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喜迁莺 李纲 |
释义 | 喜迁莺 真宗幸澶渊 边城寒早。恣骄虏、远牧甘泉丰草。铁马嘶风,毡裘凌雪,坐使一方云扰。庙堂折冲无策,欲幸坤维江表。叱群议,赖寇公力挽,亲行天讨。缥缈。銮辂动,霓旌龙旆,遥指澶渊道。日照金戈,云随黄伞,径渡大河清晓。六军万姓呼舞,箭发狄酋难保。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 鉴赏 这首咏史词记的是北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虽然创作这首《喜迁莺》时,距真宗年间往事已有百余年,但由于作者身边正在发生重蹈历史覆辙的事情,不能不引起他对历史的回顾。从这首词不难看出,作者乃是借咏史以讽喻现实。 先看真宗年间的史事。景德元年(1004),契丹族辽国大军深入宋境,真宗无法应付,惊恐万状。这正如词中所说的“庙堂折冲无策”。“庙堂”,指朝廷而言。“折冲”,是抵御敌人的意思。这句说,真宗虽召集群臣商议御敌对策,却无良计。他打算采纳参知政事王钦若迁都金陵或陈尧叟迁都成都、弃京城而南逃的主张。“欲幸坤维江表”即指此事。长江中下游的江南一带,自三国孙吴以来人称“江表”。“坤维”,指地的四角。成都远处西蜀,就此时宋的疆土而言,可谓地角天涯,故用“坤维”以喻其偏远。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作者对前朝君臣欲放弃中原而逃往南方的谴责之意。不过,真宗朝廷这次逃跑主义的做法终因宰相寇准的坚决反对而被制止了。寇准力请皇帝亲自带兵抗击辽军。真宗迫不得已,勉强亲自出征澶州(今河南濮阳)。皇帝的亲征,极大地鼓舞了抗辽官兵的士气,宋军在澶州城下一举打败了敌人,并射死辽国统军萧挞览。这正如词中所说:“箭发狄酋难保。”这一仗重创辽军,迫使辽国不得不求和。就在景德元年十二月(1005年1月),宋辽两国互立誓书,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在这件事的前半段上,寇准阻止迁都,力主抗辽,使宋朝避免了一场覆灭之祸,寇准建立了极大的功勋。但是,至订结“澶渊之盟”时,则事情就发生了质变,到手的胜利却被投降派轻易地出卖了。战胜国的宋朝反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每年向辽国纳贡。不但丧失胜利果实,反而转居于屈辱的地位。事后,力主抗辽的寇准,也遭投降势力排挤而被罢相,贬谪至陕州。作者在词中歌颂的,正是寇准那种不畏朝廷恶势力、为抗敌救国而顽强斗争的精神。 历史的发展竟会如此反复。本词作者李纲在他的斗争生涯中也经历了一场与当年寇准极其相似的遭遇。靖康元年(1126),面对金兵压境的形势,刚刚即位的宋钦宗迫于军民反投降的激愤情绪,不得不下诏表示要亲自出征、保卫京城。而深谙钦宗怯敌隐衷的白时中、李邦彦认为都城不可守,要钦宗“暂避敌锋”,弃城出逃。这时李纲挺身而出,申明自己虽不知兵,却愿统兵守城。钦宗即任李纲为尚书右丞、东京留守。领命后,李纲奋不顾身,率将士死守京城。他一边抗击金兵,一边还必须与妥协投降势力进行斗争。因此,他虽曾一度击败金兵,为暂保京都立过大功,却终因反对派的排斥而屡被罢黜。同年,他被夺了兵权,贬官扬州,北宋亦旋即灭亡。高宗即位后,这位在抗战派中威望极高的功臣李纲被起用为相仅七十五天,一切才能和措施还未及展布,就又被罢免了。 这首词可能就是李纲在这一时期,即北宋靖康年间到南宋高宗前期所作。此时,宋朝国难当头,随时有覆灭的危险。而无论是钦宗还是高宗,都以避敌为宗旨,多次弃京出逃。李纲屡次进谏,举澶渊旧事为例,企图说服朝廷以武力抗御金兵,终未见纳。与前朝相比,李纲的坎坷遭遇较寇准有过之而无不及:寇准尚有说服真宗出兵澶州、为国立功的机会;到李纲时,宋朝连当初真宗向辽国赠银献绢以求苟安也不可得,只好眼睁睁地放弃中原而南渡。故而作者在词末不无企羡地对“澶渊之盟”提出了“虏情慑,誓书来,从此年年修好”这种主观拔高的评价。对真宗朝的赞扬,无疑隐含着对当朝统治者的批判。全词语言平实朴素,无多渲染,而作者此时沉重忧虑的心情却已充分表露,溢于言外了。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