美的变相,表现了佛祖降魔的生动场面,实为后世小说插图的先声。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变”字是从梵文音译而来,只是迄今尚未找到对应准确的梵文词汇。
有关变文的名目早就见于文献记载,但变文实物,则直至十九世纪末,才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掘出来。这些变文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讲唱佛经故事,如《维摩诘经讲经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等,这篇《破魔变文》也属此类。另一类是演说世俗故事,如《伍子胥变文》《王昭君变文》《张义潮变文》等。至于变文的体制,也不完全一致。有些是散说体,有些是赋体,但更多的是散骈结合、说唱相间的形式,本篇即是典型的例子。
《破魔变文》起首是一段押座文。所谓押座文,是指在故事宣讲之前,先吟唱一段精练的诗歌或短文,使座中听众安静下来。在这里,“押”有“压”的意思。后世话本的“入话”、杂剧的“楔子”以及弹词的“开篇”,大约都受此影响。《破魔变文》的这段押座文宣扬色空观念、劝人觉悟,是典型的宗教宣传;但所举事例具体生动,如“只昨日腮边红艳艳,如今头上白丝丝”;“尊高纵使千人诺,逼促都成一梦期”;“红颜渐渐鸡皮皱,绿鬓看看鹤发苍”等,都形象鲜明、对比强烈,能给人一种感官冲击力。后世《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之类,很可能便是辗转导源于此。
押座文之后,又是一段祈愿文疏。那纯是一篇无关主题、歌咏升平的套语,对皇帝、仆射、司徒、公主、宅中娘子郎君、衙前大将、随从公寮乃至城隍、土地,都咏赞祝福一番,这才进入讲经正题。《破魔变文》正题所宣讲的,是佛本生故事。有关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成佛、降服魔王的宗教传说,散见于《方广大庄严经》《佛本行集经》等佛经中,而此篇变文将零散传说加以概括提炼,予以高度艺术化,使之成为一篇情节紧张、摹写生动、声情并茂、引人入胜的精彩文艺作品,显示了无名作者极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文学创造力。
释迦牟尼本为印度净饭王太子,约与中国的孔子同时。相传他对婆罗门教有所不满,于是舍弃世俗地位,入雪山修道,经六年苦修,终于觉悟。他以毕生精力在印度北部及恒河流域传布道义,广收弟子,从而为原始佛教奠定了教义基础。《破魔变文》正题部分起首,即以中国朝代为时间坐标,叙说了释迦牟尼修道成佛的经过。
当如来修成正果,出山到熙莲河沐浴时,惊动了天上的波旬魔王。魔王唯恐佛祖化度众生,自家门徒都皈依佛教,于是“先下手为强”,鸣钟召集百万徒众,点兵遣将,杀向如来。面对来势汹汹的魔界大军,如来并不惊慌。因为他具备“慈悲善根力”,足可降服邪恶。他的“器杖”与魔王完全不同,乃是“着忍辱之甲,执智慧之刀,弯禅定之弓,端慈悲之箭,骑十力马,下精进鞭”。如来刀枪未举,魔界大军已不战自溃。
魔王战败回宫,愤气难消,又听从女儿诡计,让三个女儿梳妆打扮、以美色去诱惑如来。大女儿称要与如来作夫妻,二女儿要替如来扫地焚香、看家守舍,三女儿则要为如来长擎座具,都被如来回绝。三魔女不肯离去,纠缠不休,结果被如来略展佛法,化作三个形容丑陋的老太婆。直至三人忏悔求饶,才恢复了她们的青春之貌,而“与旧时之美质,转胜于前;复婉丽之容仪,过于往日”。三女领教了佛法的伟力,于是回宫劝说魔王,皈依佛门。
变文最终以颂诗作结,祝颂观音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更祝仆射万万年”。“府主”“仆射”的称呼一再在颂辞中出现,该变文的创作者或许就是他的门客,或是他所布施、恩养的僧人,也说不定。从“继统旌幢左(佐)大梁”的诗句来看,本文当作于五代后梁时(公元907—923)。
一段情节简单、缥缈无据的佛教传说,经这位无名作者的敷演、创作,竟变得形象逼真、动人心魄,应当看作是一种文学奇迹。作者对变文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魔主点兵发难的一段,就敷写得铺张扬厉、气势喧阗。不但有鬼神名号的罗列,怪异形象的描述,还有对众魔“怒目扬睛”“乍嗔乍喜”神态的刻画,更有对环境气氛的渲染:“魔王……先铺叆叇之云,后降泼墨之雨。方梁檑木,楅塞虚空;捧石擎山,昏蔽日月。强风忽起,拔树吹沙,天地既不辨东西,昏暗岂知南北。”真有泰山压顶、江河倾泻之势!这种描写既吸收了赋体的铺写之长,语言上又极通俗,音调铿锵、耳听能明,适于下层听众的听闻。此类描摹手法在后世的话本、章回小说中被大量运用,凡有对人物外貌、环境风景乃至打斗交手等描写,每每采用骈体、韵文形式,成为说唱文学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
风格诙谐的细腻刻画,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写魔女三姐妹被变为老太婆:“于是世尊垂金色臂,指魔女身,三个一时化作老母。且眼如珠盏,面似火曹,额阔头尖,胸高鼻曲,发黄齿黑,眉白口青,面皱如皮裹髑髅,项长一似筋头子。浑身锦绣,变成两幅布裙,头上梳钗,变作一团乱蛇。身腃项缩,恰似害冻老,腰曲脚长,一似过秋谷”三个妖婆的形象,简直是呼之欲出了。这种夸张铺饰、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已达到很高水平,就是后来的小说描摹,也很少有超越它的。
中国小说在六朝、隋唐时期主要以志怪、传奇为代表,其根本特点是以文言进行写作,内容的表现、作品的篇幅、作者及读者的范围,都受到局限。变文的出现,把小说从文人雅士的案头解放出来,极大扩展了读者面。俗言浅语的运用,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口头文学不受文字书写、纸张笔墨等条件限制,篇幅自可大大增加,甚至在不断地传唱、播讲中可以越说越长。这篇《破魔变文》的篇幅,就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文言小说。宋元以后,叙事文学的成就渐渐超过了抒情文学,话本、章回小说、诸宫调、宝卷、鼓词、弹词,都产生了大量佳作;然而追根溯源,诸般叙事文学在运用白话、说唱结合等形式上,依然还可看到变文的影子。变文也因此树立了其在叙事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里程碑地位。
(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