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沁园春 苏轼 |
释义 |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 鉴赏 这首词一本有题“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作于神宗熙宁七年(1074)赴密州途中,时苏轼三十九岁。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苏轼曾于熙宁四年请调外任,在“风景古今奇”的杭州度过三年。在杭州任上,苏轼所处环境,以及他的心境,还是比较惬意的,他的歌词大多是描写美好湖山及四时风物之作。离杭赴密,生活环境变迁,心境变化,词风也开始转变,《沁园春》词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 这首词以议论入词,直抒胸臆,表现作者的政治怀抱。词作一开头,作者便将温庭筠《商山早行》诗“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意境,化入词中,融为“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以及“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数句,绘声绘色地画出了一幅早行图。早行中,眼前月光山色,晨霜、朝露,别具一番景象,但早行人为了早日与弟弟联床夜话,畅叙别情,却无心观赏。此时,他“凭征鞍无语”,进入沉思,感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为此,便引出了一大通议论来。作者想:他们兄弟俩,“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二陆”,指西晋陆机、陆云兄弟,词里用来比自己和弟弟苏辙。两人有远大抱负,要像伊尹那样,“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孟子》);要像杜甫那样,“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实现其“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上神宗皇帝书》)的政治理想;而且他们兄弟俩,“笔头千字,胸中万卷”,对于“致君尧舜”这一伟大功业,充满着信心和希望。眼下,他们兄弟俩在现实社会中都碰了壁。为了相互宽慰,作者将《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孔子家语》“优哉游哉,聊以卒岁”,以及牛僧孺“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尊前见在身”诗句,运化入词,并加以改造、发挥,以自开解。整首词,除了开头几句形象描述之外,其余大多是议论;表面上写早行,实际上借题发挥,成为一篇发牢骚的政论文。 这首词发议论,充分体现了苏轼的艺术才能。除了善于将写景、抒情、议论三者合为一体外,其艺术才能还表现在善于驾驭词调,善于将诗、文、经、史谱入歌词。这一词调,上片十一个四字句,下片八个四字句,多处用对仗,句法比较工整,而且还在许多整齐的句子之间,穿插了几个长短句,如三言句、六言句、七言句和八言句,长短相间,参差错落。这个词调适合以赋体入词,但又最忌板滞,它不同于短篇令词,也不同于一般长调,是个较难驾驭的词调。两宋词人当中,辛弃疾填了九首,刘克庄填了二十五首,陈人杰填了三十一首,这算是较为罕见的。许多名家,比如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张炎等,都不见填制。但是,此调若格局开张掌握得好,却可造成排山倒海之势,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苏轼这首《沁园春》词,上片写景,一下子罗列了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四言句“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个四言句,“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 总之,《沁园春》词是苏轼以诗文句法入词的尝试,已稍露东坡本色。但这首词在艺术上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如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词作比较,就觉得《沁园春》以抽象的说理议论代替具体的形象描述,不如以情动人之作,具有那么大的感人力量。比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思相近,但前者总不及后者那样有意境,那样耐人寻味。 |
随便看 |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