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如梦令 李清照
释义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

清照的两首《如梦令》,是她前期词中两颗罕见的明珠。它们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以及她那深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在这一首小令里,作者采用她擅长的白描手段,追记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

起句“常记”的“常”,同“尝”,意思是“曾经”。“溪亭”“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出醉饮的所在和饮罢的时间。溪亭醉饮,不知归路,表示游兴沉酣,乐而忘返。溪亭醉饮,游兴沉酣,反映了超出女性词的士大夫情趣,揭示了女词人的倜傥豪放与洒落的性格。黄昇《花庵词选》收这首词时,补了一个词题曰“酒兴”。只看到酒兴,没体会主要内容“游兴”,这样的加题可称画蛇添足。还是从曾慥《乐府雅词》不加题为是。“兴尽晚回舟”句,承上启下。怎样承上?有人黏滞在“酒兴”上,解释说:待到酒兴阑珊,方才回去。如果照这样讲,那么酒意已消,怎么回舟时,还“误入藕花深处”呢?“兴尽”分明用的是“兴尽而返”的典故:晋朝的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一个雪夜,他从山阴家中出发,泛舟剡溪,为的是忽然兴至,要去访问一个朋友戴安道。等到了戴家门口,他并没有走进去,就吩咐回舟而归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我又何必见安道呢?”女词人这里写“兴尽”,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所以“兴尽晚回舟”和“不知归路”不是矛盾的,正是承接的。女词人和王徽之正是有同样的洒落情怀。这句又怎样启下?既然兴尽即返,不问归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深密之处的失误。藕花就是荷花,用前词不用后词,主要是因为音律的缘故。妙在酒意未消、游兴未减的游人,对于这种“岔子”可毫不在意,非要“争渡,争渡”,夺路前进不可。我们读着“争渡,争渡”,仿佛听见猛力向前的击水桨声;宛然看见无忧无虑、有说有笑的游人神态,似乎《如梦令》词调的叠句格律是为着词人妙造自然的词句而设的了。有人把“争渡”的“争”字解作“怎”字。虽然一般词曲用字确有如此的解释,但不能排斥“争”字当“抢”讲的普通释义。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了;必须是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眠宿在沙滩上的鸥鹭,被抢渡的击桨声、游人的笑语声所惊骇,扑棱棱拍翅飞起,何等美妙的景象!鸥鹭常见于诗词。鸥鹭“忘机”,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作者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表现了主人公潇洒天真的性格。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现了李清照早期词用白描法引出新思、取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艺术特色。有人以为是苏轼的作品(《草堂诗余》),甚至以为是吕洞宾的词(《古今词话》),都是没有理解李清照词一扫香而弱的词风,不作女儿态的词语的一种独特之处。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