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赠周散骑兴嗣(其一) 吴均 |
释义 | 赠周散骑兴嗣(其一) 子云好饮酒,家在成都县。 制赋已百篇,弹琴复千转。 敬通不富豪,相如本贫贱。 共作失职人,包山一相见。 鉴赏 吴均这首赠诗是含有自荐意思的陈情述志的抒情诗。吴均和周兴嗣,都是自齐入梁的文士,两人的遭际不同。梁武帝朝,周兴嗣先是拜安成王国相,后擢任员外散骑侍郎,多次奉诏制作辞赋等,武帝称善,赐给金帛。吴均仕途不济,初补郡主簿,梁武帝时待诏著作,累迁奉朝请,位在周兴嗣之下。后因私撰《齐春秋》,见恶武帝,坐免职,长久失意。可见,周、吴二人,品秩有高下,穷达各不同,详见《梁书》及《南史》本传。这些情况,有助于理解本诗的立意和主旨。 本诗当是吴、周同期为官时,吴均写的赠诗,共二首。前一首,吴均称引古人,采事用典,自比高才,不为世用,意有散淡江湖之志。后一首,盛赞周兴嗣名贤位显,流露出作者请托之意和求得系援之情。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一开端,直道:“子云好饮酒”,起语突然,意在点明,扬雄虽有好酒的雅兴,限于家贫,难得一饮。根据《汉书》本传载:扬雄“家素贫,耆酒,人希至其门。时(偶尔)有好事者持酒肴,从游学”。可见,句中“好”字,只能解为“爱好”或“喜好”。接下“家在成都县”及“制赋已百篇”两句,似兼写扬雄及相如。这二人不仅同是成都人,又都是辞赋大家,赋作宏富。诗称“百篇”,意在夸赞扬马才气,也有作者钦佩敬慕之意。“弹琴”一句写司马相如的才情。“敬通”两句,意指二人身处贫贱,照应前句“制赋百篇”,点明奇才俊士,出自贫贱,这里也有作者的自况和感慨。“共作失职人”一句,不只总括前两人仕途失意,困踬多艰,也是作者用来自比。吴均自认与古代才士,有同样不幸的遭际。最后结句,语调低沉。“包山一相见”,反映出作者行止去就犹豫不定的心理,说明吴均不甘于坎坷之途,不愿沉于困顿之中,宁愿一见包山,接踵范蠡,驾轻舟,浮五湖,漂泊散淡,遣发烦纡。 吴均本诗的构思和设笔,全在引古人古事,寄意抒情,多有双关之意。采事用典,自魏晋以后,已成为诗文写作中流行的技法。笔者与读者,对所引人事,都需要相应的理解,不然这种笔法,很难收到委婉含蓄的效果,也难于增饰文词典雅庄重的意味。本诗用法,比较娴熟,收到相应效果。吴均在诗里一共称引三人。从这三人的家境、学识、才艺、撰著、仕宦及遭际等一生事迹中,摘取彼此相似的某一点、某一事,混溶为例,加以点染,作为自比、自喻、自况的事例。这三人起身贫贱,却才华盖世;赋作宏富,却荣微下秩;多才多艺,仕途屯蹇。言外之意,已显然可见。吴均称扬古人,正是有意向周兴嗣自荐多才;为古人感慨,正是有意求得周兴嗣的知遇。最后一句,更是有意向周兴嗣展开自身的矛盾心理,期望周兴嗣惠然垂顾,给予援引。古代文人,写诗为文,进呈给时贤显宦,陈情述志,自引自荐,以期在仕途上得到系援,这种情况历代多有。这说明古代才智之士,仕途艰难;也说明古代社会,压抑贤才和鄙视文人的事实。 吴均另有赠周兴嗣诗四首,周兴嗣有答吴均诗三首。吴均本诗,词语浅直,事典清雅,情意委婉,笔意含蓄,其中的隐忧与慨叹,全在淡泊中流露出来,不失为抒情达志的佳作。史称吴均“诗体清拢,有古气”,于本诗也显示了这样的特点。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