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南【南吕·恋芳春】哀风潮 范驹 |
释义 | 南【南吕·恋芳春】 哀风潮 【恋芳春】颠沛何辜,听闻犹骇,浮天卷地潮来。大抵秋风七月,生怕成灾。不道今年恁快,只通夜东南风大,漫堤界。苦了江滩海涯,一例湮埋。 【懒画眉】闻道掀翻雪山堆,六十里中狂击排,死人无处觅尸骸。便觅得也无棺盖,顷刻存亡一可哀。 【前腔】闻道千声万声来,潮仗风威走疾雷,呼号惨震隔阴霾。屋宇如浮芥,得命无家一可哀。 【前腔】闻道官衙报凶灾,蠲赈今谁循吏哉,棉花无粒豆无秸。籽种拚称贷,剜肉医疮一可哀。 【前腔】闻道催租主人来,鞭扑从教拚命挨,釜中无米灶无柴。妇子多疲惫,忍饿完租一可哀。 【解三酲】叹原田旱荒无奈,望沙田加倍秋获,竟白茫茫一片成江海,更不抵旱粮熟再。只说那退潮三日沙犹陷,可知道灌水千塍草没荄。吾庐在,尚且风掀瓦去,雨进窗来。 鉴赏 这一套曲作于清代的乾隆盛世,描写的却是沿海农民先遭遇海水倒灌的天灾,继而遭遇地主催租的人祸。曲中用语朴实精警,摒弃华丽辞藻,内里更多的是悲天悯人之情,而这类直接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在清代散曲创作中并不多见。 首曲〔恋芳春〕总说海水在大风的影响下倒灌沿江沿海田地。从文中可知,受季风影响以往入海河流其涌潮在农历七月以后才逐渐达到高潮,但是这一年风潮提早到来了。一夜之间,浮天卷地的潮水就漫过江堤海防,沿江沿海大片种满庄稼的田地,一律被潮水所“湮埋”。作者一句“听闻犹骇”写出其当时震惊的心情,而“颠沛何辜”则述写其对受灾农民的深切同情。 中间四支〔懒画眉〕分别从四个角度具体描述此次风潮给老百姓所带来的惨痛后果。第一支曲子写水势,“掀翻雪山堆”极言潮水之大,好似雪山崩坍一般,狂奔突进,沿海沿江60里的百姓顷刻之间无端丧命,房屋器具瞬间荡然无存。“掀翻雪山堆”既是对上文潮水“浮天卷地”的进一步视觉渲染,也为曲末的种种“可哀”预作铺垫。如果说第一支曲子重在视觉渲染,那么第二支曲子就偏重于听觉效果。只听到“千声万声”来,来的速度极快,仿若“疾雷”一般,瞬时间“呼号惨震”。这一系列的表音用语,进一步强化了悲剧气氛。第三支曲子,则是告知官府已经向朝廷上报了“凶灾”,但作者接着却用了一个疑问句“今谁循吏哉”。按照惯例官府上报灾情后,会有减免赋税的诏令要昭告、向灾民发放赈济等事情需要实施。不过作者却在询问如今哪位官员算得上是奉职守法的“循吏”,使用的虽是疑问句式,但却表述了一个否定的事实。官府悯恤百姓指望不上,老百姓就只能靠借贷来维持生计了,而这正应了唐聂夷中《咏田家》的诗句“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但这悲剧仍未完结,在第四支曲子中,地主不顾佃农刚遭受了风灾,也顾不上未到收获季节,便上门催租,而釜中无米灶亦无柴的佃农们只能“忍饿完租”。这四支〔懒画眉〕层层深入地揭示了风灾人祸造成的惨状,结尾的四个“一可哀”更是仿若重锤一般将这种沉痛逐一敲入读者心中。 尾曲〔解三酲〕则述写作者对灾民未来生活的忧虑。原来百姓的熟田遭遇旱荒,本指望新垦的沙田能多打些粮食来弥补一下生活。但现在风潮已经退去,可沙田内仍是一片咸水汪洋,田埂上连杂草都无法生根,就更不要说补种庄稼了。而作者本人虽然“吾庐在”,却也是风掀瓦去,窗有似无。“吾庐在”尚如此,已是上无片瓦的灾民又将如何抵御风雨的侵袭呢?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