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满江红 赵希蓬 |
释义 | 满江红 劲节刚姿,谁与比、岁寒松柏。几度欲、排云呈腹,叩头流血。杜老爱君□谩苦,贾生流涕衣空湿。为国家、子细计安危,渊然识。英雄士,非全缺。东南富,尤难匹。却甘心修好,无心逐北!螳怒空横林影臂,鹰扬不展秋空翼。但只将、南北限藩篱,长江隔。 注:□同原文。 鉴赏 此词为和华岳《满江红》(庙社如今)而作。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不久即以兵败身杀告终。嘉定元年(1208)九月,和议成,宋接受了更多屈辱条件。此词约作于嘉定和议后。 上片赞美华岳。作者恰当地把华岳比成具有“岁寒松柏”一样的“劲节刚姿”。华岳劲直无讳,能言人之所不能言,气节高尚;华岳遭受打击,继续斗争,显示出爱国志士坚强不屈的雄姿。他叩头流血,多次上书,想排开重重云雾,面见宁宗,把心腹中的话尽情倾诉出来。这当然是空想,一个“欲”字,表现了无限惋惜。他用杜甫、贾谊比华岳。杜甫要“致君尧舜上”,贾谊为国事痛哭流涕,结果只落得“□(原文此处为□)(当为‘心’字)谩苦”(白费了一片心),“衣空湿”,抱负得不到施展。这一点,华和杜、贾一样。但有不一样处,杜、贾总算没有身陷囹圄。作者没有明写出来,但可以从比较中看出。作者在慨叹中倾注了满腔同情。“为国家”三句,继续用杜、贾衬托华岳,突出赞扬华岳超出常人的深远识见,而这是他为了国家安危经过深思熟虑得到的。这里,作者没有丝毫溢美。华岳开禧三年(1207)系统地提出过恢复措施——《平戎十策》,其中通盘考虑了人力、物力、战略、战术、组织、动员,体现出卓越的见解。至此,华岳这位爱国志士的形象,被粗毫健笔勾勒了出来。 下片揭露当权者。开始四句,自然承上。作者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回答了那些对恢复大业丧失信心的人:我们有英雄人才,有丰厚物力,前途乐观。下面“却”字一转,矛头指向长期主和的当权者。一个“甘心”,活画出他们恭顺地拜倒在金统治者面前的丑态,尽管美其名曰“修好”。一个“无心”,说明这些人虽口头上偶尔唱唱抗战的调头,但并没有心思要把金人从北方驱逐出去。两下一对比,当权者的奴才兼伪善者的龌龊面孔就暴露了出来。这些人惯于迫害爱国志士。“螳怒”二句就揭露了当权者这方面的罪恶。“螳怒”,出自《庄子·人间世》,说是螳螂“怒其臂以当车辙”,被人讥笑为不自量力。这里把螳螂巧妙地比喻成力量敌不过当权者也要愤怒地与之斗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这些人伸出自己的一双双臂膀,一片一片地像横卧在地上的森林的影子,要阻挡当权者的倒行逆施,这是就他们的牺牲精神讲的。就他们远大的抱负说,他们又像秋天晴空中的鹰。但是,螳螂臂被轧断,鹰不能展翅,都被扼杀了,当权者造成了严重恶果。那么,当权者要干什么呢?“但只将”三句做了回答。原来,他们只不过妄想依靠长江这道“藩篱”,保住半壁江山。陆游在绍熙元年(1190)《醉歌》一诗中,已经斥责当权者“穷边指淮淝”,把淮水、淝水作为最远的疆界,现在,时间不长,他们又后撤到长江了。这就进一步揭露了这些苟安者的卑劣灵魂。 这首词是南宋(特别是宁宗时期)主和和反主和两派斗争历史的缩影。诗有诗史,从诗中见历史。词也应有词史,这首词便属词史。作者在揭露当权者时,语句痛快淋漓,直截了当,运用了诗的议论方法,加强了力量。二者在宋词中均很少见。 |
随便看 |
文学鉴赏辞典收录10205条古诗文及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词条,基本涵盖了古今中外大多数文学家的作品鉴赏,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