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河伯 屈原
释义

河伯

屈原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横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1〕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来迎,鱼邻邻兮媵予〔2〕

注释

〔1〕流澌(sī):解冻时流动的冰块。纷:纷纷。

〔2〕邻邻:一作“鳞鳞”,众多貌。媵(yìnɡ):原指陪嫁的女子,此处作动词用,陪送。

鉴赏

《河伯》写黄河之神。河神最初是高禖之神,属于女性,掌管天下万物的生长和繁殖。后来河神的性别发生了变化,被男性代替。他的职责仅仅是管理河水。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父权制社会代替了母权制社会的历史轨迹。由于黄河经常发生水患,河伯成为专门制造灾害的凶神,声誉大降。据古籍记载,河伯又是一个爱情纠葛中的人物。他的妻子宓妃,是个美丽而放荡的洛水女神,又同后羿发生恋爱,后羿射瞎了河伯的左眼,夺走了他的妻子。官司打到天庭,天帝说他活该,结果后羿反而成了除害的英雄,受害的河伯却成了孽物。由此可见,河伯因闹水患而给人的印象十分不佳。

然而屈原笔下的河伯形象并不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凶神恶煞、令人憎恶。这恰恰说明屈原对民间祭歌是做了加工提高的。《九歌》中的河伯形象,从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动来看,完全是拟人化的。他和宓妃的恋爱生活也同人间一样有着幸福和不幸的时刻。这篇作品写他和宓妃同游九河,同登昆仑山,同游河渚,最后终于在南浦离别。在这同游过程中,河伯既感到一种相会时的幸福,又因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时间的进程,使得他感到痛苦和惆怅。他的心情处在矛盾状态中:同游九河时,河中刮起了大风,掀起了大浪;同登昆仑山,正感心旷神怡时,夕阳西下,于是怅然思归;同游河渚时,冰流纷纷而下,慌忙中他拱手告别,一路东行相送,至南浦终于一别,唯有滔滔江水和成群的鱼儿与自己做伴。作品对他们爱情生活的描写,看不出有丝毫的淫荡气,相反却是正面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热烈的、淳朴的,因而也是健康的。在他们的相爱过程中,交织着悲喜哀乐、离愁别绪。河伯是个多愁善感而又富于人情味的河神,并非凶狠无情的怪物。这对异性神的爱情生活,实际上是人间爱情生活的幻化。从作品中透露出来的惆怅之情,我们还可看到当中伴随着屈原的影子。屈原对民间祭歌“更定其词,去其泰甚”,使得歌词格调显得雅而不俗,笔调婉丽清新。

这首诗在描写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紧扣一个“水”字——对水神、水族、水景的描绘。

河伯是水神,亦即龙神。诗中对他的外形没有做正面描绘,主要是通过侧面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他那水神的形象。他的整个行程都没有离开河水,即便登上昆仑山,也不能说与水无关。因为昆仑山原是黄河发源之地。他乘坐的交通工具是水车、无角龙、白鼋,住的是鱼鳞屋,还有紫贝阙、珠宫。文鱼为他带路,鱼群同他做伴,波涛滚滚相迎,冰凌纷纷而下。“灵何为兮水中?”一句,点明河伯是水中之物。加一“灵”字,说明他是水中之神灵。和这位水神相爱的也是一位水神——洛水女神宓妃。诗中的主人公是水族,配角也是水族。他们生活的环境全与河水有关。这样写,就把河伯这个形象置于可信的基础上;又因为他是神,而不是一般的水族,所以他又处于水族之上。他既有水族的自然特性,又多少具有人的灵性。整首诗是立足于水的世界,围绕着一对异性水神的恋游,调动各类水中动物为其创造气氛。整个水景的描写,既不像湖水那样平静柔和,也不像长江那样平稳温和,而是狂风大浪、冰块撞击,这正是黄河气势的剪影。而这里所描写的水景,富有动态感、惊险感,速度快,力度强,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然而这样的景物对于水神来说乃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尤其对于热恋中的情侣来说,换换环境和空气,似乎新鲜些,幽静总比喧闹适宜,因而诗中写他们欢快的时刻不是在水上而是在山上,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小洲。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