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西园赋 赵秉文 |
释义 | 游西园赋 九日令辰〔1〕,众宾皆醉,赵子独游西园〔2〕。盖故苑同乐之地〔3〕。于时天高气清,风物凄厉〔4〕。草绿惨以断蔓〔5〕,果红蔫而脱蒂〔6〕。若乃藻扃黼阁〔7〕,檐摧槛圮〔8〕,曲池荒而飞萤〔9〕,灌木老而雊雉〔10〕。嗟物是而人非,何昔荣而今悴〔11〕!既而登高台,俯清泚〔12〕,天落镜中,水涵空际〔13〕。物无倒影之心,水无涵空之意。心与境忘,境融神会。先生一笑而作,渺〔14〕归鸿于天外。 注释 〔1〕令辰:好时辰。 〔2〕赵子:作者自称。西园:汴京名胜。即赋中所说之故苑。 〔3〕故苑:往日的园林。疑即为汴都西顺天门外金明池琼林苑旧址(参看《东京梦华录》)。 〔4〕凄厉:悲凉惨淡。 〔5〕惨:颜色暗淡。惨绿:败叶。蔓:蔓生植物的枝条。 〔6〕蔫:物不新鲜。指花果萎缩。蒂: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7〕藻扃:文彩修饰的门户。黼阁:装饰花纹的楼阁。 〔8〕摧:崩坏。槛:栏杆。圮(pǐ):毁坏,坍塌。 〔9〕曲池:园中的水池。 〔10〕灌木:这里泛指园中的树木。雊雉:雉鸣。雉:鸟名,亦称野鸡。 〔11〕悴:衰落。 〔12〕清泚:清澈明净。 〔13〕涵:包容。 〔14〕渺:茫远。 鉴赏 这篇纪游小赋,写景抒情,层次井然。赋中首先点明时令。“九日令辰”,天高气爽,风物宜人。正是登高临水,饮酒赋诗的大好季节。作者与众宾开怀畅饮之后,“众宾皆醉”,而作者却乘兴“独游西园”。西园,本是汴京著名的游览胜地。山石花鸟,林泉池馆,亭台楼阁,曲槛回廊。这景物佳丽,深邃幽静的园林,曾经招引过众多游人。所以赋中称这里是“故苑同乐之地”。可以想见这个“故苑”当日的繁荣。然而眼前出现的却是“草绿惨以断蔓,果红蔫而脱蒂”。翠减红衰,风物凄厉,一派深秋景象。昔日的雕栏玉砌,“藻扃黼阁”,业已“檐摧槛圮”。当年繁荣的园林,今已荒芜至此。古苑西风,吹老几番尘世!园中“曲池荒而飞萤,灌木老而雊雉”。面对如此荒凉残破的“故苑”,不禁抚今追昔,发出“物是而人非,昔荣而今悴”的嗟叹。然而作者很快便从慨叹中得到解脱。他“登高台、俯清泚”,只见“天落镜中,水涵空际”,天光水色,交相辉映。置身其间,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这里一切都出于自然。“物无倒影之心,水无涵空之意”,宁静清幽,使他“心与境忘,境融神会”,进入物我两忘、万念皆寂的境界。 作者身为金国朝臣,据《金史》本传记载,他一生曾“仕五朝,官六卿”,又说他“晚年颇以禅语自污”。在封建社会中,宦海浮沉,仕途艰辛,他是深有体会的。茫茫尘海,龌龊官场,使他无法得到心灵的安静。于是他向往山林,向往自然。因此,当他登高游赏,漫游于林泉清幽、水天相映的佳境时,即感到“心与境忘,境融神会”,沉浸于幽静的大自然中。在欣赏林泉清美的同时,也就传出了向往山林的归隐心曲。 本篇在写作手法上虚实结合。能以空虚衬映实景。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借自然景色以抒发自己的幽怀。往昔与现实,抒情与写景,景与情交互写来,虚实对照,前后呼应。从今昔盛衰之感,抒写向往山林的心曲。物境心怀,清雅自然。最后一句“渺归鸿于天外”,情味无限,为全文增添诗情画意,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篇小赋在游园的描写中,突出了“故苑”“九日”和“独游”。着意描写了“风物凄历”的“九日令辰”,因此,赋中出现的一景一物,都呈现着深秋的色彩。为作者在赋中的抒情作了极有特色的衬托。又因为是“故苑独游”,所以才引出“今昔之感”和物我皆忘的幽思。一路写来,颇得自然之理。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