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东山 诗经 |
释义 | 东山 《诗经·豳风》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1〕。蜎蜎者蠋〔2〕,烝在桑野〔3〕。敦彼独宿〔4〕,亦在车下。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5〕,亦施于宇。伊威在室〔6〕,蟏蛸在户〔7〕。町疃鹿场〔8〕,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9〕,妇叹于室。洒扫穹窒〔10〕,我征聿至〔11〕。有敦瓜苦〔12〕,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13〕,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14〕,九十其仪。其新孔嘉〔15〕,其旧如之何? 注释 〔1〕士:通“事”,从事。行枚:古人行军,用枚(形似筷子)衔在口中,以防说话有声,此借指战争。 〔2〕蜎蜎(yuān):虫蠕动貌。蠋(shǔ):一种野蚕。 〔3〕烝:久。 〔4〕敦(duī):蜷缩成一团的样子。 〔5〕果臝(luǒ):葫芦科植物。 〔6〕伊威:一种小虫,俗称土虱。 〔7〕蟏蛸(xiāo shāo):长脚蜘蛛。 〔8〕町疃(tǐng tuǎn):田地被野兽践踏处。 〔9〕鹳(ɡuàn):水鸟名,形似鹤。垤(dié):蚁洞口的小土堆。 〔10〕穹:空隙。窒:堵塞。 〔11〕聿:语助词,含有将要的意思。 〔12〕瓜苦:即匏瓜。 〔13〕仓庚:黄莺。 〔14〕亲:指妻子之母。缡(lí):妇女的佩巾。 〔15〕孔:很。 鉴赏 《毛诗序》说:“《东山》,周公东征也。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余冠英先生以为无确据,说是久戍士卒在还乡途中思念家室的诗。有人认为是周公为了慰劳士卒们而作的,就更不可靠了。朱东润说:诗中有反映农村荒凉景象,当时一定发生过较大规模的战争,且诗中有“于今三年”之句,也与《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东征,三年践奄”相符,认为诗序对本篇时代背景的解释是可信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这位久戍边防、偶然生还的战士,因为久久不归,这次终于自东而归,本当一喜,却不见其喜,只见其忧。因为濛濛细雨,本身就给人一种愁绪不尽之感。“无边丝雨细如愁”,无边无际、没完没了的濛濛细雨,还与主人公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愁思相应。贺铸“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后人多宗于此。这二句展现了一幅淫雨霏霏、满目萧然的凄凉画面,是征人凄苦心情的象征。二句一喜一悲,呈现了役满归来的征人又悲又喜的心情。“我来自东”,是征人重返家园的深沉感叹。面对阴霾的雨天,不禁思绪万端。“我东曰归,我心西悲”两句正是这种思绪的进一步抒发。在踏上归途时,暗自庆幸自己解甲而归,完成戍役,从此可以安安然然过日子了。“东”“西”说明征人身还在东,心已向西,写出了思绪驰骋、归心似箭、急不可待的心情。出征遥远,历时长久,当然要“悲”了,自己如此,家里而又如何,这则更是悲上加悲。日思夜想,西归故乡,今得实现,高兴当是无以复加,却曰“我心西悲”,初视之,不达情理,深思之,三年戍役,日夜造成的精神负担太重了,一旦可以摆脱,自然欣喜。欣喜之际,反生悲恸,真是悲喜交集。心情激动平息,心里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回到家里,穿上平民的服装,重新开始田家生活。“制彼裳衣,勿士枚行”,饱含难以名状的欢畅和喜悦,表达了征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蜎蜎”四句,一说是独宿在车下是这个征人,一说是后两句是回想过去行军中之露宿生活,后说为佳。看到山间路旁蜷缩蠕动的野蚕,而忆起昨日先前蜷曲车下的辛酸日子,以往数年间含枚疾行,寒夜露宿生活就又在脑海中浮现。痛定思痛,真不知当初是如何熬过来的。这是“悲”之一。 二章前四句写家中庭院、屋子冷落、萧条。后二句写整个村子荒凉可怕。整洁的房屋和亲人的欢声笑语,都被空寂荒凉、兽迹虫踪和乱飞的磷火所代替了。这是征人的想家之词,这个猜想是归途所见村落破败荒凉所引起的,是在“三年音书断,近乡情更怯”的情况下产生的想象,是频繁的兵役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破坏的形象缩影。这是“悲”之二。尽管家乡一片荒寂,死气沉沉,但这毕竟是征人劳动、生活过的地方,亲人之所在,所以仍然一往情深,而曰之“不可畏也?伊可怀也”。诗中荒凉的气氛反成了征人热爱家园的烘托。 三章的“妇叹于室”,言鹳鸣引起妻子在家里因思念自己而长叹。“洒扫”二句为倒装句,此二句踊跃而接上章“伊可怀也”,倍有精神。这想象使他感到若许的家庭温馨,其间又渗透挂念牵怀不尽心绪。征人心驰神往,仿佛已来到家门口,抬眼就见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一说,妻子看见那匏瓜搁在柴堆上已经很久了,就想起丈夫同自己分别三年了,亦通。“自我不见,于今三年”二句,戛然顿住,锁上一笔,截断思念,分量极重。情之凄怆,怅然不尽。家庭每一物什,对征人来说都很怀念。古人结婚行礼,就是一瓠(葫芦),分作两瓢,夫妇各执一瓢,盛酒漱口。所以表示他和妻子结合的“瓠瓜”,就更撩起他的心思,也自然引出下章之所思。这一章不说自己想念妻子,而说妻子如何想念自己,正见思妻之深。这是影中取影,想象之中包孕想象。 四章写征人回忆新婚情景,三年的戎马生活终于熬过来了,新生活的憧憬在心中燃起火花。两情相爱,经久弥新,新婚的美好情景自然涌上心头。妻子的倩影在眼前浮动,那一天真是美不可言,那一瞬间的幸福,仿佛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黄莺飞舞,闪亮的羽翼带来了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之子于归”,那个年轻可爱的新娘快过门了。“皇驳其马”,那迎亲的队伍簇拥着喜不自禁的新郎驾车迎娶。新娘家中又是一番热闹景象:“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母亲为女儿结上佩巾,将那些做媳妇的礼节叮咛了又叮咛。这些充溢一片香艳幽情,“骀荡之极,真是出人意表”(姚际恒)。不但表现了征人对新婚情景鲜明的追忆,同时与“妇叹于室”情景形成对比,点明战争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创伤。正因为如此,征人的思绪从回忆又急转到现实中来,情不自禁地担心自问:“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不晓得三年后的现在情形怎么样?征人多么愿意往日的平安生活又重新开始,但却又不能不担忧现在的景况——妻子如今怎样,有没有因灾荒饥寒而死去?还是逃亡到他乡?是被贵族强劫?还是另嫁了人?种种疑惧涌上心头,不尽忧虑全倾入末一句沉重的自问之中。 诗中表现了农民淳朴的思想感情。他们爱自己的家乡和农作物,热爱和平安定的劳动生活。正是以这样善良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征人的不尽心思,心绪的起伏。这首诗外在事物的错落叙述,为内在情感所贯穿。先写征人在征途中想象回家后“制彼裳衣”之欣喜,以及思家和回顾军伍生活的悲喜交加的心情。再加上在“零雨其濛”的忧郁气氛中时时透出喜悦的情调,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第二章以更深沉的哀怨情调,展现家乡的萧条,继而又寄于对妻子怀念和对新婚的回忆,感情表露灼热似火,把情思推向高潮,最后一句“其旧如之何”的转戾,又使驰骋的想象回复到现实中来,情感的波涛从想象的巅峰跌入现实的浪谷。这种悲与欢的矛盾统一,构成动人的意境。其次,对事物的描写层次,是凭借联想展开的,伸缩自然。艺术构思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美学》)。诗人的构思,不限于身之所历,感物而生情,凭心构象,无有时空限制,都是情感所之,也是情理所之。这是《国风》中想象力最丰富的一篇。首章触景生情是再现式想象,家乡荒芜是纯幻想式的想象,思妻基于旧日生活是再创造式的想象,末章是追忆性想象以及对未来推理性的想象。写想象能以小见大。果臝、潮虫、蜘蛛写尽庭院的残破;鹿蹄、磷火以见田园的荒芜。思室家则“有敦瓜苦”;写新婚热闹到“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以少举多,情貌无遗,再现了不同的气氛和场面,“凡道途之远,岁月之久,风雨之陵犯,饥渴之困顿,裳衣之久而垢敝,室庐之久而荒废,室家之久而怨思”(朱善),都可感可触,而又无不融注了征人变化动荡的心态和忧心忡忡的思绪。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