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东方未明 诗经
释义

东方未明

《诗经·齐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鉴赏

这是一首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劳者歌其事”的诗篇。歌者显然是一位失去了人身自由的奴隶,他的主人是一位身居“公”位的贵族。在主人的监督下,他早出晚归,承受着繁重的劳务工作,生活节奏快得如同被皮鞭抽打着旋转不停的陀螺。诗人截取了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瞬间,来反映他的整部生活史,以小见大,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尖锐对立的阶级关系。

诗的前两章是叠咏,内容相同。首句点时间,突出“未明”,以见其早,不着怨辞,而怨情却在其中。二、三句叙事,在动作描写中刻画人物心理。古代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不知是由于诗人睡意蒙眬,神志不清,抑或是屋里一团漆黑,光线太暗,他竟把衣和裳“颠倒”着穿到了身上。他很快发现穿错了,于是“颠之倒之”,又将衣裳依序重新作了组合。这两句活画出了诗人起床的仓促、忙乱的情景,也渲染出一派紧张的空气。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呢?“自公召之”,原来是主人来叫他,催他去干活。有了这一句,前边两句的动作描写便有了心理依据。试想,“未明”之时,他还在沉睡之中,不意被人叫醒,当听清是“公”来“召”他,不觉吃了一惊,也许是他想起了某次被“召”迟到,挨了鞭笞,受了责罚,吃了苦头,于是这次他一点也不敢怠慢,结果差点弄出笑话不说,还是误了时间。这动作的背后正掩藏着诗人忐忑不安的恐惧心理。此句点明原因,放到第二句说出未尝不可,但放到章末,更显得回旋有味,意蕴丰厚。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用比喻手法写感想。“樊”,指篱笆,用如动词。“圃”,指菜园。“瞿瞿”,惊顾貌。用杨柳柔弱的枝条作菜园的篱笆是极不牢固的,“然狂夫意之,犹惊顾而不敢越”(朱熹《诗集传》)。可自己呢,命运掌握在他人手里,身体虽十倍地强于杨柳,却无力自保,只有让人任意地践踏和欺凌,竟至连菜园子也不如,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末两句中“辰”通晨,“莫”即暮。“不能辰夜”,就是没有早晚;“不夙则莫”,是说不是早早地出工,就是天黑才收工。读者不难理解,如此超强度的劳动,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月月如是,年年如是。这便是一个奴隶的全部生活史,一、二章只不过是这部生活史中的一个镜头,一个片断,一个细节,是他生命三部曲中的一个音节,一个音符而已。这两句不但加大了诗的容量,而且使诗人有了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言虽尽而意无穷。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6: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