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闲田赋 王翰
释义

闲田赋〔1〕

王翰

条山之阳〔2〕,黄河之傍,灌莽极目〔3〕,兽骇鸟翔。畎纵横以远际〔4〕,沟途陂陁以衍长〔5〕。经界宛其未改〔6〕,庐井已不可得而详〔7〕。问平高之耆老〔8〕,乃知古虞君之故邦〔9〕,及芮伯争而未决〔10〕,质成于文王者也〔11〕。呜呼!姬周之造迹〔12〕,自后稷之建邦〔13〕,公刘之启土〔14〕;古公著抚民之庸〔15〕,王季号勤王之祖〔16〕,至翼翼之文王〔17〕,得奔奏御侮之贤辅〔18〕,三天下而有二〔19〕,犹臣服商,受而遵王之所也〔20〕。伤汉儒之鄙陋〔21〕,议图谶以厚诬〔22〕;以虞芮质成而被化〔23〕,为周始称王而受符〔24〕。以区区之陋邦〔25〕,睹至德于须臾〔26〕。来四十国之臣妾〔27〕,如父召而子俞〔28〕。文王之受命,固定于虞芮之质成;若尊号改元〔29〕,斯盛德之所必无也〔30〕。呜呼,天有昭昭之明〔31〕,无谆谆之教〔32〕。视其命之去就〔33〕,在人心之恶好。苟处时而得中〔34〕,何必丹书朱雀而为符告也〔35〕。眺荒原之茫茫〔36〕,抚往事而增悼〔37〕。追淳风之不反〔38〕,伤衰世之末造〔39〕。诵《绵》诗而永叹〔40〕,为执笔以三叫〔41〕

注释

〔1〕闲田:古代本指未被封赐的土地,后也指无人耕种的荒废田地。《孔子家语·好生篇》载:“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即周文王)仁也,盍往质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也。”这篇赋所吟咏的就是这件事。

〔2〕条山:即中条山,在今山西省西南部。阳:山的南面称“阳”。

〔3〕灌莽:草木丛生的原野。极目:一望无际。

〔4〕畎(quǎn):田间的水沟。:当为“”(zēng),水田。

〔5〕陂陁(pō yǐ):倾斜之貌。

〔6〕经界:土地的分界。宛:仿佛,好像。

〔7〕庐井: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故称八家的庐舍为庐井。

〔8〕耆(qí)老:老人。《礼·曲礼上》:“六十曰耆。”

〔9〕虞(yú):古部落名,即有虞氏,居于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10〕芮(ruì):古国名,在今山西芮城县一带。

〔11〕质成:求人评定是非。文王:周文王。

〔12〕姬周:周人属姬姓,故称姬周。造迹:开始发迹。

〔13〕后稷:周部族的祖先,名弃,为舜农官,封于邰,号后稷,姓姬氏。

〔14〕公刘:相传为后稷的曾孙,居于邰而遭夏人之乱,迁其民邑于豳(bīn),今陕西彬县地。启土:开拓疆域。

〔15〕古公:即古公亶父,后稷第十二代孙,周文王的祖父,原居豳,因戎狄族侵逼,迁于岐山(在今陕西)下,使周族逐渐强盛。庸:功劳。

〔16〕王季:古公亶父之子,文王之父,名季历。勤王:为王事尽力。

〔17〕翼翼:恭敬之貌。

〔18〕奔奏:广为喻德宣誉之臣。御侮:抵御外侮、卫国安邦之臣。贤辅:指德才兼备的辅臣。

〔19〕三天下而有二:殷末,周族占据了天下的三分之二。

〔20〕臣服:以臣服侍。

〔21〕鄙陋:庸俗浅薄。

〔22〕图谶(chèn):汉代宣扬符命占验的书。这里指汉儒宣扬的周代商的受命之征验。

〔23〕被化:指被感化。

〔24〕受符:受命为王。

〔25〕区区:狭小之貌。

〔26〕须臾:极言时间短暂。

〔27〕臣妾:臣子。“四十国之臣妾”事:《史记·周本纪》张守节正义:“二国相让后,诸侯归西伯者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

〔28〕俞:是,应答之词。

〔29〕尊号改元:指称帝为王。

〔30〕盛德:盛大的德行。

〔31〕昭昭:明亮。

〔32〕谆谆:教导不倦之貌。

〔33〕去就:去留,进退。

〔34〕苟:假若。

〔35〕丹书:古代统治者托言天命,捏造的所谓天书,如河图、洛书之类,因用丹笔书,故也称“丹书”。符告:古代所谓天赐祥瑞与人君,以为受命的凭证。

〔36〕茫茫:旷远之貌。

〔37〕悼:伤感。

〔38〕淳风:敦厚朴实的风俗。

〔39〕衰世:世风颓败之时。末造:末世。

〔40〕《绵》诗:《诗经·大雅》中的篇名,着力记叙了周族先王开国的业绩。其中写到“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一事。

〔41〕三叫:再三感叹。

鉴赏

王翰,字时举,禹州(今河南禹县)人。元末隐居在中条山。明初曾典教平陆,建文初(1399)为周王朱长史。周王素骄横有异志,王翰屡谏不纳,即断指佯狂而亡去。后起为翰林编修,不久谪为廉州教授。值羌族骚乱,死于乱中。著有《梁园寓稿》。

这篇《闲田赋》,以虞、芮二国争田而讼,本想请西伯裁断,入其境,见耕者让畔,于是相互退让,乃以相争之田为闲田一事为内容,重点叙述了周民族的发展史。后来所以周能代商而王,就是由于周族实行的是“德政”,周族取得了人心。所以虞、芮二国受到感化,而由争讼变为相互退让后,“诸侯归西伯者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史记·周本纪》也说:“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诗·大雅·绵》把这件事也郑重地写进周民族的发展史中,可见这件事对周民族的影响十分重大,它是周民族实行“盛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能推翻殷商暴政的重要环节。所以这篇赋也以此为题,而加以发挥,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作者认为,周能代商而王,“以虞、芮质成而被化,为周始称王而受符”;而以汉儒等人认为周代商是天命,“议图谶以厚诬”,说汉儒搞的那套“图谶”把戏是“鄙陋”的;他还说:“视其命之去就,在人心之恶好。苟处时而得中,何必丹书朱雀而符告也”。强调“人心”的向背,是能够“尊号改元”的重要标志。这是很有识见的。

马积高先生依据王翰《吊虞城赋》“予典教平陆,亲履故墟,彷徨不能去”,以及王翰在《游三门记》谓其在洪武十七年(1384)二月游三门,认为“此赋当作于洪武十七年前后”(详见《赋史》第十一章第一节)。我觉得王翰于元末曾隐居在中条山,而这赋一开始就写“条山之阳”,访问当地的耆老等,极可能作者就写在元末作者隐居中条山时;作者在赋中曾说:“追淳风之不反,伤衰世之末造。”这与元末“衰世”很切合,如果是指明初,即使对明朝颇不满,也不会用“衰世之末造”之语。何况作者于元末隐居,于明初出仕,可见对新建的朱明王朝还是抱有希望的。诚如是,则作者所伤悼的则应是元末的世风。渴望能有人像周文王一样大行德政,取得人心,自然就能取元朝而代之的。不要管他什么“图谶”“丹书”一类的符告好了。这种看法也是很有眼光的。可见,这篇《闲田赋》用笔并不“闲”,他所谈论的是关系到军国大政的大事。他的这种看法,即使对于新建立的朱明王朝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这篇赋从“极目”眺览“闲田”旧址发端,而写到虞、芮二国的争讼,进而写到文王的德政、略述了周民族的发展史,显得很自然,顺畅。而自己抒发的见解,与周文王的德政又十分切合,显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最末“眺荒原之茫茫,抚往事而增悼”,又和开头的“灌莽极目”相呼应。作者在这篇不长的赋中,感情的抒发还是颇为浓烈的。第一个“呜呼”以后,叙述了周民族的发展史,可见这种叙述也是饱蘸着感情的,是为了张扬周族的“盛德”而发的;第二个“呜呼”以后,抒发了自己对“天命”和“人心”的看法;最末的“抚往事而增悼”,“伤衰世之末造”,“诵《绵》诗而永叹,为执笔以三叫”,更是愤慨之情的集中发泄。所以让人读起来很受感染,读者的感情也往往随之而激动和高涨。当然,作为文艺作品,它的语言则稍嫌质直了些,“颇类有韵之论文”(马积高《赋史》),这的确也是这篇赋的不足之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2: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