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弹歌 先秦古歌 |
释义 |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鉴赏 本篇和下面将要赏析的《伊耆氏蜡辞》,及上面的《屯如》《乘马》《得敌》等诗都属上古歌谣一类。我们所说的上古歌谣,指产生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民间歌谣,是《诗经》以前人民的口头创作。由于年代久远,原始社会的口头创作流传到后世并被记录下来的寥寥无几。现在能见到的上古歌谣,多数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的产物。见于《周易》的较多,在《尚书》《礼记》等古代典籍中也偶有记载。上古时期,生产力落后,还没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因而还不可能出现后世所谓的“纯文学”。 上古歌谣在思想内容上的最大特色是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艺术形式上,作为古老的民间口头创作,一般都具有字句简短、语言质朴和节奏明快的特点。通过对《弹歌》等的赏析,我们可以更为具体地加深对上古歌谣的认识和了解。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内容和语言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鲜明,读来很有情趣。 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程。 制作工具共分两步。先是“断竹”,即砍伐竹子。由这两个字指引,我们仿佛见到一群围裹着树叶、兽皮的原始先民在茂密的原始竹林旁正手拿骨刀、石斧在砍伐根根竹子。“续竹”是制作过程的第二步。歌中没有交代“断竹”以后怎样削枝、去叶、剖竹成爿,从画面的组接上来说,从“断竹”到“续竹”,中间已有所省略、承转。所谓“续竹”,是指用野藤之类韧性植物连接竹爿的两端,制成弹弓。至此,狩猎工具已经制成。以下便接写打猎。 打猎也分两步。先是“飞土”,把泥弹装到弓上打出去。至于泥弹的制作过程,诗中也未作交代,但从“续竹”到“飞土”,可以想见还有一个制作泥弹的环节。“飞土”的目标,或是飞禽,或是走兽,一旦打中,便向猎获物奔去。“逐宍”便是指追捕受伤的鸟兽。“宍”,古“肉”字,指代飞禽走兽。 根据社会发展史和古人类学的研究,人类学会制作弓箭之类狩猎工具,已是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类究竟怎样进行生产劳动和生活,只能向残存的原始洞岩壁画和上古歌谣以及考古发现中去探寻。在这一点上,这首古老的《弹歌》起到了活化石的作用。因为有了它,我们才得以窥见洪荒时代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部分生动图景。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此歌虽仅简短的八个字,竟然涵盖了从制作工具到获取猎物的全过程,艺术容量之大,令人惊叹。作品是怎样达到这一步的呢?一是省略,每一句的主语“我们”都省略了。这将场景与场景间的次要过程省略了。二是多用并巧用动词,每句以一个动词带出,使画面富于动感,且容易唤起人们对“断”“续”“飞”“逐”动作前后过程的联想。此诗的语言两个字一顿,节奏明快,凝重有力。韵字“竹”“土”“宍”,以入声“-K”收韵,更增强了诗句的凝重感,令人联想起先民们在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条件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下,颇不轻松的劳动场面。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