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板 诗经 |
释义 | 板 《诗经·大雅》 上帝板板〔1〕,下民卒瘅〔2〕。出话不然,为犹不远〔3〕。靡圣管管〔4〕,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天之方难,无然宪宪〔5〕。天之方蹶〔6〕,无然泄泄〔7〕。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8〕,民之莫矣〔9〕。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10〕。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11〕。天之方虐,无然谑谑〔12〕。老夫灌灌〔13〕,小子 注释 〔1〕板板:指违背常道,朱熹《诗集传》:“板板,反也……言天反其常道。” 〔2〕卒:“瘁”之假借。瘁瘅:言忧病之深。 〔3〕犹:同“猷”,图谋,策略。 〔4〕靡圣:眼中没有圣人。管管:恣肆放纵。 〔5〕宪宪:喜悦的样子。 〔6〕蹶:指社会动乱。 〔7〕泄泄:与“呭呭”通,指妄发议论。 〔8〕怿:同“ 〔9〕莫:同“瘼”,病痛。 〔10〕嚣嚣:同“聱聱”,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意见。 〔11〕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2〕谑谑:嬉笑快乐的样子。 〔13〕灌灌:即“款款”,诚实的样子。 〔14〕 〔15〕耄(mào):八十为耄,此处指昏乱。 〔16〕熇熇:火炽盛的样子。 〔17〕夸毗:指卑躬屈节、胁肩谄笑。 〔18〕载:则。尸:指神尸。 〔19〕葵:“揆”之假借,揆度。 〔20〕蔑:无。资:财产。 〔21〕师:众庶。 〔22〕牖:通“诱”,诱导。 〔23〕壎(xūn):陶制的圆形吹奏乐器。篪(chí):古代竹制的管乐器。 〔24〕璋、圭:朝廷所用的玉制礼器。 〔25〕辟:通“僻”,邪僻。 〔26〕辟:法。 〔27〕价人:大人,善人。 〔28〕翰:骨干。 〔29〕王:通“往”。 〔30〕游衍:游荡。 鉴赏 西周王朝自夷王时起,逐渐走下坡路。到了厉王时代,“政教尤衰,周室大坏”,于是“众人纷然,刺怨相寻”(郑玄《诗谱序》),大量的讽刺朝政的诗篇出现了,《板》就是这类“乱世之音”的代表作之一。 关于诗的作者,《毛诗序》云:“《板》,凡伯刺厉王也。”郑《笺》说:“凡伯,周同姓,周公之胤也,入为卿士。”魏源《诗古微》认为即是《汲冢纪年》中的“共伯和”。但作者是否为凡伯,已不可知。从诗中“及尔同僚”“老夫灌灌”等诗句来看,作者当是王朝内一个具有正直良心的老臣。 诗一开始,便单刀直入,点明大谏的理由:上帝违反常道,致使下民遭殃;上帝说话不对头,政策无远见,因此,我要大力劝谏。这里的“上帝”,暗指周厉王。接着几章,作者反复指出:天下动荡不安,社会混乱不堪,“天之方难”“天之方蹶”“天之方虐”“天之方 看来,那些小人并不以此为然,因此,这位老臣又苦口婆心,开导他们:政令和顺,臣民便会协和齐心;政令败坏,臣民便会受灾受难。我的忠言是合情合理的,并非昏老之言,不要以为这是戏言玩笑。为了打动他们的心,老臣又多次用比喻说明道理:上天诱导下民,如奏壎、篪,和谐其音;如佩璋圭,契合不分;如同拿取、提携,不费精神。善良臣民是国家的藩篱,大众群黎是国家的垣墙,诸侯大国是国家的屏障,王宗大族是国家的骨干,王亲嫡子是国家的干城,以德相和,国家便能安宁。到最后,以“敬天之怒”“敬天之渝”作收,“令人凛凛而敬心自生”(方玉润《诗经原始》)。人的一举一动,上天都能看见,天威不可犯,这是老臣最后的警告了,以“天”来压制不敬天的人,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敬天思想。 厉王时代,小人鼓舌,贤人钳口,《国语》记载周厉王弭谤一事就是例证。那么,这首诗中的老臣不避祸患,大胆劝谏,理想虽不能实现,但其忧国忧民之情怀,确属难能可贵了。同时,从他的劝谏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整个朝廷内部一片混乱,君臣根本不讲治国之道,不管民生疾苦,小人得势,好人受气,真是国将不国了。 这首诗篇幅长,内容广,重在劝谏,因此,“多用正言,极文章变化之妙”(姚际恒《诗经通论》),多次用复唱形式,加重语气,体现出老臣的赤胆忠心。第六、七章,则用排比、比喻的方法,一气贯注,把道理说得明白清晰。在用字上,多用叠字:“板板”“管管”“宪宪”“泄泄”“嚣嚣”等,增强了诗的形象感和音乐美。“询于刍荛”“不可救药”等词已是千年流传的成语了。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