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东方未明 诗经
释义

风·齐风

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

东方无光一片暗,

颠倒衣裳。〔1〕

颠颠倒倒把衣穿。

颠之倒之,

忙里那晓颠和倒,

自公召之。〔2〕

公爷派人来喊叫。


东方未晞,〔3〕

东方不见半点光,

颠倒裳衣。

颠颠倒倒穿衣裳。

倒之颠之,

颠来倒去忙不办,

自公令之。〔4〕

公爷派人来叫喊。


折柳樊圃,〔5〕

编篱砍下柳树条,

狂夫瞿瞿。〔6〕

疯汉瞪着眼儿瞧。

不能辰夜,〔7〕

哪能好好过一宵,

不夙则莫。〔8〕

不是早起就是晚睡觉。

(余冠英译)

注释

〔1〕衣:指上衣。裳:下身的衣服。

〔2〕公:王公贵人,官府。召:召唤。

〔3〕晞(xī):破晓。

〔4〕令:命令。

〔5〕樊:篱笆。这里用作动词。圃:菜园。

〔6〕狂夫:指前来催促的公差。瞿(jù)瞿:瞪目而视的样子。

〔7〕辰:时,守时不失。

〔8〕夙:早。莫:通“暮”。

鉴赏

这首诗抒写劳动者对奴隶主贵族频繁不已的劳役的怨愤。全篇采用纯粹的“赋”法,但并没有对劳役的繁重艰苦展开正面铺写,而是在“不夙则莫”的长期劳役生活中戳取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东方未明”时监工催促奴隶早起的情景,加以集中描写;在这个瞬间,又抓住“颠倒衣裳”和“狂夫瞿瞿”两个细节加以突出渲染。这两层集中,把劳役的沉重压迫和奴隶的不满怨愤都凝聚起来了。

一开头就展现出在一片昏黑中奴隶们仓皇起身的情景。“颠倒衣裳”这个生动而富表现力的细节,不仅显示了奴隶在统治者淫威面前囚犯式的本能行动反应——几乎是一听到吆喝便紧张慌乱地摸黑起身,而且瑟瑟缩缩地胡乱穿衣,这才弄得颠倒衣裳,不分上下;而且可以想见监工狐假虎威、一迭连声地穷凶极恶的吆喝喊叫。三、四两句不妨看作奴隶们的心理反应:这颠三倒四不像人过的日子是谁造成的呢?“自公召之”而已。第三句表面上是重复上一句的“颠”“倒”,实际上内涵已经发生了由实到虚的变化。前后对照,正活现出一个行动上慑于淫威、内心充满怨愤的被奴役者形象。第二章从文义上看,是对首章的同义重复。但在情绪表达上,却是在反复渲染中强化。连章吟诵,仿佛可以听到被奴役者越来越强烈的怨愤。文字的更换与句式的变化带给读者的正是这种加强感。

第三章不再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于诗情发展到这里,需要对“劳者歌其事”的“事”作一个明确的交代,并且就势对全篇作一收束。这“事”便是“折柳樊圃”,而催逼奴隶去干“事”的监工此刻正横眉竖眼地瞪视着奴隶。“狂夫瞿瞿”,是奴隶眼中的监工形象。虽只极俭省地画了一双瞪得溜圆的眼睛,却传神地描绘出了凶神恶煞般的形象,不妨说,这就是靠皮鞭和棍棒维持生产秩序的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象征。面对如此凶狠的“狂夫”,奴隶内心激起的是更大的怨愤。“不能辰夜,不夙则莫”,透露出起早摸黑地服劳役,绝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成年累月。这个收束,一方面扩大延伸了“东方未明”的时间,另一方面又深化了奴隶内心的怨愤,收得干脆、有力。

到这里也就可以明白作者何以集中写“东方未明”的瞬间情景。奴隶们白天被迫进行超强度的劳作,只望晚上能睡个囫囵觉,但奴隶主却连这点起码的要求也不予理睬。成年累月的积愤便在这未明即被催起的瞬间爆发。而通过这瞬间的爆发,又正可窥见奴隶成年累月的超强度劳动和非人生活。这正是集中的妙用。

随便看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