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
释义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鉴赏 盛唐诗人写作乐府、歌行有大致的分工。乐府无论是用汉魏古题还是自创新题,一般用第三人称视点,场面客体化;而歌行则多采用作者第一人称视点,场面也与作者个人主体经验直接关联。李白歌行,诗题中多有“歌、行、吟、谣、引”等字样,形式以七言为主,间杂以五言、杂言等。本诗就是一首七言歌行体的写景抒情诗,作于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时当肃宗上元元年(760),李白从江夏往浔阳游庐山,作此诗寄赠朋友卢虚舟。虚舟字幼真,范阳人,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自然山水在他心里唤起的不是闲情逸致,而是与他大起大伏的人生息息相关的强烈情绪。山水总是与李白的个性精神和思维方式融合无间,折射出他狂傲不羁、摆脱束缚、冲出樊笼的自由意识。庐山,是李白一生中数次往还之处,他的诗集内留下许多描绘庐山美景的作品,脍炙人口。然而李白写作这首《庐山谣》时的心境与安史之乱以前徜徉于庐山的秀丽山水时的心情完全不同,他因为永王李璘事件成了大唐王朝的罪人,入狱,流放,沦落到“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境地,此次虽遇赦,也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此时游庐山,山还是那座山,人却不是上次看山的人了。 发端即用典,“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将去楚国游说楚王,楚国狂人接舆在他车旁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危险)而!”接舆是佯狂的隐士,不赞同孔子奔走救世的举动。李白以“楚狂人”自比,暗示对政治失望,想要像“楚狂人”那样去山水间过隐居生活。直呼孔子名讳,傲然,狂放,表现的是对主流社会、主流话语的疏离。“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拿着仙人所用的嵌有绿玉的手杖,清晨离开黄鹤楼,来到庐山。“五岳”两句是李白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与求仙学道的精彩写照。 “庐山秀出南斗旁”九句是本诗第二个层次,泼墨似地正面描绘庐山风光。这部分节奏甚独特,前七句句句押韵,语感紧凑、密集。先鸟瞰全山:庐山位于南斗的分野,秀挺入云,山形如九叠云屏云霞般展开,青青山色映入鄱阳湖,湖光山影,美不胜收。接着细描数处绝景:金阙、三石梁、香炉峰,而将重点落在瀑布上,三石梁飞瀑如银河倒挂,直泻而下,与香炉峰瀑布遥遥相望。然后一顿,总写全景:“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红日苍山,特立云表,东望吴天,寥廓无际。 浓墨重彩绘山景后,诗人一气抒写自己登山所见:“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苗道流雪山。”这是自然风光吗?是,又不是。是从庐山远眺所见的长江的壮观景象,又是李白“自写胸中之妙”,与他在华山所写的“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一样,是诗人心中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自然山水折射的是李白的精神世界:山一般高峻雄伟,水一样汹涌激荡,虽屡遭挫折,历尽磨难,依旧开阔高远,气象万千。 诗兴因庐山而激发,唱着庐山谣,从容地照照石镜,心情为之一爽,南朝谢灵运的游览之处,早已被青苔覆盖。人生无常,盛事难再,李白不由得惑慨系之。“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还丹”,指道教徒认为服后能“白日飞升”的仙丹。“琴心三叠”,也是道教语,指修炼身心以达到心和气静的境界。诗人想象着自己有一天能修炼升仙,摆脱俗世烦恼,到达神仙世界:“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玉京”,指原始天尊居处。对美丽神秘的仙家境界的追求是李白的夙愿。早在天宝三年(744)被玄宗“赐金还山”,郁郁离开长安后,他就远赴山东,去齐州紫极宫师从高天师学道,经过十分辛苦的修炼后,获得了道箓——凡入道者必受的符箓,从那时起,李白就已是一位通过了入道仪式的道教徒了。其实,从李白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对道教的崇信,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主要是缘于浪漫的天性和对精神自由的热烈追求。因此,在本诗结尾,诗人就设想了这样的境界:“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淮南子•道应》载,卢敖游北海,遇见一怪仙,卢想与其同游。怪仙笑道:“吾与汗漫(不可知的事物)期于九垓(九天)之外,吾不可以久驻。”与汗漫游即与造物者游。李白反用其意,以怪仙自比,以卢敖比卢侍御,邀约卢一同徜徉于九天之外,共作神仙逍遥游。 李白是矛盾的,他一面希望摆脱世间羁绊,进入自由自在的神仙境界;一面又流连山水,热爱人间风物。这种矛盾也是太白诗的独特魅力,浪漫的想象,美而幻的境界,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诗的节奏跌宕多变,韵律随诗情自然转换,或平缓,或高亢,或急促,或悠扬。读李白的歌行,总觉得他写的是歌词,既错落抑扬又行云流水,妙造天然地以文字呈现音乐性,本诗即为明证。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