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唐宋小说:

 

词条 猴玃 张华
释义

猴玃

张华

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1],一名化,或曰猳玃。同[2]行道妇女有好者,辄盗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或每遇其旁,皆以长绳相引,然故不免。此得男女[3]气,自死,故取男也[4]。取去为室家,其年少者终身不得还。十年之后,形皆类之,意亦迷惑,不复思归。有子者辄俱送还其家,产子皆如人,有不食养者,其母辄死,故无不敢养也。乃[5]长,与人无异,皆以杨为姓,故今蜀中西界多谓杨,率皆猳玃、[马]化之子孙,时时相有玃爪也。

〔注〕

[1]猴玃(jué):兽名。猴类。《尔雅·释兽》:“玃父,善顾。”郭璞注:“猳玃也,似猕猴而大,色苍黑,能攫持人,好顾眄。”

[2]同:《法苑珠林》引作“伺”,即伺机而动也,似更符合原意。

[3]男女:《稗海》本引作“男子”,是。

[4]故取男也:《太平寰宇记》引此文作“故取女不取男”,于义较胜。

[5]乃:《搜神记》引作“及”。

这个故事选自《博物志》。同时代稍后的干宝《搜神记》、唐代道世《法苑珠林》、宋代《太平御览》等均有引录,可见影响之大。玃盗妇人的传说,汉代即有记载。譬如《焦氏易林》卷一《坤》之《剥》云:“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而独宿。”这个传说似乎就是此篇所本。所谓“玃”,在传说中已经被神化了。崔豹《古今注》卷中《鸟兽》说:“猿五百岁化为玃也。”而《抱朴子·对俗篇》引《玉策记》又有新说:“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千岁。”由此来看,猕猴与玃似乎并不相同。玃乃猿之变种。既善变化,又喜攫人,而且专攫妇人。这里均没有什么新鲜的事,只不过汉代以来陈陈相因的传说而已。本篇特别值得注意的似有两点:一是对于“猴玃”的形象化描写;二是在最后一句对猿玃与人所生后代的说明。这个古老的传说,很可能是有所指的。唐初《补江总白猿记》与之有相通之处,不妨参看。

宋初徐铉《稽神录》“老猿窃妇人”条、《清平山堂话本》中的《陈巡检梅岭失浑家》,明代瞿佑《剪灯新话》中的《申阳洞记》等,均沿用了猿盗妇人的情节。

(刘跃进)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526条唐宋小说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唐宋小说的鉴赏及作者简介,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 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