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卜居
释义

卜居

屈原既放,〔1〕

屈原已经被放逐荒远,

三年不得复见。〔2〕

三年终不能再见君王一面。

竭知尽忠,〔3〕

他为国竭尽才智,精忠报效,

而蔽鄣于谗。〔4〕

却遭到谗臣的诬陷和阻挠。

心烦虑乱,

他思绪纷乱,心情烦恼,

不知所从。

无所适从,真不知如何是好。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5〕

于是去拜访太卜郑詹尹,

曰:

向他请教道:

“余有所疑,

“我有困惑和疑难,

愿因先生决之。”〔6〕

想仰仗先生为我决断。”

詹尹乃端策拂龟,〔7〕

詹尹便摆正蓍草,拂净龟壳,

曰:

恭敬地问道:

“君将何以教之?”

“您有些什么问题见教?”


屈原曰:

屈原问道:

“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8〕

“我应该勤勉诚恳,质朴而忠实,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9〕

还是送往迎来,应酬周旋终日?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10〕

我应该除草拓荒,努力耕耘,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11〕

还是游说王侯卿相,成就功名?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我应该直言是非,无所隐讳,不顾性命,

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

还是随世从俗,贪图富贵,苟且偷生?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12〕

我应该超然世外,隐逸高举,保持自己的纯真,

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唲

还是忸怩惶恐、唯唯诺诺,

以事妇人乎?〔13〕

事奉高傲的妇人?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我应该清廉无私,正直坦率,修身洁行,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

还是夸夸其谈,圆滑世故,

以絜楹乎?〔14〕

邀宠求荣?

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15〕

我应该昂首特立,如骏马一日千里,

将氾氾若水中之凫,〔16〕

还是随波逐流,似野鸭水中游戏,

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浮沉上下,苟全自己的躯体?

宁与骐骥亢轭乎?〔17〕

我应该与骏马并驾驰骋,

将随驽马之迹乎?〔18〕

还是随劣马,步其后尘?

宁与黄鹄比翼乎?〔19〕

我应该同黄鹄为伴,比翼飞翔,

将与鸡鹜争食乎?〔20〕

还是与鸡鸭争食,你夺我抢?

此孰吉孰凶?〔21〕

这一切,哪些是吉,哪些是凶?

何去何从?

哪些应该摈弃,哪些应该依从?

世溷浊而不清:〔22〕

人世间浑浊污漫,是非不明:

蝉翼为重,

蝉翼说得那样重,

千钧为轻;〔23〕

千钧看得这般轻;

黄钟毁弃,〔24〕

青铜的编钟被毁弃不听,

瓦釜雷鸣;〔25〕

土烧的瓦缽敲得如雷轰鸣;

谗人高张,〔26〕

毁善害能之辈气焰嚣张,声威大震,

贤士无名。

贤达睿智之士埋没无名,默默无闻。

吁嗟默默兮,

啊,不再说了,不再说了,

谁知吾之廉贞?”

我的廉洁忠贞又有谁知道?”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27〕

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辞谢道:

“夫尺有所短,

“尺虽长,有时却显得不足,

寸有所长;

寸虽短,有时却变得有余;

物有所不足,

事物未必尽美尽善,

智有所不明;

智慧未必洞彻明鉴;

数有所不逮,〔28〕

术数也会力所不及,

神有所不通。

神明也会不知所以。

用君之心,

按照您自己的心志,

行君之意,

实行您自己的意愿,

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我的龟壳和蓍草对这事儿实在茫然!”

注释

〔1〕放:放逐。可能指楚怀王初放屈原于汉北事。

〔2〕见:朝见。指朝见楚怀王。

〔3〕知:通“智”。

〔4〕蔽障于谗:被谗人阻塞了忠谏报国之路。

〔5〕太卜:官名,掌管国家卜筮的官员。郑詹尹:太卜名。

〔6〕因:由,通过。

〔7〕策:蓍草。端策:筮用策,占卦前将策端端正正地摆好,以示虔诚。龟:龟壳。拂龟:卜用龟,占卦前将龟拂拭干净,以示虔敬。

〔8〕宁:应该。悃(kǔn)悃款款:忠恳勤勉貌。

〔9〕将:还是。劳:慰劳。

〔10〕诛锄:锄除。

〔11〕游:游说。大人:指贵人,王侯卿相等。

〔12〕高举:远离世俗。保真:指保持纯真的本性。

〔13〕哫訾(zú zǐ):忸怩承颜,以言求媚。栗斯:当即“慄斯”,惊惧惶恐貌。喔咿:言辞不定貌。嚅唲(rú ér):强为笑噱,柔顺曲从貌。

〔14〕突梯:滑㳠,圆滑。滑稽:圆转谄媚貌。如脂:如油脂般滑。如韦:如熟牛皮般软。絜楹:量圆曰絜,屋柱曰楹。指絜量木柱,欲削方为圆。喻随俗邀宠。

〔15〕昂昂:昂扬奋发貌。

〔16〕氾氾:随波漂浮貌。凫:野鸭。

〔17〕骐骥:骏马。亢:相对举。轭:车辕前架在牲畜颈上的曲木。亢轭:犹“并驾”。

〔18〕驽马:劣马。

〔19〕黄鹄:大鸟,相传能一举千里。

〔20〕鹜(wù):鸭。

〔21〕孰:谁,哪一个。凶:不吉利。

〔22〕溷(hùn)浊:混乱,指是非颠倒,黑白不明。

〔23〕钧:古制三十斤为一钧。

〔24〕黄钟:古乐十二律之一,器最大,声最宏。指音律合于黄钟的乐钟。

〔25〕瓦釜:陶制的锅。

〔26〕高张:气焰嚣张貌。

〔27〕谢:辞谢。

〔28〕数:术数,此指占卦。逮:及,到。

鉴赏

《卜居》最早见于汉人王逸所编《楚辞章句》,列于屈原名下。后世学者颇有以其文体、风格与《离骚》《九歌》等篇殊异而疑非屈原所作者,但迄今尚无确证。郭沫若以为,“即使不是屈原所作,在研究屈原上仍然是很可宝贵的先秦资料”(《屈原赋今译》),揭示了《卜居》的研究价值所在。

题名《卜居》,意为“卜己居世何所宜行”(王逸《楚辞章句》)。《周易·系辞》有“上古穴居而野处”语。“居”“处”对文互训,故“卜居”即“卜处”,亦即请教处世之方。诗人以“卜居”的独特方式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激愤和抗争的精神,奇辞奇体,奇情奇思,堪称千古奇文。

以虚设之辞,抒实有之情,此奇一。屈原“竭知尽忠”,却遭受放逐,“蔽鄣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于是问卜于太卜郑詹尹。詹尹“端策拂龟”,问屈原“将何以教之”。朱熹《楚辞集注》云:“端,正也。策,蓍茎也。正之,将以筮也。龟,龟底壳也。拂之,将以卜也。”但古时卜则不筮,筮则不卜,不能兼而用之。可见这虔敬庄重的占卜场景,出之于诗人的虚构。清人王夫之《楚辞通释》云:“《卜居》者,屈原设为之辞,以章己之独志也。居,处也。君子之所以处躬,信诸心而与天下异趋。澄浊之辨,粲如分流;吉凶之故,轻若飘羽。人莫能为谋,鬼神莫能相易。恐天下后世,且以己为过高,而不知俾躬处休之善术,故托为蓍龟而詹尹不敢决,以旌己志。因穷弇娿病国之情状,示憎恶焉。”这种匠心独运的艺术虚构,正是为了一泻无余地发抒屈原积郁已久的真情实感——屈原卜居的大段激扬慷慨、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

无疑而问,有感而发,此奇二。屈原自谓“有所疑”而问卜,愿因太卜而“决之”。然而当太卜问他“将何以教之”时,喷薄而出的却是八对截然相反的问题,通过“宁……将……”的句式,明确表明自己坚定的抉择——肯定“宁……”,否定“将……”。显而易见,屈原并非真的“有所疑”、真的不知“孰吉孰凶,何去何从”,而是是非曲直了然于心,是愤世嫉俗的无疑而问。他鄙夷随波逐流、谄媚取宠的苟安偷生者,决意与世俗抗争,洁行高志,我行我素。他揭露黑白颠倒、混浊颓败的世风,指斥趋炎附势、卑鄙无耻的小人,控诉社会对廉洁忠贞之士的不公。这一切,又是他郁积于心、一吐为快的慨叹与激愤。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云:“屈原疾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设为不知所从,而假龟巢以决之。非实有所疑,而求之于卜也。”可谓深得《卜居》精义。

借人之口,言己之志,此奇三。屈原大段“天问”式的问卜,正气包举,气势磅礴。太卜闻而敬畏,释策辞谢,连连声称“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要屈原“用君之心,行君之意”。其实,这恰恰反映屈原作为“一位不信上帝、不信卜筮的理性主义者”(郭沫若《屈原赋今译》)的唯物观,同时也表明屈原不屈服,不动摇,“用己之心,行己之意”的决心。

全篇以散行韵语写成,或隔句押韵,或一句一韵,换韵自由;句式或两两对偶,或长短参差,变化奇妙,错落有致,读来音律自然谐和,别有一种声情互生的韵致。中间八对问句,以“宁……将”句式,排比铺陈,一气贯注,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每对问句措辞强烈,对比鲜明,具有不容辩说的理性力量。大量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如“悃悃款款”“哫訾”“栗斯”“喔咿”“嚅唲”“突梯”“滑稽”“昂昂”“氾氾”“默默”等)交错运用,又平添诗情韵味。

唐代以鬼才称著于世的诗人李贺读了《卜居》后称道说:“《卜居》为骚之变体,辞复宏放,而法甚奇崛。其宏放可及也,其奇崛不可及也。”(引自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他确是品味出了《卜居》的妙处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3: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