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 康有为 |
释义 |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入西湖数六桥。 绝好江山谁看取,涛声怒断浙江潮。 鉴赏 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接踵而至,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切有识之士和爱国者,对此无不满腔激愤,亟思奋起图强。光绪二十五年(1899),意大利以武力威胁清政府,要求租借三门湾。康有为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他远在异国,闻此消息,愤而写作此诗。 “素车白马”和“吴市吹箫”,是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中伍子胥的形象。作者以伍子胥自喻,忠而获咎,流落异国,吴市吹箫,藉抒愤懑,境况是凄凉的。但作者始终不忘祖国,他在帝国主义入侵浙江之际,尤其想到了西湖的六桥。绝好江山,强敌凭陵,谁还有心思来观赏呢?只有钱塘江的怒潮,奔腾澎湃,表达了中国人民爱国反帝的正义之声。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这就要求诗句高度凝练而又意蕴丰富,包括尽可能多的内容。本诗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旧体诗很重视炼字,主活而忌呆滞,主虚而忌太实。要点在于艺术地把握某种特定的诗情诗境,给人留下涵咏体味的空间。诗中如“数六桥”的“数”,绝不可机械地理解,它比实际生活中的“数”,内涵要宽广一些,带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即一种吟赏、欣喜的意味。再如“谁看取”中“看取”,“涛声怒断”中的“怒断”,都是一种文学语言或诗的语汇。“看取”不能用一般语汇对译为“看住”或“看守”;“怒断”也不能落实为“怒煞”或“怒极”。诗词中用到的“看取”“记取”“惊断”“望断”“梦断”等字,其中的“取”和“断”都是动词的虚化,类似词尾。它们使前面的词语蒙上一层感情氛围,或者获得新的含意,而这种氛围或含意,则是由诗中的特定情境来规定的,当然,它还应包括读者的感受和鉴赏的因素。所以对这些“字”或“诗的语汇”的解释,不可单纯追求落实。落实则泥,反而限制情思,以致意味索然了。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