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思美人 屈原
释义

思美人

屈原

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1〕。蹇蹇之烦冤兮,陷滞而不发。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2〕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因归鸟而致辞兮,羌迅高而难当。高辛之灵盛兮〔3〕,遭玄鸟而致诒。欲变节而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独历年而离愍兮〔4〕,羌冯心犹未化〔5〕。宁隐闵而寿考兮〔6〕,何变易之可为!知前辙之不遂兮,未改此度。车既覆而马颠兮,蹇独怀此异路。勒骐骥而更驾兮,造父为我操之。迁逡次而勿驱兮,聊假日以须时。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獯黄以为期。开春发岁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擥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解萹薄与杂菜兮,备以为交佩。佩缤纷以缭转兮,遂萎绝而离异。吾且儃佪以娱忧兮〔7〕,观南人之变态。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8〕令薜荔以为理兮,惮举趾而缘木。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登高吾不说兮,入下吾不能。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广遂前画兮〔9〕,未改此度也。命则处幽,吾将罢兮〔10〕,愿及白日之未暮也。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11〕

注释

〔1〕诒:赠予。

〔2〕沉菀(yù):沉闷而郁结。

〔3〕高辛:帝喾的称号。灵盛:犹言神灵。

〔4〕离:通“罹”。离愍:遭遇祸患。

〔5〕冯(píng)心:愤懑的心情。

〔6〕隐闵:隐忍忧悯。

〔7〕儃佪:徘徊。

〔8〕章:通“彰”,显明。

〔9〕广遂:多方求实。

〔10〕罢:同“疲”,完,尽。

〔11〕彭咸:王逸谓:“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其人于楚辞中凡七见,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品行高洁、深为屈原所仰慕之人。这里的“思彭咸”句,只是表其仰慕之情,并非南行投水。

鉴赏

《思美人》,是屈原《九章》之一。“美人”,王逸谓指楚怀王,甚是。这篇作品的创作时间应在怀王时屈原遭谗被疏之后。

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明于治乱”的政治家。他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以图楚国富强,曾深得怀王信任,但由于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于是怨诽四起、谗言日进,使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呕心沥血的改革毁于一旦,使其无限惋惜和怨愤。而怀王又惑于群小,昏聩固执。诗人于厄境之中,借这篇作品表达了忠言难进的痛苦,坚贞高洁的志趣,满腔的爱国热忱以及对腐败政治的揭露和抨击。

作品一开始,就以美人喻君,以男女之间的思念喻对怀王的向往之心,本已把思君之情写得真挚强烈,继之又用“擥涕”表达思君不见的痛楚,用“伫眙”表现思君之情的殷切。这强烈的思君陈情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在逆境之中力挽狂澜、重图改革的努力。但眼前的现实却严峻而无情:“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怀王惑于奸佞,忠言难达天听。“蹇蹇”四句中,“蹇蹇”,即“浅浅”之借,指小人们的奸巧之言;“烦冤”,即烦乱冤苦;“申旦”句,即“日日陈己之言”;“沉菀”,即沉郁、深重之意。这几句就揭露了小人们以花言巧语欺蔽庸主,使诗人陷入赴诉无门的深重苦恼之中。“愿寄言”四句则是诗人紧承前语,借助比兴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期达于君的努力和奔波无果的苦恼,揭示了诗人执著的政治追求与腐败现实形成的尖锐冲突。“高辛之灵盛兮,遭玄鸟而致诒”,诗人用玄鸟欣然为媒而帝喾喜得简狄的故事表达了君臣遇合的美好理想,但面对现实却又使他感到回天无望,于是激愤之辞油然而作“欲变节而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想与时俯仰而摆脱困境,但又为改变初衷难申强国之志而惭愧。于是诗人对其胸志再次做出严肃的表白和郑重的宣告,“独历年”四句就是表示:宁可忍受忧愁苦恼而直到终老,也不干那些变节从俗的丑恶勾当。至此,是作品的第一部分,写诗人逆境之中理想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执著的追求。

“知前辙”四句中,“前辙”比喻楚怀王数次内惑于子兰、靳尚之流,外受欺于张仪而奉行的背齐亲秦的错误政策。“不遂”,犹言失败,即指由上述政策而招致的兵败地削的惨重后果。而子兰、靳尚、南后郑袖之流对此仍不知悬崖勒马,为一己私利依然勾结张仪、欺惑怀王而不放弃亲秦之策,一步步把国家推向灾难的深渊。“知前辙”四句,就是对他们这种误国行径的无情揭露和愤然抗争。在此君昏臣佞、国策失误、国运阽危之际,诗人再申其扭转乾坤、力挽狂澜之志,“勒骐骥”以下六句就是对这一思想的表达。“造父”,周穆王时人,以善驾车而闻名。“迁”,前进;“逡次”“勿驱”,缓行;“须时”,犹言等待时机,是说要待时而动、勿感情用事,其中包含了对楚怀王轻举妄动的批评。“嶓冢”,山名,在今甘肃境内,是秦国最初的封地。这几句是说,只要重整军政、待时而动,迟早会有直捣秦国老巢的这一天。以上是第二部分,是对楚国错误国策的批评并申明自己的主张。

在他踌躇满志而面对现实却一筹莫展之际,只好娱游以宽怀。诗人一生追求高洁的品行志趣,在被疏娱游之际,他依然不弃“好修”之志,这也是他与群小们相水火之处。他认为小人们的误国丑行盖出于“莫好修之害也”,在这里,他用拔取丛薄中的芳茝、采集长洲之上经冬不死的宿莽,以喻其对美好品质的孜孜不懈地追求。而无人理解的痛苦又使他发出知己难遇、生不逢时的感慨:“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尽管如此,他依然广采萹薄与杂菜、做成花饰繁多、色彩缤纷的佩带,这种矢志不渝的对美质的追求、苦心结缀的佩带,却受到群小的诋毁与践踏,枯萎断绝而支离破碎!他们之间竟是如此的大异其趣、水火不容。正如诗人在《离骚》中所揭露的那样:他们喜欢用粪土去装填香囊,却说申椒不芳香!正是这种美丑的颠倒,造成了他们违背常情的心理和行为,即诗人所说的“南人之变态”:“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俟。”“扬厥凭”,即弃其愤懑之心;“不俟”,言其忘仇之快。这两句是说,私欲满足而心中暗喜,国仇国耻却不以为意!直刺群小的丑行、丑态、丑恶的灵魂,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芳与泽”四句,言己以高洁之志处浊世之中,不屈于流俗而卓然自见,像浓郁的芬芳之气充于内而溢于外。“情与质”两句,“情”“质”对言,“情”指“质”的外在表现,保持着自己高洁的品质,身处厄境而令名益彰。以上是第三部分,表现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赞扬与矢志不渝的追求以及对小人们丑恶灵魂的鞭笞。

以下是作品的最后一部分,收总余篇,重申其于逆境之中内心的矛盾与追求。在“令薜荔以为理”等八句中,前四句连用两个比喻表达了“可以请托在朝之臣在君王面前替自己说合,但又不愿意这样做”(马茂元语)的矛盾心理。“登高”两句中,“登高”与“入下”对举,分承前面的“缘木”与“濡足”,再申其不可违心屈就之义。“固朕形”两句则是说,虽质性使然不习惯于屈己事人,而难申强国之志又使自己无所适从。“广遂前画”四句,则又最终表明,要多方努力以期实现自己一直所坚持的强国之策。“命则处幽,吾将罢兮”,即就是在身处厄境、前途莫测之际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愿及白日之未暮也,独茕茕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要追步古贤遗风,效法彭咸,耿介正直而不随流俗,以铿锵坚定的表白而结束了全篇。

作品通篇以抒发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为中心,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之中的忧愤、抗争,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力挽狂澜的努力。或指陈国事,或直陈胸志,多层次多侧面地反复表达其理想和追求,具有像《离骚》那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特点。正是在这种反复申言之中,使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了真挚深沉而动人的表现,也加强了作品的抒情色彩。同时,诗人也借助比兴手法、神话故事,使这种一般来说容易流于平板枯燥的政治抒情诗形象生动而神韵飞扬,具有突出的艺术价值。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3: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